錦套索的簡介

  錦套索一物,實為棉繩套索之變相,與雞爪索、龍鬚鉤二種暗器,功用相同,而形式相似,唯前端無雞爪與龍鬚耳。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錦套索之構造

  錦套索一物,實為棉繩套索之變相,與雞爪索、龍鬚鉤二種暗器,功用相同,而形式相似,唯前端無雞爪與龍鬚耳。

  索長一丈二尺,平常者用棉紗製成,嫌其不甚堅固,最好將鹿脊筋或牛脊筋劈成細絲,與頭髮純絲三物,羼合一處而辮之,則堅韌異常,即用刀割,亦不易斷,較棉繩所制者功用不同。

  錦套之一端,則有一鉤,鉤頭左右歧出,形如船上所用之錨,銳端向後。近鉤二尺處,亦制有短小鋒利之芒刺,蓋防敵人之接握;否則鉤頭縱然著人,而敵人猶可用手接住其索,作死命之爭持,或竟用刀割斷其索,致使完全失其功效。今有此短小鋒利之芒剌,則敵人不復能用手接握矣。

  錦套索之後端,亦有千斤套腕。帶時宜以皮囊,將索四折,其鉤頭處二尺除外,束諸腰際,如帶繩鏢,而將鉤頭及置有芒剌處之二尺索頭,放入革囊之中,以免自己不慎而受傷。襄懸右腰間,其套腕亦居於右。用時先將手穿入套腕之中,然後抽去活釦,而將鉤頭從革囊中抽出。

  發索之時,必須先將鉤頭猛抖幾下,以防索端之芒剌互相糾結,抖之則開。因一有糾結,發出時勢必震動伸縮,對於取準之法頗多窒礙,故須注意也。

  二、錦套索之練法

  錦套索與龍鬚鉤絕相似,唯鉤頭之形式,稍有不同,龍鬚鉤之頭較為長大,此錦套索之鉤頭,則較為短小。其長約三寸,闊***即兩鉤頭相距處以最闊之部分為率***約四寸,鉤尖彎轉者約一寸,而近鉤處有芒刺。此則為龍鬚鉤所無。至其練法,則無甚大區別,亦只有攔截為唯一之手法,其他衝、壓、擲、刺等法皆不合用。

  攔截可分為三法,即漁翁撒網、倒拽游龍、白虹倒掛是也。此三種名稱,皆系古代相沿,故仍其舊。

  其實,漁翁撒網即為正攔,如右手發鉤,從右向左攔入也。倒拽游龍即為回攔,如右手發鉤,從左拉掖,向右攔出也。白虹倒掛即為斜攔,如右手發鉤,或從右上向左下斜攔,或從左上向右下斜攔也,如系左手發鉤者,則反其道而行之。其攔法完全與龍鬚鉤相同。

  靶子亦用木人。練習之法,可參看龍鬚鉤,不必多贅。唯此索鉤頭過小,分量極輕,故發力亦頗不易,可先在距靶五尺處練習,如能得心應手,然後加遠一尺,以至盡索為止,用以臨敵,定可出奇制勝矣。此索長僅一丈二尺者,亦以發力不易故也。

  三、錦套索之源流

  錦套索一物,實為山陝派暗器之最著者,始自明代。嘉靖間邊廷多事,官府招募勇敢,適山西李通行教京師,應募為第一人,其武藝十八事件件皆能。此事見《堅瓠集》所載,詎知李通其人者,於十八般武藝之外,尤精錦套索與鵝卵石耶。

  李通者本山西人,以武世其家,乃祖乃父皆著名之武師。其父嘗挾技遊海內,會天下英雄,未遇敵也,與江南葛飛、河北卞英最交好。通之技半由父授,半亦得力於葛、卞二人也。卞英本善用綿繩套索者,通盡其技,即於索端加鉤刺,而當暗器之用,發無不中,曾以此建奇功。故當時學者甚眾,流傳至今,江湖上猶視為利器也。

  昔某公從政西陲,曾招一力士以自衛。力士姓黃名淵,固嫻技擊,其力尤巨,可舉三百斤石擔作旋風舞。護公抵任,偽作親隨,侍奉左右,晨夕不離。外人亦不知其護衛也。抵任年餘,並無意外事出,某公固欣然自慰,黃淵額手相慶也。後公以故忤同僚;其人固武職,深銜之,欲得而甘心焉,乃與其妻舅趙如海者謀。趙本江湖技士,慨然以刺客自任,謀深夜入署殺某公以雪憤。武職嘉其勇,且許以厚報。趙如海略加拾掇,乘夜入公署中。

  時公猶未寢,就燈下觀書,黃淵則侍於旁。趙至屋上時,足下一不慎,碎瓦作聲。黃淵知有異,佯為不知者然,速公就寢,而己亦退歸臥室。趙如海見時機已至,急躍下,乘間入室,方欲撥門入寢處,忽覺稷稷有聲,寒氣逼人,知有異,急回首視之,則一索飛至,而右膝彎已被鉤住。其人猛力一抽,趙即應手而倒。其人為誰,蓋黃淵也。初黃淵聞碎瓦聲後,即知有盜,恐驚某公,故速之就寢,己亦回室中,滅燈作就寢狀以誘盜,實則彼固未寢而伏於暗處也。趙如海未及防此,遽而入內,故為所執也。

  公亦驚寤,詢黃何事。黃告以故,爇火燭之,竟識為趙。蓋公與武職來往時,固曾數見其人者,因知來意,命黃守之。

  次日黎明,作書一通,命人押趙投送武職之轅。武職大慚,親詣某公所謝罪,前嫌盡祛。及詢趙以被執之故,則搖首蹙額,以創處相示而告之曰:“錦套索可畏也!若而人者,必山陝健兒,始克有此絕技,餘非其敵也。”蓋黃淵者,雖非山陝籍人,唯其師則為山陝派有名人物,故黃亦善用錦套索。後外間爭傳某公署中有異人,無人敢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