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鐃暗器的簡介資料內容

  飛鐃是古代暗器的一種。鐃鈸一物,本為樂器之一,初非武器也,以銅鑄,大小不等,形圓,居中有鼓起,亦圓形而類浮漚。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飛鐃的簡介。

  飛鐃的簡介一:飛鐃之構造

  鐃鈸一物,本為樂器之一,初非武器也,以銅鑄,大小不等,形圓,居中有鼓起,亦圓形而類浮漚。凸起之正中有一孔,蓋用以貫索者。其凸起即為握手之處,全部除握手之處堅厚外,餘皆脆薄,四周邊緣其薄更甚,竟如鋒刃。兩鐃相擊,鋃鐺作聲,用以為諸樂調和節奏者也。小者週數寸,為尋常所用。其大者周至數尺,出扶南、高昌、疏勃等國,皆樂器也。

  至如用為暗器之飛鐃,亦可分為大小二種。大者對徑約在一尺以外,四周邊緣皆薄而鋒利。尋常 以銅鑄,然亦竟有以純鋼鑄成者。以索貫其中心, 持索舞鐃,遙以擊人,有如繩鏢。但舞動時,鐃除 依索所至外,必自旋轉不已,即利用其自己旋轉之 力以緣刃銼人。其小者則對徑約在五寸左右,雖亦有凸起之握手,然中間無孔,亦無須貫之以索,即以一手握其邊緣向前掖出,使鐃旋轉而出,以取較 遠之敵,其著力處亦在四周邊緣,旋銼如鋸。總之此物之制人,非若鏢箭之衝刺,亦非若飛刀之砍斫,純在其旋轉之力。蓋一片飛鐃著在人身,其力 量亦至有限,但在一旋轉間,則其劃裂之勁實大,無所蔽障之處固能愈旋愈深,即有蔽障之處,經其劃裂亦能破障而入,故此物實難抵禦。且其出也必 平飛而出,周圍約佔一尺以外,即欲趨避,亦須避免過其周圍之尺寸始可免害,此則非僅較鏢箭等為難避免,抑且較避免流星錘為尤難也,洵暗器中之怪物也。

  飛鐃的簡介二:飛鐃之練法

  飛鐃既有帶繩與不帶繩兩種,其練習之法亦因之而不同,茲請分述之。凡練帶繩之鐃,較不帶繩 者為易,其功效則較小。練習之法,先須握住握手緊靠處之繩,反舉向上,而以拇指之端頂在小孔處,更以中食二指,壓迫其握手之側面,用力向前 搓去,使鐃在拇指上旋轉不已。力盡鐃停,更以中 食二指,如法搓迫之。蓋鐃之制人,即完全靠旋轉之力,此即所以旋轉之勁也。練若干時後,更練舞鐃。即如上法,搓鐃旋轉之後即將鐃飛出,而以活把放繩,至末端時即緊握之,左右翻舞,而鐃則一面隨繩之方向而舞,一面仍自旋轉不已。須練至不必以手搓鐃,在發出時僅須將繩一抖,而鐃即自能 旋轉為止,至此則可練取的之法矣。靶用土垣,在 垣上畫一裸體人形,不必有足,僅畫上部可耳。其取的之法,不外橫破、直破二種。所謂橫破者,即將鐃起平頭花,或翻舞之後從平面掖而破的也。所謂直破者,即起側面花,或於翻舞之後從上面蓋下以取的,或從下面泛起以破的也。其餘尚有斜破之法,即合橫破、直破二法而並用之也。至於取的之程式,亦由大而小,由近而遠。唯以鐃之軟索至多 長一丈二尺,故其取人亦當在一丈左右,過此則不 能及也。唯練帶繩之鐃亦正如流星錘之專練甩打,一舉手即易為人所窺破,且以斤兩不若流星錘之巨,則人可以兵刃撥擊而避之,故其功能不及脫手之鐃,舉手即發,攻人之無備也。練脫手鐃之法,先練拋接。所謂拋接者,即以一鐃向上拋去,待其落下而接之也。在上拋之時,不能用直勁,宜於拋勁之中略帶蓄勁,此亦所以練鐃之旋轉力也。蓋不帶蓄勁,則鐃必直上直下,不能旋轉;不能旋轉,則鐃之功用完全失去矣。其發力也,當以腕而不以臂,因腕之上抬下壓圓轉如環,易生蓄勁而鐃旋轉也。若臂之力則系直勁,故不宜用。一片之後,練兩片,如此由兩片而三片四片,以至於八九片,逐漸增加。兩手更迭行之二年之後,其腕力3足,而飛鐃旋轉之勁亦可驚人。然後更練取的之法。其法 亦止橫破、直破、側破三種。可與帶繩鐃之取的法 互相參證而明之,不必贅述矣。取的命中,大約須一年純功。統計前後,共須三年有奇,始克完全告成。練成此法之後,其上乘者,飛鐃著物,即堅如青石亦能挫據使一槽,餘可概知;其次者亦能斷樹折柯;即最下者,凡略脆弱之物,當之亦無不立破,若我人蔽體之衣服曾不足當其一銼也。用帶繩鐃者,大約都帶二片或止一片,蓋可立刻收回複用也。至如脫手鐃,則帶者都九片或十二片,且其凸起之握手亦漸次縮小,可以逐片套入,併成一塊,用時則以手摳其中間巴處,即可一片片應手取出 矣。其帶法則用一弧形之袋,縛於背上或腰際。

  飛鐃的簡介三:飛鐃之源流

  考鐃鈸一物,由來甚久,不過用為兵器實創始於南齊。時有穆士素,善造樂器,鐃亦為彼所造,本名銅鈸,蓋以銅鑄故也,今則統稱鐃鈸,僧道之流則稱之為法器。至用鐃以為武器制敵者,則其法 非始於中土,而為西域番僧之祕傳,在唐代始流入中原。蓋番僧木裡烏者,曾挾技遊中土,其人工吞刀吐火之術,又能以符水為人治病,亦頗有效,以是所過之處,人皆以大法師稱之而不名,且嘗以飛鐃之技示於人,於是人爭習之。然其初時,亦止僧道外教者流,從而學習且炫為法術,用為護教之 法。及後俗家人知其說之妄謬,好學武技者亦都以 其新奇而學之,流傳乃漸廣矣。及乎近世,僧道外 教非但練者極少,即有練之亦不復以為武器,專以 供人之賞玩。有如江湖技士之弄幻術然。吳中僧道 則以此飛鐃之戲為喪事中之點綴,而易其名曰弄綿 帶。旲中舊例,凡家有喪事,七中召們道廣修齋事,三日五日不等,其間除諷經禮懺外,必有弄綿 帶,在靈前戲技,約一時許。弄者爭出所長,以媚 觀眾,凡拋接盤、弄堆疊等等,無不畢試。技之高者,亦甚可觀,然僅能悅目,不切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