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水先生朱之瑜堅持反清復明卻改變了日本歷史

  隨著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崇禎皇帝殉難,清軍入關。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也就正式劃上句號。中國全境已盡數落入清王朝手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隨著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崇禎皇帝殉難,清軍入關。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也就正式劃上句號。

  中國全境已盡數落入清王朝手中。抗清復明的大業,已悲情落幕。而鄭成功麾下的一位幕僚,也長嘆一聲,踏上離鄉背井的路途。他以後的足跡,在魯迅筆下《藤野先生》裡輕描淡寫一句:“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這篇一代人中學生涯必學的課文裡,名叫朱舜水的遊子,只是個不起眼的存在。然而對他輕描淡寫的魯迅,乃至那年月狂熱崇拜日本,組團跑去學習的進步青年們,卻很少有人想到:正是這位朱舜水,把晚明的思想文化,在這個貧瘠的東洋小島上開花結果,成了近代日本崛起的先聲。朱舜水者,便是號稱明末清初五大學者的思想家——舜水先生朱之瑜。

  一:朱之瑜何許人

  朱之瑜,字魯嶼,號舜水,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出生於浙江餘姚一個名門望族。明朝萬曆年間,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段自由時代,名流出的多,但敗類也多:有些人正氣凜然出了名,可大難臨頭後變節比翻書快,後來叛變投敵的錢謙益,便是典型代表。還有一類人:道德品質堪稱君子,可水平卻不接地氣,好心辦出的壞事一籮筐,直到把明王朝辦完。著名的東林黨裡,這類人更不少。而朱之瑜卻是第三類:既有風骨品質,更有接地氣的本事。這類稀罕人物,以清末學問家梁啟超的觀點,滿打滿算只有五人,即“晚明五大思想家。”朱之瑜,便是其中之一。

  朱之瑜家是餘姚名門,祖父朱孔孟多次謝絕朝廷徵召,父親朱正多次謝絕不過,才當了漕運總督。世代相傳的一個信條,便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清高的直接後果,便是朱之瑜艱難的童年:父親英年早。母親拉扯著三個孩子貧寒度日。小朱之瑜也早當家。小小年紀就養家口。不但幹種地屠宰之類的農活,連城裡的幫傭雜役也曾做過。學業也沒落下,一面打工一面自學。學業日益精進。

  到朱之瑜二十五歲那年,哥哥朱啟明考取武進士。家境不但大好,在兄長關照下朱之瑜求學也得到新機會,先後拜了三位名流為師:朱永佑,張肯堂,吳鍾巒。這三個人有多厲害:朱永佑,崇禎年間的吏部侍郎,張肯堂。崇禎年間的福建巡撫,最厲害的是吳鍾巒,雖說官職不高,但教育成果顯赫,好多朝野名流,都曾是他的學生。

  這三位老師先後傳授給朱之瑜的,除了傳統儒家學問外,還有明末一門新興學科:實學。實學,源起於宋代的“事功學派”,強調經世致用。隆慶萬曆年間的傑出政治家高拱和張居正,都是實學的忠實信徒。這就好比武俠小說裡,一個天賦秉異的苦小子,機緣巧合遇到了江湖頂級高手,獲傳獨門武功祕笈。朱之瑜的實學本事,也順利層層升級。很快聲名鵲起,成了知名俊才。

  常用各種方法,磨練考驗朱之瑜的意志,反覆灌輸給朱之瑜的,便是一個強大的信仰:不能忠孝,雖有經濟之才,何益哉。正是這個強大信仰,支撐了朱之瑜一生的選擇。在幾位名師的悉心教育下,朱之瑜的能力突飛猛進,照當時蘇鬆學政亓煒的話說,就是“文武全才第一”。而真正見證朱之瑜這時期實力的,就是他已修煉得如火眼金睛的判斷力:朝廷的橄欖枝拋來,邀他入朝做官。但朱之瑜的回答卻是冷冷倆字——不去。

  因為他早看透了那位正玩命勵精圖治的崇禎帝。照著他給妻子的話說,我要是出來做官,肯定會官運亨通,然後就會建言國事。說的話皇帝肯定不會聽,輕了就會把我問罪,遇到禍事還會拿我頂缸。對比明末好些名臣的遭遇,朱之瑜的預言,確實準的離譜。看懂這一切的朱之瑜,從崇禎年間起,先後十六次拒絕朝廷的邀請,一邊把大明風景看透,一邊在休閒的日子裡細水長流。

  而比起先祖的清貧來,一身實學本事的朱之瑜,卻把閒居的生活,都打理得豐富多彩:除了種地劈柴,就是外出講學。捎帶還常做點生意,動動腦子就賺不少錢,從江南到日本越南,都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小日子過得十分滋潤。

  但生活滋潤的朱之瑜,最後還是把明朝惹毛了:南明弘光政權成立後,權臣馬士英也盛情邀請他,朱之瑜依舊淡然拒絕,誰知卻惹惱了小心眼的馬士英,打算羅織罪名把他逮捕。但朱之瑜人脈太熟,更狡兔三窟,早早就收到訊息,立刻腳底抹油,躲進了舟山群島。本來他以為,這不過是暫避風頭。但萬萬沒想到,他剛跑了沒一個月,清軍就大舉南下,南明弘光政權迅速滅亡。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曾想整治朱之瑜的權臣馬士英,帶兵堅持在太湖流域打游擊,最終被俘英勇就義。朱之瑜的家鄉,也淪入了清軍的鐵蹄下,只有舟山群島靠著地理優勢,暫時未被戰火波及。那個曾經溫暖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二:挺身赴國難

  朱之瑜有家難歸的時候,南明王朝,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舟山群島上,集結了大批敗退來的軍隊與官員,魯王朱以海也很快到了,就任為“監國”,這是南明抗清的又一個堡壘。初到舟山的朱之瑜,一邊打理他在舟山的生意,一邊打聽外面的風聲。而隨著魯王政權的建立,一直悠閒的朱之瑜,卻突然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投身抗清,全力救國。

  他做出這個抉擇,一個原因,就是三位授業恩師,張肯堂,吳鍾巒,朱永佑,都投身在魯王身邊。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一直悠閒的俊才,心中其實一直埋藏著沸騰的熱血。國難面前,終於喚醒。熱血沸騰的朱之瑜,從此正式成為南明的謀士。一邊賣力幹活,一邊拒絕南明的官位:以一個平民百姓的身份,拋棄舒適的生活,為抗清復明,甘願歷經艱難。

  而他乾的最重要的活,就是為魯王政權籌錢。不但自己多年攢的家產都捐出來,更乘風踏浪,遠赴海外籌款。從此開始,朱之瑜便踏上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多次往返在海洋上,從朝鮮日本到東南亞。期間也曾作為魯王的特使,聯絡各地抗清力量。十幾年的人生,基本都在海上動盪。期間生命危險更好幾次。一次半路遇到清軍戰船,一干人等慘遭俘虜,清兵鋼刀架在脖子上,逼朱之瑜投降,結果朱之瑜面不改色,反而談笑生風,甚至給面前清兵講忠孝之道。這一番風采,就連敵人也大為歎服。清軍主將劉文高敬佩不已,當場將朱之瑜釋放。

  而比起這些淡定的表現外,便是朱之瑜優良的工作成果:先後把多支零散的抗清力量,團結在南明政權旗下,更為海外籌款,找到了一個重要落腳點:安南會安。會安,即今天越南會安市,明末的時候,這裡是華商雲集之地。通過艱難的奔走,朱之瑜多次成功籌措餉銀,源源不斷送回國內。同時也以會安為基地,發展抗清力量。這個小小的港口,一度成為海外明朝遺民的大本營。朱之瑜在這裡的十二年,工作十分成功。

  但沉重的打擊,卻是接踵而至。先是永曆五年,清軍悍然發動了對舟山群島的大規模進攻。魯王政權兵敗如山倒,朱之瑜的三位授業恩師:張肯堂,吳鍾巒,朱永佑,都先後死節殉難。聞聽噩耗的朱之瑜悲憤不已,從此不再過中秋節,以示對老師故友的紀念。而在經過五年近乎絕望的等待後,朱之瑜終於等來了一封遲到三年的書信:這是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給他的信。信中告訴他,魯王一行已寄身於永曆政權大將鄭成功處,讀到這裡的朱之瑜,彷彿看到雲開月明,以他自己文集裡的話說,當時喜得淚流滿面。

  但繼續讀下去,便是巨大的委屈填滿心頭:對孤守海外的朱之瑜,魯王破口大罵,說朱之瑜只顧自己過小日子。這無理的指責,令這位歷經苦難的忠臣,再也無法忍耐,當場揮毫潑墨,為魯王寫下一封披肝瀝膽的回信——上監國魯王謝恩疏。在這封書信中,朱之瑜敘述了自己海外十二年的生活,更寫盡了自己拳拳之心。為此把自己一直恪守的規矩也破了:接受了永曆王朝的官職,正式成為明朝官員。不為榮華富貴,只為向所有人證明:從此之後,我的命運便與大明緊緊捆綁。得到訊息的朱之瑜,便準備動身回國。萬沒想到,意外又發生了:安南國王阮福瀕打起小聰明,想收攬朱之瑜為自己所用。

的人還看

1.日本歷史強大武將

2.有關日本的歷史介紹

3.日本歷史主要內容是什麼

4.日本歷史的時代劃分

5.關於日本歷史最強武將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