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白話文的故事

  說起胡適,那就必須要提到他和白話文的淵源了。胡適出生的時候正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過渡時期 。有一個“胡適的白話電報”的典故可以說明他在推廣白話文方面的智慧。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時候,胡適當時在北京大學授課。在給學生講課的過程中,他經常對白話文大加讚賞,鼓勵自己的學生多用白話文交流和寫作。這引起了一些喜歡文言文的學生的不滿。有一次,當他在大力宣揚白話文的好處的時候,一個姓魏的學生忽然站起來氣憤地對他說:胡先生,白話文難道就沒有缺點嗎?”胡適自然是回答沒有。不過這位學生並不服氣,他說白話文廢話太多,如果用白話文來打電報的話一定很費錢。胡適忽然眼睛一亮,他說前幾天有個朋友請他去政府工作,他沒有去,於是便回了一封用白話文寫的電報。於是他就讓學生寫一封用文言文寫的電報,看看是文言文省字還是把白話文省字。

  在學生們都寫完了電報之後,他從中挑選了一分字數最少的電報,這份電報一共用了十二個字: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而在展示完這份電報之後,胡適說自己的電報只用了五個字:幹不了,謝謝!

  這個“胡適的白話電報”的故事讓我們充分領略了胡適先生的聰明才智和氣概風度,不禁讓我們對胡適先生欽佩有加。

  胡適的經典語錄

  首先是這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句話應該是他受自己留學美國時期的老師杜威的實用主義學說影響而說出的話。1919年,胡適在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做《少年中國之精神》的演說時,首次提出了年輕人要注重假設和實證的說法。他認為科學家最關注的就是假設,他們在觀察事物之後,提出了幾個假設。然後把每一個假設的內在含義完全弄明白,看這些假設是否能夠驗證所觀察到的事實。這是胡適先生所認為的進行研究最科學的方法。

  然後是這句“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這句話來自胡適送給學生的對聯。這兩句話也可以說是胡適一生做學問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準則了。他也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實踐這兩句話,比如他曾經批評過蘇軾的《臨江仙》語句不通,而在做人上,他不管是對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是一樣地熱情誠懇,從無輕視怠慢。

  胡適是怎麼死的

  胡適在1958年的時候回到了當時的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此後便長期居住在臺灣,偶爾會去美國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活動。在1961年2月大的時候,他參加了當時臺灣大學的校長錢思亮的宴會,當時的胡適已經七十歲了。沒想到的是,在剛剛抵達宴會的場所時,便感覺到身體有些異樣,於是馬上被身邊的人員送到醫院進行檢查。在到醫院的時候,醫生首先給他測量了一下脈搏,竟然到了每分鐘135次的驚人頻率,而且在胡適咳出的痰中可以看見血絲。經過醫生的診斷之後,最終確診為心臟病。此後他住了2個月的院,之後身體便開始每況愈下了。在1961年11月的時候,因為病情惡化到當時的臺灣大學醫學院療養,此後於1962年1月出院。

  在1962年2月24日由中央研究院舉行的酒會上,他因為突發心臟病最終搶救無效而逝世,終年七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