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學家袁巨集道的學說介紹

  袁巨集道是明朝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那麼你瞭解明朝文學家袁巨集道的學說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明朝文學家袁巨集道的學說,希望能幫到你。

  明朝文學家袁巨集道的學說

  袁巨集道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和理念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他是明代反對復古文學運動的主要人物,在文學上反對寫文章模仿秦漢,寫詩詞模仿唐代的做法,他認為寫文章要跟自己的時代相連線不能只是一味地效仿前人留下的方法。

  他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簡單地說就是要表現出作家的個性和真情,而不要總拘束於一個套路上去效仿前人的做法。

  袁巨集道提出的性靈說跟李贄的“童心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認為出自於自己真情和個性的作家寫出來的詩句才是真正的詩句,那些隨自己率真的個性而做事情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從而來強調不是出自自己真情的詩句還是不要下筆了。

  因此他們主張真正的作品應該既精美又充滿誠意,那些既不精美又沒有誠意的詩句是不能打動人的。所以要求個人說自己想說的話,說別人不能說的話,說別人不敢說的話,這就包含了對儒家思想傳統溫柔敦厚的傳教進行反抗。他們認為文學創作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靈感是發自於自己的心,又蘊含在景象中。對自己所看的景象有所觸動,自己的心靈才會有所感悟,就有想袒露的情感,才能提起袖子把它寫出來。只要天下的聰明的文人學子知道心靈的表現是無窮無盡的,那表達的情感會越來越豐富,在文學上也會呈現出各種獨特的風格,便能實現文學的改革與進步了。

  明朝文學家袁巨集道的簡介

  袁巨集道,湖北省公安縣人,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曾擔任過知縣、稽勳郎中、博士等職位。他家有三兄弟,不過人們都認為他是他們三兄弟中成就最高的人。

  他是明朝反對復古文學的主要人物,他在文學上反對文章模仿秦漢,詩文模仿唐代的做法,他認為寫文要真實,要與時俱進,不能總是停留在前人的基礎上,不要總拘束於一個套路上。

  袁巨集道自小就非常聰明,善於寫文章,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是諸生了。即使他當任過如此之多的職位,但他還是不太喜歡當官。在他中了進士後並沒有做官而是去外地拜師學藝、遊歷山水。他在縣衙只當了二年的縣令就辭去工作去蘇杭那一帶遊玩,並且寫下了很多令人稱讚的遊記。

  他十分喜愛大自然的風光,甚至還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高峰,他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如此憐惜自己的身體,那還怎麼遊山玩水?”“與其在床上死掉還不如死後當作一塊石頭”這兩句話不難看出,他對山水的熱愛之情已經深入骨髓了。同時,在他的登山游水的過程中,他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個性更加地明顯,寫作的熱情也日益高漲。

  在後來,袁巨集道收到了他哥哥的信讓他去京城任職,他只能放棄遊山玩水的樂趣去了北京,在北京當老師。沒過幾年,他便因為病重而死在了故里,享年四十三歲。他去世之後,買棺材的錢都是其他人幫忙贊助和賣掉自己的作品湊的。

  明朝文學家袁巨集道靈巖記的情愫

  袁巨集道喜愛遊山玩水,他的作品有許多是描寫山水景色的文章,清新明亮,使人身心舒暢,但在這篇《靈巖記》中卻表達出了不一樣的情愫,更像是一個心繫國家、憂國憂民的文學家。

  《靈巖記》是一篇集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的散文作品,它婉轉而又優美,讓人有所遐想。

  在文章的開頭,解釋了一下靈巖的來源,靈巖也叫硯石,傳說吳國在靈巖上修建了一座館娃宮。接著寫靈巖的山腰上有兩口井,井邊的石頭晶瑩剔透完全沒有腐蝕的現象,在山中還遇見了兩個山僧。之後他登上了琴臺,能看見好多山,作者把它們比喻成少女的髮髻,並由衷讚歎這絕美的風景。山中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松樹,每當起風時會發出聲音,作者開玩笑地對山僧說:“這是美人們佩戴頭飾即將向我們走來的聲音,你們能守得住戒律嗎,應該要離開吧。

  山僧卻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講些什麼。他們在石頭上看到了西施留下的足跡,在石頭上若隱若現,讓人心悸盪漾。最後他們來到了西施的洞口,洞中的石頭卻非常難看簡陋,讓人覺得十分唐突。山僧告訴作者這裡的下低窪處是西施與吳王泛舟遊玩的地方。在文章的最後一段,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達,他說歷代被稱為美女的人都已經埋葬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百年之後,那些隱居人世還在為看到美人的足跡而傷神更何況那些擁有美人的人。作者在寫景的同時,抒發了濃濃的懷古之情,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