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宋朝歷史事件

  宋朝遣往遼國的使節中賀歲使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賀歲使包括生辰使和正旦使。宋統治者為了與遼國維持和平外交,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援。

  中國古代宋朝歷史一:陳橋兵變

  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趙匡胤即位後竟無須再出徵,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太夫人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等史實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事先有預謀的軍事政變。[10]

  有一個人物的安排也略有疑點:身為後周帝國殿前副都點檢***職位上是趙匡胤的副手***的慕容延釗,被趙匡胤派為了此次平北的先鋒,率前哨人馬先於主力大軍一天出發。這支先頭部隊沒有在陳橋或任何其他地方轉向,而是真的趕到了傳說中受到侵襲的鎮、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定州***。慕容延釗是後周的一名忠勇猛將,有關他與趙匡胤的關係說法不一。一說兩人自幼一起習武,情同兄弟。果真如此的話,他似乎更應該留下來參加兵變,並藉此成為趙匡胤登基後首批加封的開國元勳,而不應該被派往並無任何戰事的邊境。由此來看,另一種說法更具合理性,即此人並非趙匡胤敵嫡,且有可能對兵變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阻礙,把他派為先鋒實際上是調虎離山。如果是這樣,當他到達鎮、定二州的時候,至少對三個基本事實是完全不知情的:一、契丹和北漢的軍隊壓根就沒有發動過進攻;二、他準備保衛的那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三、把他派出來的那個人已經成為了一個新國家的皇帝。

  大宋帝國誕生的過程中充滿陰謀,這是確定無疑的,不過比這一點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宋取代後周幾乎是在不流血的前提下完成的。由於每一步都做了周密部署,陳橋兵變的整個過程裡沒有發生任何戰鬥,大軍返回開封也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宋太祖兵不血刃,以受禪的形式和平奪取政權。這樣的改朝換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其罕見,而作為一個前後歷時三百餘年的大王朝,如此輕描淡寫、不動聲色地在一夜之間創立,更是絕無僅有。

  中國古代宋朝歷史二:北宋統一戰爭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後難、先南後北方略,舉兵平荊湖、滅後蜀、南漢、南唐、北漢諸割據政權,實現區域性統一的戰爭。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時南北各地仍由五代殘餘割據政權所控制:荊南高保勖據有江漢三州;周行逢佔據湖南14州;後蜀孟昶據有兩川、漢中45州;南漢劉鋹據有嶺南60州;南唐李璟據有江南19州;吳越錢俶佔據兩浙13州;北漢劉鈞佔據河東12州。此外,尚有契丹***遼***、西夏與宋並立。分裂割據的局面,阻礙著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使北宋王朝的安全受到威脅。為實現統一,太祖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確定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遂於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北漢南掠;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中國古代宋朝歷史三: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四十餘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