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問題的原因

  所謂環境問題,就是人類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所消耗掉的資源和排放的汙染物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而導致的問題。那麼中國為什麼出現環境問題呢?以下就是小編做的整理,希望對你們有用。

  :

  第一,中國的人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多。在中國這片有限的土地上,如此多的人口是一切環境問題的根源。中國人口真正超過一億,是在清朝初葉;到1900年的時候,是4.5億;到1958年,也只有6億。但是從1960年到今天這40多年來,中國的人口一下子從6億竄到了13億!人口學家說,中國這塊土地最高的承載能力是16億人口,如果超過16億,將成為“不可逆轉的災難”。

  第二,人口分佈不均勻。中國的國土說是960萬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在這塊國土上的分佈非常不平均。在整個國土裡,真正能夠養活中國人的土地也就是五分之二多一點。剩下的一大片,就是我們現在要開發的西部。為什麼中國有那麼一大片的地方,基本沒人住呢?不是人不願意住,而是它不養人!所以中國人大都集中在中東部,13億人都在這個地方找吃找喝,有多少資源能供消費?而且,汙染物和所有工業垃圾、汙水、廢氣都排在這裡,這個地方能夠承受多久?

  第三,人均資源非常少。有一種資源,叫做“生存資源”:土地和水,以及相應的森林和草原。這些基本生存資源,是人類生活最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國現在的耕地,人均只剩下了一畝多一點,而聯合國所定的人均耕地最低標準是3畝。中國缺水,根據1999年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人均淡水佔有量排在世界第98位。中國北方地區的人均淡水佔有量只有全國的六分之一,而中國全國的人均淡水佔有量只有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第四,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與基本國情不協調。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也非常快,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20年,中國的經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在發展。這當然是好事,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益者。但是經濟發展越快就意味著資源支出越大,汙染排放越多。GDP的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意味著資源的消耗和汙染排放的增加。經濟究竟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規模和速度是我們的資源和環境所能允許的?這一點好像現在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但是,至少可以得出一個很明顯的結論:並非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就越好、規模越大就越好。這不是說我們不想讓經濟發展的速度更快一點、規模更大一點,而是說我們的資源、環境只能允許一定規模的經濟,不可能無限度地去發展。

  第五,飛速發展的科技所產生的負面作用。科技的發展雖然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是科技發展的後果未必都造福人類。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改造自然、謀取物質生產成果的力量大大增強。但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為人類謀福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傷害自己。科技要發展,但是它的後果究竟如何,不是科技本身所能決定的,需要人類更高的智慧、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比如說基因工程,技術上可以做到,但能不能推廣?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是造福人類,還是給人類帶來現在還難以想像的災難?所以,單純地迷信科技是不行的。並不是人類的一切問題都能靠科技解決。人類科技的發展以至於把老天爺捅了個“窟窿”——臭氧層空洞。在科技沒有發展以前,你能想像出人類能把臭氧層捅個洞嗎?這不是故意去做的,但是人類的活動最後造成了這個結果,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個窟窿不是那麼容易補起來的。可見科學技術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如果我們現在手頭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使用不當,那麼很可能給我們帶來的不是福利而是災難。

  第六,物質享受的慾望太強。人人都想發財,人人都想“超值享受”,我們這國土承受得起嗎?每個人都向往住豪宅、坐豪車、豪飲豪宴,像報紙上說的“一頓年夜飯八萬八”,如果人人都如此,我們這個國家支撐得起嗎?我們國民現在物質享受的慾望太強,花錢的慾望太強,因此就造成對有限資源的無序爭奪。如果人人都急於發財致富,不考慮後果,不擇手段,我們這塊土地還可以支撐多久?如果利益原則成為我們社會生活惟一的指導思想,我們這個社會還可以支撐多久?

  中國環境問題,陳吉寧談論怎麼辦:

  一是修訂重汙染天氣的應急預案,包括統一預警分級標準,整個京津冀要統一預警標準,規定預警之後要採取不是同樣的行動,是要採取各自更有針對性的行動,但是到這個級別之後採取行動達到的效果應該是一致的,不然同樣的紅色預警,各地採取的措施不一樣,達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要統一這些標準。

  二是抓好重點城市的汙染控制。剛才講到華北地區有兩個重要的通道,還有高架源,我們要對這個進行重點解決。大家注意到,去年年底我們啟動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在通道上的電廠要優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三是強化工業企業汙染治理,包括研究可不可以實行錯峰生產,可不可以實行季節性、差異化的排汙收費。有些企業不一定非要冬季才生產,可以安排在夏季多生產一些,冬季可不可以多收一些汙染排放費,用經濟手段來減少冬季等特殊氣象條件下的汙染排放。

  四是解決燃煤的問題,包括控制煤的質量,解決散煤、大量劣質煤,本來散煤排放量就高,煤的質量又不好的問題,我們在推動這項工作,包括加快集中供暖,這是一個長遠的辦法,最終是要通過用電替代煤的直接使用和氣替代煤,這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要加強基礎工作。要求“2+4”的城市兩年之內在主城區不燒散煤,這也是很明確的控制目標。

  五是要加強面源的汙染控制,包括煙花爆竹禁放的方案。今年大家可能會感覺到很多城市煙花爆竹的排放量在減少。以及大量施工工地揚塵的控制。

  六是加大投入,保障這些措施資金能夠到位。這是從長遠看。

  針對北京的工作,我們也跟北京市政府一起梳理了一下,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我們提出了細化30項具體的任務,環境保護部牽頭負責的我們將其分解到各有關部門,北京市負責的也分解到各個區縣。

  這裡包括五項工作。

  一是解決北京散煤的問題。今年年底北京要完成400個村的煤改清潔能源的任務,要淘汰所有的燃煤電廠。2017年城八區要實現無煤化。2020年要完成全部平原地區的散煤治理任務。

  二是強化機動車管控,特別是重型柴油車,所以上半年北京在討論研究,對針對重汙染天氣重型柴油車強化限行措施,2018年底前基本淘汰國二及以下的新型客車,2020年前基本淘汰國三的柴油車。今年還要修訂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道路可以實時監測方法。

  三是解決北京工業大院問題和麵源汙染問題,2017年南部四區小企業密叢集的整治任務要完成,2018年前完成全市整治工作。

  四是強化重汙染天氣的應急管理,這是要求京津冀區域統一行動的。

  五是強化聯防聯控,包括聯控的協作機制問題,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問題等等。

  另外,我們還要做好責任的落實,包括地方政府責任的落實問題,也包括企業責任落實的問題。我們也在跟北京市政府協商,進一步加大重汙染天氣的汙染治理力度。
 

環境汙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