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話題論文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她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音樂教育活動作為歷史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產生過具大作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歷史的粗略考察

  內容 摘要:本文對 中國 古代 音樂 教育 發生 發展 的 歷史 進行了粗略的考察。從遠古,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到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的音樂教育的發展脈絡;對中國音樂教育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弊得失進行客觀的評價,可給人們提供一個借鑑。 學習 的物件。

  關鍵詞:音樂教育 六藝儒家思想樂致傳承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她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音樂教育活動作為歷史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產生過具大作用,而且在今天將更加發揮著它應有的功能,為人類文明做出新的貢獻。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認為的那樣:“歷史不過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①因為,人所追求的目的,應該是建立在人類自身發展的客觀實際的基礎上的理性思維,所確定的能動地改造世界的一種目標。如果這樣理解不錯的話,那麼,我們不妨將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發生發展的全部歷史活動,看作是人類追求實現自我完善的構想的目標活動。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將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發生發展歷史作粗略考察。因為歷史 研究 的真正目的,應當是進一步從歷史中接受啟發,並對其合理思想加以發揮,以為今天 理論 與實踐發展之需要。”②

  遠古時期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是怎樣的存在形式,我們今人已無法準確地考察。因為時隔久遠、撲朔迷離,很難一言以蔽之。但依據現存的音樂考古發現和歷史 文獻 提供給我們的資料,我們可進行一些研究推測。根據音樂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記載,大概新石器 時代 就有可能產生最初的音樂教育行為。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從萌生、逐步定型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在現存音樂文字資料中,有關音樂教育最早的記載,是五帝時期的“成均”之學,而“成均”之學又是以音樂教育為其主要教學內容的,故可以說“成均”之學是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源頭。夏商時期,標誌著我國奴隸制 社會 的開始。這個時期比較重視禮樂的教化作用,除保留了“成均”外,又有所謂“殷尚聲”之說,並特設“瞽宗”這樣新的音樂教育機構。不過,當時的禮樂內容偏重於祭祀、宗教、習禮方面的內容。

  到了周代,雖說禮樂的 應用 範圍沒有超出上述範圍,但卻更注重倫理、禮制等 政治 思想方面的需求。西周時,其教育政策則是根據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制定的,提出以“明人倫”為教育目的,並以禮、樂、詩、書相輔,文藝的樣式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當時的“樂”是與歌、舞、詩等聯絡在一起的。它們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時的統治者很重視禮、樂的教育作用,其音樂機構也是相當的龐大。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到周代初,已建立了音樂機構一大司樂。它的職能是音樂教育,承擔著培養貴族子弟:世子、國子和學士的音樂教育任務,並按一定的學習程式進行。單從音樂教育方面看,大司樂是我國古代第一所音樂學校,其設立的目的是配合禮樂制度,維護周王朝的最高統治。此外,大司樂還有兩個職能,一個是嚴格行政管理,另一個是音樂表演。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者以為樂祖,祭於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風諭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可見音樂教育在我國周代的教育中是一個基本的內容。

  我國古代用以造就人才的教育科目中有六藝之說,即禮、樂、射、御***馭***、書、數。文獻中寫道“保氏掌諫王惡;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③及“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造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④然而,把樂列為教育的內容之一,並不是由哪一個人憑空制定的。這表明,一方面,音樂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無論是樂器種類還是樂的理論,和樂的制度都是比較完善的,是取得較高成就的一種 藝術 形式;另一方面,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很普遍,從天子、大夫、士的各種禮儀、饗宴等活動,到庶民歡慶豐收、農事乞雨、婚喪祭祀等事宜均用樂,可見它的存在對人們是多麼的重要。由此來看,把音樂列為教育的內容也是必然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學術文化逐漸走出了貴族的圈子,擴大到下層中去,並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湧現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對後世產生較大 影響 的是儒家的音樂教育。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教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他的身教開創了我國古代教育實踐先河。

  孔子作為思想家,不僅表現在他對政治、教育、 哲學 、倫 理學 等知識領域的精通,而且也反映在他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和實踐上。他繼承夏商西周以來的樂教思想,主張禮樂並重,認為人格完善的境界,只有通過“樂”才能達到,所以他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⑤的教育思想。他對音樂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的認識,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他對音樂的重視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對音樂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他能唱歌、鼓瑟、彈琴、吹笙和擊磐。“孺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⑥“孔子即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與笙歌”。⑦“子擊磐於衛”⑧等,都記述了孔子的音樂實踐活動。“子與人善歌,必使之反之,而後和之。”⑨另有,“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十日不進。師襄子日,可以進矣。孔子曰,‘五巳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又問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又問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又問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⑩上文中“曲”與“數”指的是技術 問題 ;“志”則指形成一個樂章的精神;“人”卻是呈現某一精神的人格主體。由此可見,孔子的音樂實踐是由技術而深入於精神,進而把握到這種精神,同時可以看出,一個偉大藝術家實踐活動的過程。因而,孔子的音樂教育思想也是以他音樂實踐為前提的,故而進一步闡發了他的音樂教育主張。他認為音樂具有強大的政治作用和強化功能。他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11”強調音樂有改善社會風俗的作用。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12他自己辦學,弟子達三千人,在其教育中,音樂教育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切都說明孔子看到了音樂的社會功能作用。總之,孔子重視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安定的政治局面,最後達到由樂觀政、知政以至治道的政治目的。

  孔子之後,孟子和苟子是儒家思想的兩個代表人物。他們不但贊成孔子採用的教育科目,而且也認為音樂對於人的性情具有陶冶功能。孟子說:“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是可以也?惡可以,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13,與苟子的“語言是其志也”……“樂言是其和也”14,夫樂者,樂也,人性之所不免也,故不能無樂”15等主張都表明了他們對音樂教育的基本看法。總起來看,儒家的音樂教育思想注重個人的身心修養,其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則是根本。但不管怎樣,儒家的音樂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後世乃至今天的我國音樂教育都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另外,在先秦諸子中,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有過非樂的言論,這些言論在墨子的《非樂》一書中。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也有過否定音樂的思想,主要存於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齊物論》中。他們的這些言論和思想,既不意味著否認音樂的存在,也不表明他們否認音樂藝術的魅力和音樂教育作用。

  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由於春秋時的孔子繼承夏、商、西周以來的音樂教育的先進經驗,並且在自己音樂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和發展,使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文化也由此而獲得“樂感”文化的美稱。然後,由於種種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所致,在其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我國的音樂教育卻逐漸衰退了。怎樣認識我國音樂教育衰退的這一歷史現象,一直是人類文化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但不管怎樣說,先秦的音樂教育主要是強調其社會功能作用,這一點是能夠得到認同的。因而可以說,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以及音樂社會功能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功能也在轉變,音樂教育也會有所變化,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春秋戰國之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形成了中國大統一的秦王朝。統治階級一方面要“存天理,滅人慾”以維持社會的高度穩定,另一方面在統治者自身又要縱情聲色,花天酒地。而以教化為目的、以雅樂為內容的樂教,顯然是不符合這一要求的,禮教逐漸取代樂教。作為統治階級的禮,其根本目的是“滅人慾”,是“使之復欲而不亂”,這與音樂“生於人心者也”的本質從根本上是對立的。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在秦代沒有得到很大發展。

  漢代的董仲舒尊孔重儒,在 教育 思想上也承襲了儒家的觀點。他認為:“仁、義、禮、樂緣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用先王之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於民,教化之情不得,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16很顯然,其“變民風化民俗”是教育的結果,而做到這一點,則必以仁、義、禮、樂為工具,董仲舒選用“六經”作為教材,並論述了它們的長處。但他相信天人感應,認為天道可以主宰人事,認為人事與 自然 界的變異有密切關係。他的天人感應說 應用 在 音樂 上,使儒家的音樂思想帶有神祕化的色彩。“試調琴瑟而錯之,鼓其宮,則他宮應之,鼓其商,而他商應之,五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然也。”17唯物主義 哲學 家王充在音樂教育思想方面有所創見,他認為禮、樂可以調節人的性情。他說:“性情者人治之本、禮、樂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極,禮為之防、樂為之節……”18但大規模的音樂教學活動則是在樂府中進行的。漢樂府的主要任務是演出、創作、蒐集民歌和訓練樂工等。因此,樂府具有表演創作、教育、體察民情、儲存史料等多功能綜合性官府附屬機構,也是西漢最重要的音樂教育 研究 機構。也是西漢樂府最重要的教育研究機構。以西漢樂府領導人、傑出的音樂家李延年為代表的千人之多的樂師、樂工,對促進古代 中國 的音樂及音樂教育的 發展 ,做出了突出貢獻。

  魏晉以後,雖然有一些學者談到詩教、樂教的 問題 ,其中也有一些真知灼見,但無論就其 理論 深度還是就其對後世的 影響 而言,都不如先秦諸子。但值得一提的是,音樂教育在宗教領域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發展的道路,併發揮著重要的教育職責。宗教音樂機構,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造就了一大批訓練有素的音樂人才。他們在教學 方法 、教學原則及教學 內容 的改革方面,都有許多可貴的見解,並且積累了豐富的教育 經驗。這一時期與鄰國的音樂 文化交流,對音樂教育的發展亦起到了很大作用。

  隋王朝是個短命的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只有37年的時間。然而,隋朝的建立實現了南北統一,結束了從東漢末年以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此後,國家的統一成為我國中後期封建 社會 的主要潮流,音樂文化的發展隨之步入極其輝煌的階段。隋朝統治者創立了音樂教育機構一“教坊”在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各方面的音樂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七部樂,九部樂”的宮廷音樂體制,將音樂文化的發展建造在多民族音樂並存的基礎之上。這些開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論統治者的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起到了推動我國封建社會的音樂文化朝著世界性規模的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向發展,其 歷史 意義是不能低估的。隋代音樂的發展,為唐代音樂教育的興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唐代的音樂教育重點還在官府。主要有:大樂署、教坊***內教坊***、梨園與小部音聲等。大樂署是太常寺下屬的音樂教育、表演機構,內設若干樂師執教,主要擔任樂工、樂伎的 考試 和訓練,並 組織他們參加各種不同場合的演出。教坊,是 管理教學、領導教習人員的機構。教坊的教學任務十分繁重,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即有歌舞、器樂,也有散樂等。梨園,有內廷梨園和宮外梨園之分,都是培養、選拔音樂人才的教育機構。內廷梨園是唐玄宗親自執教的地方,主要內容是傳習“法曲”。小部音聲,是梨園法部特設的一個音樂“少幼班”,是在唐玄宗親自倡導下設立的。“小部者,梨園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19設立“少幼班”的目的,是為唐代音樂的穩步發展和統治者的需要,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基礎,並與其他音樂機構組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音樂教育體系。

  宋元時期的音樂教育與唐代的音樂教育形式上大致相同,基本上是唐代教育體制的沿襲,無論是官學、私學,還是社會音樂教育方面都沒有突破性的發展。這與當時的社會 政治 制度、社會條件及統治者對待音樂事業的態度有直接關係。唐時的教坊、大樂署、鼓吹署等音樂教育、表演機構,都被宋繼承下來。其教育目的、教學制度、教學管理及內容諸方面與唐代相比,規模差不多,但質量卻不如唐代。但隨 科學 技術的進步,音樂書籍的刊印,樂律學理論的完善提高,樂器製造水平的提高,這一切都為音樂教育事業向科學化方向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值得提到的是宋代學校音樂教育方面的經學大師、教育家胡瑗。他是當時音樂教育最積極的倡導者,在他從教的40年中,始終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宋代書院裡的教學活動也很積極。書院是宋代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組織,是以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副的私立性學校。明清兩代在文化教育制度上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音樂教育從整體上說,較之唐宋時期有所衰退,學校音樂教育的地位受到排擠,教學內容受到削弱。但在明初的少數地方學校的課程設定中,樂教的內容又重新提到日程上來。“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數。”20但好景不長,到洪武中期,樂教的內容又被取消。自此以後,除蒙學還保留較少的“歌詩”內容外,其他學校中的教學內容則很少涉及樂教,學校音樂教育處於蕭條的地步。至此,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到了極其衰微的境地。

  通過以上我們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發展的粗略梳理,不難看出,上古時期的中國音樂教育是極其光輝燦爛的,其中許多閃光的音樂教育思想仍給今人以深刻的啟迪。 臺灣 著名學者徐復觀先生說:“儒家真正的 藝術 精神,自戰國末期已日歸湮滅。”21音樂喪失其教育功能,也喪失了其在樂教中的重要地位。歷代宮廷中的音樂教育,實際上也是為了統治階級享樂以及其政治統治目的而專門設立的音樂教育。孔子以音樂教育為中心的樂教遺風,在後世雖然有所延續,但只是一種喪失掉生命力、僵化的傳統樂教的形式,在樂教中,隨詩的普遍流行而取代了人對音樂的要求。

  總之,對於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我們很難作出一個全面準確而概括的結論和評價。就其音樂教育的本質來說無論在人類社會的哪一個歷史時期,都是社會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歷史形態,音樂在社會情感教育中的社會功能作用又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或者是一種社會形態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音樂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古代以音樂為中心的各種禮儀慶典活動,不僅是一種禮儀,而且還是一種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而且還是一種社會規範或制度。但不同社會形成之後,音樂教育的發展狀況則取決於統治階級的需要。這一點在我們上面的敘述中已得以證明。而音樂教育的興盛與衰亡,也正是由於音樂所具有的鼓動人心的感召力,與中國歷史上統治者的利益和矛盾而決定的。即使在歷代的宮廷中有過大規模的音樂教育現象,然而這種音樂教育也僅侷限於為統治階級的享樂和統治服務的,而很少認識其社會價值。這種音樂教育中已沒有孔子樂教中完善人格的藝術精神,而僅侷限於一般技藝的層次,是一種專門化的技藝傳授,而不是人格修養的審美教育。但無論如何,由孔子推至高峰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在人類的音樂教育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光輝,它為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