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國古代史專題練習

  離高考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要複習好高考歷史就要在剩下的時間裡堅持每天的知識點練習。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高考歷史中國古代史專題練習,供各位考生備考練習。

  中國古代史專題練習:選擇題

  1.***2014年全國新課標文綜Ⅱ,27***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後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  ***

  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

  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

  解析:B 本題考查學生對明代“內閣”地位的理解。據所學知識,內閣大臣僅是皇帝顧問,沒有決策權,且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其權力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故內閣的設立是皇權專制的產物,不會威脅皇權;材料中“明中後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的現象,正是皇權高度集中帶來的後果,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

  2.***2013年山東文綜,12***右圖文位元組選自一則清代檔案史料。其撰擬者應是***  ***

  A.中書省 B.內閣

  C.軍機處 D.禮部

  解析:C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嘉慶二十一年,英吉利使者來華,內閣上奏說,英吉利人反覆演習禮儀,態度甚是“敬謹”,皇帝非常高興,給英吉利人“沿途伴送”等待遇。從“欽此”看,這是以皇帝名義釋出的聖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已裁撤中書省,清雍正時設軍機處,聖諭的撰寫者是軍機處,而非內閣和禮部,故選C項。

  3.***2014中山二模***在古代中國商業史上,下列各組歷史事物或現象之間有深刻的內在聯絡的一組是***  ***

  A.徽商等商幫的形成與會館的出現

  B.重農抑商政策與“市署”機構的建立

  C.絲綢之路的繁榮與“交子”的出現

  D.“海禁”政策與官營制度的產生

  解析:A 會館是明清時期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重要場所,會館的出現與按地域結成的商幫有關,在這些商幫中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故A項正確;市署是唐朝設定的商業管理機構,重農抑商政策與市署機構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絡,故B項錯誤;絲綢之路有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交子在北宋時期的四川出現,絲綢之路未經過四川境內,由此可知絲綢之路與交子聯絡不大,故C項錯誤;明清王朝嚴禁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且官營手工業不會到市場上交換,由此與官營制度無必然聯絡,故D項錯誤。

  4.***2013湖南師大附中模擬***《清文獻通考》卷33載,***順治四年***戶部議復兩廣總督佟養甲疏言:“佛朗西國人寓居濠境澳***今澳門***,以其攜來番貨與粵商互市,蓋已有年。後深入省會,至於激變,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國為請,然前事可鑑,應請仍照前明崇禎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載貨下澳貿易可也。”上從之。這段記載充分說明***  ***

  A.明末對外封閉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續

  B.清朝認識到開放澳門市場可以“裕國”

  C.清廷中開放派的主張得到暫時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許在澳門與外商貿易

  解析:A 材料的觀點認為葡萄牙人在澳門與廣東商人通商,容易發生“激變”,應該“仍照前明崇禎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載貨下澳貿易可也”,排除B、C、D三項。可見清朝延續了明末的對外封閉政策。

  5.***2014昆明一模***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明朝統治者曾一度以‘心學’為‘詆譭先儒’‘傳習邪說’的‘嚮導’,而士子們則從王學中感悟到‘震霆啟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啟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陽明***  ***

  A.否定孔孟權威 B.否定“存天理,去人慾”

  C.高揚人的主體地位 D.強調知行合一

  解析:C 王陽明強調通過內心反省致良知,凸顯了人在個人修養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帶有人性覺醒的意味,故C項為正確選項。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以儒學為基礎,並未否定孔孟權威和“存天理、去人慾”的思想,故排除A、B兩項;知行合一強調道德和實踐的關係,並不包含思想啟蒙的含義,故排除D項。

  6.***2014湛江一模***電影《十二生肖》中的獸首銅像是在乾隆帝時由宮廷工匠們精心製作的,鑄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這說明當時***  ***

  A.“工官”仍代表手工業的較高技術水平

  B.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C.“計日受值”的僱傭勞動關係已經出現

  D.冶銅業一直由官府壟斷

  解析:A 解讀題幹,乾隆年間宮廷作品工藝水平高超,故A項正確;明朝中後期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成為主導,故B項錯誤;C項題乾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唐朝時期冶礦業出現私營,故D項錯誤。

  中國古代史專題練習:材料題

  7.***2014運城調研***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在馬戛爾尼使團啟程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長弗蘭西斯·培林爵士給兩廣總督、廣東巡撫郭世勳寫了一封信,告知馬戛爾尼勳爵奉命訪華。信件的英文內容如下: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聽說貴國皇帝慶祝八十萬壽,為了對貴國皇帝樹立友誼,為了改進北京和倫敦兩個王朝的友好來往,為了增進貴我雙方臣民之間的商業關係,英王陛下特派遣參議官、賢明幹練的馬戛爾尼勳爵作為全權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謁見中國皇帝,深望通過他來奠定兩者之間的永久和好。”

  郭世勳不敢如實地翻譯和轉奏,便將信譯成漢文並作了修改,其譯文如下:

  “……敬稟者,我國王兼管三處地方,向有夷商來粵貿易,素沐皇仁。令聞天朝大皇帝八旬萬壽,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國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選妥幹貢使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禮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惟願大皇帝恩施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樂利,物產豐盈,我國王感激不盡。”

  從這封信件的不同“譯本”中,反映了中、英兩國怎樣的外交理念,請結合所學知識聯絡當時世界形勢加以說明。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資訊及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的能力。依據材料中“1793年”,可知當時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化,民主平等的思想已為人們普遍接受,為了獲得廣闊的市場,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貿易,由此可知培林爵士的信反映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外交理念。18世紀末的中國,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馬戛爾尼由“特使”變為“貢使”以及郭世勳譯文中“天朝”“叩祝”“遠夷”等表述,可知大清王朝天朝上國的心態以及不平等的朝貢制度。

  答案:英國:培林爵士這封信反映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外交理念。18世紀末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已逐步邁入工業文明的大門。他們急於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要求雙方按同等的地位、平等的關係進行貿易,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中國:郭世勳的譯文反映的是自然經濟基礎上的理藩外交理念。代表了大清王朝依然固守傳統的觀念。在天朝上國的朝貢體制下,對近代世界潮流一無所知,對即將到來的危機茫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