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中藥清熱涼血最有效

  血熱需要涼血,相信大家都知道,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涼血的食物對血熱病症有效果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如何用中藥治療血熱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以下是清熱涼血的中藥

  清熱涼血的中藥——梔子

  梔子主要功效

  1、熱病心煩。本品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與淡豆豉同用,如梔子豉湯***《傷寒論》***;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等,可用治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

  2、溼熱黃疸。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膽溼熱之功效,可用治肝膽溼熱鬱蒸之黃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陳、大黃等藥用,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或配黃柏用,如梔子柏皮湯***《金匱要略》***。

  3、血淋澀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溼熱而通淋,清熱涼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常配木通、車前子、滑石等藥用,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4、血熱吐衄。本品功能清熱涼血,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白茅根、大黃、側柏葉等藥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本品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

  5、目赤腫痛。本品清瀉三焦熱邪,可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用,如梔子湯***《聖濟總錄》***。

  6、火毒瘡瘍。本品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腫,如縮毒散***《普濟方》***。

  7、焦梔子功專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8、清熱涼血。本品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熱,是瘡腫毒,腸風下痢,血熱妄行等病症的輔助治療食品。

  9、化痰止咳。本品花的有效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生長,釋痰液而通暢氣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熱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療品。

  10、寬腸通便,防癌梔子花含有纖維素,能促進大腸蠕動,幫助大便的排洩,預防痔瘡的發作和直腸癌瘤的發生。

  清熱涼血的中藥——板藍根

  板藍根主要功效

  1、板藍根治流行性感冒:板藍根50克,羌活25克。煎湯,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日。***《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2、板藍根治流腦:板藍根、大青葉煎劑,對腦膜炎雙球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用大青葉、板藍根各25克、甘草15克,煎水飲,連服3~5日,對流腦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3、板藍根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黃芩***酒炒***、黃連***酒炒***25克,陳皮***去白***、甘草***生用***、玄蔘10克,連翹、板藍根、馬勃、鼠粘子、薄荷5克,殭蠶、升麻3.5克,柴胡、桔梗10克。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李杲,普濟消毒飲***

  4、板藍根治紅眼病:板藍根30克、蒲公英9克、生甘草6克,加水煎服,可以預防紅眼病。蒲公英9克、野菊花6克、板藍根9克、黃連3克,煎水,薰洗,每日3~4次,對治療暴發性紅眼病效果極佳。

  5、板藍根預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山茨菇各50克,連翹40克,甘草30克,青黛5克***沖服***。上藥用水浸泡半小時,放入大砂鍋內,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為10份,裝入小瓶。

  6、板藍根治病毒性肝炎:流行期間可用茵陳、板藍根、貫眾各15克,水煎服,每日二次,防治。

  7、板藍根治肝炎:板藍根50克。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8、板藍根治腮腺炎:板藍根30克,煎水服用,連服5天,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腮腺炎發熱腫痛時可用板藍根30克、野菊花15克、銀花10克,煎水飲,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板藍根30克、貫眾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天,與腮腺炎患者有密切接觸者服用,可防止傳染。

  9、板藍根治痘疹出不快:板藍根50克,甘草1.5克***銼,炒***。上同為細末,每服2.5克或5克,取雄雞冠血三兩點,同溫酒少許,食後,同調下。***《閻氏小兒方論》

  涼血食療有哪些

  三花茶

  操作:金銀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加入沸水泡茶飲用。

  適用:清熱解毒,治療頭痛口渴、咽喉腫痛。

  決明子茶

  做法:熱水沖泡。

  功效:清肝明目、利水通便。

  金銀花露

  操作:金銀花的花、葉加水,先用猛火後用小火蒸30分鐘,濾出湯汁加冰糖後飲用。

  適用:清熱、解暑。

  荷葉茶

  原料:荷葉3克、炒決明子6克、玫瑰花3朵。

  做法:用開水沖泡。

  功效:清暑利溼、治水氣浮腫、生髮清暢。

  薏仁茶

  原料:炒薏仁10克、鮮荷葉5克、山楂5克。

  做法:熱水煮開,就可以飲用了。

  功效:清熱、利溼、治療水腫。

  吃中藥有哪些禁忌

  吃中藥的禁忌一、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瘻、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祕、尿短赤、口乾渴、脣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吃中藥的禁忌二、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寒性,且含有大量蛋白,容易與中藥產生過敏反應,經常食用容易誘發腸胃性疾病,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少食。此類食物包含一些淡水魚及海魚等。

  吃中藥的禁忌三、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面板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鑑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吃中藥的禁忌四、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蔔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蔘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蔔與人蔘不宜同服。

  吃中藥的禁忌五、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洩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吃中藥的禁忌六、酸澀類

  常食酸澀類食物,容易引起胃酸過多,引發腸胃疾病。含澀的食物,如:茶葉。濃茶與中藥同服時,會與中藥中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澱粉,影響藥效。因此在服用中藥的同時不宜飲茶。

  一般禁忌:冰、西瓜、白蘿蔔、空心菜、南瓜、竹筍、糯米、辣椒、鴨肉、酸菜。 特別禁忌:服食西藥或茶與服食中藥須間隔二小時。除此之外還應具體病情具體禁豈。

  肺 病:忌茄子、酒、煙。

  心臟病:忌油膩、動物性脂肪。

  高血壓:忌菸酒、油膩重鹽食物、情緒激動、沐浴高溫。

  肝 病:忌芹菜、動物內臟、油膩食物、酒。

  腎 病:忌雞、鴨腳、過礆食品、酒。

  失 眠:忌過食肉品、動物內臟、過燥食品。

  中 風:忌蝦、高膽固醇食物。

  面板病:忌酒、牛乳、鴨蛋、竹筍、香菇、花生、芒果、海產類、過燥食品。

  風溼病:豆類、動物內臟、蛋、肥肉、油炸類、香蕉、木瓜。

  骨折治癒後乃筋骨痠痛:忌香蕉。

  胃 病:忌香蕉、檳榔、油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