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感人小故事_抗日戰爭感動人的小故事

  抗日戰爭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期間發生了很多的感人的小故事。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抗日戰爭感人小故事。

  抗日戰爭感人小故事1:大刀軍血浴盧溝橋

  29軍老兵吳江平記得,7月28日這天,剛拂曉,30架日軍飛機盤旋於南苑上空,彈坑累累,土柱沖天,硝煙瀰漫。這是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的總攻。再次提起盧溝橋和南苑空襲,吳江平睜大深陷的雙眼,情緒激動:“當年突圍的時候,他們都死了,就倒在我旁邊”。

  1937年7月7日下午,永定河盧溝橋邊的一陣神祕槍聲,揭開了一顆侵略的野心。

  從這天起,一個民族做出了最後關頭的選擇:抗爭,乃至犧牲。

  一寸山河一寸血,駐守北平的29軍,揮舞大刀重奪鐵路橋,在盧溝橋區域與敵決戰,下定“願以此橋為墳墓”的決心。同時,全國各界聲援不斷,對前線給予了各種支援。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榮維木看來,儘管盧溝橋事變後,29軍棄守盧溝橋,撤離宛平城,但這一城一地的得失並不是衡量戰役成敗的標誌。8年抗戰的特點就是敵強我弱,節節後退,以空間換時間,做持久抗戰的準備。

  這場戰爭最可貴之處,是真正觸動了國民黨下定抗日的決心,國共雙方達成共識,全民抗日熱潮形成,局面從此大不一樣。此後國共合作、戰區劃分、八路軍改編等都一氣呵成,民族凝聚力形成。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中國成為東方首個站起來抗擊法西斯國家侵略而進行戰鬥的戰場,阻止了日軍的北進,牽制了其南進。

  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是獨自抗戰了4年,對整個反法西斯鬥爭來說都有一定的貢獻,也得到了盟國的肯定。

  世界從來沒有離深淵如此之近。

  70年前,噩夢醒來,勝利來臨。歷史終於可以平靜地書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戰勝邪惡的戰爭。

  整個世界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不過是為了維護最簡單的人類底座基石。

  人類大廈不傾,人們才能免於恐懼。

  觸控歷史肌膚上的烙印,我們在70年後回望這場反法西斯的勝利。

  我們重訪國內外27個戰場,在真實的空間裡去勾勒、還原當年那些著名戰役。我們也會跨過時間的距離,把歷史和現實熔為一爐。你看到的,將是一個個帶有別樣視角的報道。

  我們會尋找決定重大戰役勝負將領的後人,在他們身上,你將看到血脈如何傳承。他們攜帶著父輩甚至祖父輩的基因,過屬於自己的人生,光榮與夢想在一個家族裡延續。

  我們會尋找一些特殊角色。波瀾壯闊的戰爭中,他們只是一個個無名英雄,但由於職業的特殊性,往往在某個契機下成為戰爭的拐點。我們將記錄平凡人生命裡濃墨重彩的時刻。

  正義的和平,人性的光輝,將貫穿整個專題,這是我們對二戰的詮釋。

  雨是從7月初開始下起的。金振中的記憶裡,這一場連綿陰雨,未曾間斷。

  7月6日下午14時,他獨自換上便服,扛著大鍬,踏過泥濘之地,至盧溝橋車站。

  這是1937年的北平,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頻繁演習,與我29軍衝突不斷。

  彼時29軍共有4個師駐守。負責守衛盧溝橋的是219團3營,營長金振中。

  金振中回憶當時情景:遠遠看過去,前邊七八百公尺的地方,日軍的隊伍正不顧雨淋和泥濘演習,目標正是宛平城和盧溝橋。

  戰爭一觸即發。

  第二天,北平已是不堪忍受的酷熱,寒暑表上的水銀柱從大清早就直線上升。

  時任日本駐華大使館駐北平的陸軍助理武官今井武夫的記憶裡,7月7日晚,盧溝橋附近第一陣來源不明的槍響過後,8日4時23分,日軍得到可以向29軍開槍的命令。

  8年抗戰,從盧溝橋掀起了序幕。

  抗日戰爭感人小故事2:老兵憶東陽關戰役

  “我沒有想到,過了這麼多年,還能活著看到戰友。”11日上午,陳海才在成都巴蜀抗戰研究會志願者的幫助下,來到成都,與另一名健在的47軍老兵鄭維邦見了面。回憶起當年熱血抗戰的往事,兩位老戰士無盡感慨。

  經歷戰場的血雨考驗,經歷時光的無情流逝,兩名川軍戰士自己都不敢相信,在有生之年能夠重新坐在一起。

  11日,在成都新都,97歲的陳海才、96歲的鄭維邦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年的年輕戰士如今早已滿面滄桑,頭髮花白。他們於1937年出川,駐守山西東陽關對抗日寇入侵。

  儘管天公不作美,天還淅淅瀝瀝的下著陰雨,但仍然難掩兩位老兵的熱情與激動。一見面,兩位老人便緊緊地拉住了對方佈滿皺褶的手,像久違的親人很自然地就拉起了“家常”。

  “在山西我不小心踩到地雷,右腳4個腳趾被炸斷了。”鄭維邦脫下鞋子,指著腳趾說。“我的傷口也不少,你看,在運城我的大腿根部被炸了個洞,下巴現在都有疤。”陳海才笑著說,當兵受點傷不算什麼,“疤痕就是我們的勳章!”

  同樣步行趕到陝西、同樣坐火車進入山西奔赴黎城縣東陽關一線,兩位老人越說越激動。

  陳海才1916年出生在儀隴,1934年便當兵入伍。由於當時生活拮据,他在生活比較豐裕的地主家找了一份活兒幹,每天幫地主背養孩子。後來聽說在招兵,幾經輾轉,他來到了成都,加入了李家鈺的部隊。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不久,李家鈺領著部隊參加抗日,與軍隊隨行的就有陳海才,當時他的年齡只有21歲。

  “當時班裡一共有15人,死守東陽關三天,就剩下包括我在內不到3人。”陳海才說。

  陳海才的部隊是為了去解救太原,後來他們被安排駐紮在了東陽關。在東陽關,他們便與日本軍隊發生了正面交戰。原本想借助東陽關“V”字形的地理位置優勢,但沒有想到日軍部隊是直接從日本調動過來的精銳。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都比川軍有優勢。“我們本來是打得贏他們的,但他們武器太好了。”陳海才說,日軍的一個炮彈下來,整個山頭的草都被燒光了,士兵的衣服褲子也都被燒爛了。最後,一個班15人,打完東陽關戰役就剩下了兩三人。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抗日戰爭感人小故事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