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聖人孔子的個人簡介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古代著名學者,同時也是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吧!那麼你對這個人都怎樣的瞭解呢?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瞭解這位學者,可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文章喲!

  人物資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經典名言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裡,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揹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範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人物生平

  魯國內亂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

  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經40歲了,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回到魯國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了。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經70歲了,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身處亂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七十二賢士”中,又數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這一年,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援。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