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子再授孔丘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那麼你想知道老子與孔子之間的故事嗎?如果你想知道關於再授孔丘的故事詳情可千萬別錯過了,趕緊和小編我一起來了解吧!

  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迴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佈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讚歎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閒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迴歸原本,如遊子迴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遊於江湖:覺己為蜂,採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孔夫子等對老子的評價

  學生要孔子談談對老子的訪談感想,孔子深深感嘆地說:“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啊!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隻小小的飛蟲啊!”***《莊子》***孔子的學生不懂啊,請問老師,為什麼稱老子是龍呢?孔子說:“如果是隻鳥,我當然知道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會遊;如果是隻野獸,我當然知道會跑。是鳥,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魚,就可以用線釣它;是野獸,就可以用羅網捕它。至於一條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駕著雲遨遊太空的。所以說老子是龍啊!”***《史記》***不過,孔子把自己說成是甕罐中的小飛蟲,一方面是這位還年輕的孔子確確實實在老子那裡大開了眼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子是非常謙虛的,這也就使得他能夠不斷地進步。

  另外,也有其他的典故。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的不像樣了,於是決定出關了***不當藏書管理員了***,守關的長官是尹喜。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老子沉思默想了很久,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

  祭祀祠廟

  太清宮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老子的誕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1978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鹿邑太清宮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邑縣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史料記載,公元前571年,老子就誕生在這裡。所以,鹿邑縣既是李姓的發源地,又是老子的故里。農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後人為紀念老子,在鹿邑縣老君臺、太清宮興起廟會進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縣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

  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並立老子祠碑。

  宋帝好道,宋真宗趙恆自稱道君皇帝,撥國庫銀重建太清宮,規模比唐時更大,並於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