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目標後成功的案例3個

  目標決定高度,遠大的目標成就非凡的人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堅持目標後成功的案例,歡迎閱讀!

  堅持目標後成功的案例1:匡衡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堅持目標後成功的案例2:山田本一

  日本著名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的故事。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兩次奪得世界冠軍。當記者幾次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績時,山田本一總是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憑智慧戰勝對手,取得勝利。人們都知道,馬拉松比賽主要是運動員體力和耐力的較量,爆發力、速度和技巧都還在其次,因而對山田本一“憑智慧取勝”的回答,許多人疑而不信,總覺得他是在招搖誇張,故弄玄虛。然而十年後,人們終於從山田本一的自傳中,驗證了“憑智慧取勝”確實是他獲得成功的經驗所在。他在自傳中寫道: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將比賽的路線仔細的勘察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公寓„„這樣一直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以百米衝刺的勁頭向第一個目標衝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這樣被我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而輕鬆的跑完。起初,我並不

  是這樣做的,而是把目標一下子定在終點線的那面旗幟上,結果跑到十幾公里就覺得疲憊不堪

  了,因為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嚇倒了。

  大的成功由小的目標鋪墊而成。

  堅持目標後成功的案例3:奧斯特洛夫斯基

  命運對奧斯特洛夫斯基是殘酷的:他念過三年小學,青春消逝在疾馳的戰馬與槍林彈雨中。16歲時,他腹部與頭部嚴重負傷,右眼失明。20歲時,又因關節硬化而臥床不起。面對著命運的嚴峻挑戰,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沒比掉隊更可怕的事情了。”

  奧斯特洛夫斯基與命運進行了英勇的抗爭:他不想躺在殘廢榮譽軍人的功勞簿上向祖國和人民伸手,他用沸騰的精力讀完了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如飢似渴地閱讀俄羅斯與世界文學名著。書籍召喚他前進,書籍陪伴他披荊斬棘。

  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化和文學素養達到一定水平後,他寫了一本描述柯托夫斯基部隊中英雄戰士的中篇小說,寄給一家雜誌社,卻未被採用。可他並未灰心喪氣,他深深地懂得:平步青雲的事是少有的。人們往往只看到成功者頭上的桂冠和脖子上的花環,而忽略了他們在未成功之前倍嘗的痛苦、冷落,甚至歧視。

  因此,一些向理想高峰攀登的人,一遇到艱難險阻,就畏縮不前,一碰到冷落、歧視,就半途而廢,驚呼生不逢時。奧斯特洛夫斯基忍受著病痛的折磨,默默地向認準的目標攀登。1932年,他終於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

  對此,他高興地驚呼:“生活的大門向我敞開了!”“書就是我的戰士!”站著用槍戰鬥,躺著用筆戰鬥,死後用書戰鬥。這就是做為一個戰士和作家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

  位於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本是當年蘇維埃政府分配給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居。當時,他雖然年僅32歲,卻已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全身不能活動,雙手喪失了寫字的能力,連轉動頭部也極為困難。

  正如他在自傳中所寫:“體力幾乎全部喪失了,所剩的僅僅是一種想要多少對自己的黨和工人階級盡些力量的熱望。”他不想在安閒無聊中消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使他難以放下手中新的戰鬥武器——筆。

  據當時醫生診斷,奧斯特洛夫斯基還可以活5年,但他本人對病情的嚴重程度十分清楚。他曾對護士說:“我知道我的病情嚴重,我感到遺憾的是,還有那麼多工作沒有完成。”

  在臨終前一個月,他已經清楚地感到死神正向他撲來,但他沒有要求去看病,更沒有停下筆去休養,而是拼命加班,與死神爭分奪秒。他讓祕書們實行“三班制”守在他的床頭,他躺著口述,妻子與助手們幫他打字,他自己則一刻也不肯休息。

  奧斯特洛夫斯基思想的烈馬,馳騁在烏克蘭與波蘭交界的遼闊的原野上,他口授的每一個字母都像無情的子彈,射向入侵的德國強盜。正如他的妻子拉伊薩·帕爾弗列芙娜在回憶錄裡所記述的那樣:“這些天,打字機的聲音猶如機關槍在掃射。”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新住宅裡住了短短7個月就去世了,但他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又一部長篇力作《暴風雨所誕生的》。他在給斯大林的信中寫道:“我這一生都將獻給社會主義祖國青年一代的布林什維克教育事業,直到最後一次心跳為止。”

  1936年12月20日,在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第一卷之後6天,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心臟停止了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