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齊國的主將是誰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鞏固了自己的君主地位後,開始對曾經自己的敵人展開討伐,而魯國就是他眼中釘的一個。於是便發動了長勺之戰,那麼他派出的主將是誰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勺之戰齊國的主將,希望大家喜歡!

  長勺之戰齊國主將

  齊桓公用人不避嫌,管仲曾經是自己的死敵公子糾的部下,管仲還曾經差點將齊桓公刺殺,後來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就沒地方去了。但是聽說管仲要來,齊桓公表示歡迎,這體現了一代君王的大度,也許管仲也正是因為看重了齊桓公的這一點。

  所以在齊桓公執意要攻打魯國的時候,管仲念在這份情誼,曾經勸說過齊桓公不要盲目開戰,但是齊桓公不聽,或許是他又想起了當初管仲刺自己的那一劍。

  齊國對於這一戰的定義是志在必得,部下進攻的步伐也是勢如破竹,但讓齊桓公沒有想到的是,面對毫無勝算的大軍壓制,魯國為什麼這麼能沉得住氣,齊軍先後兩次鳴鼓進軍,都被魯國用弓箭手擋了下來。

  不僅顆粒無收,士兵也漸漸失去了先前的鬥志,再拖下去必定對齊軍不利,在猶豫要不要撤軍的時候,魯國開始還手了,這時候,齊國的士兵將領都失去了戰鬥的慾望,作戰靠的是勇氣,現在齊國的士兵看到魯國的士兵逃都來不及,還哪有功夫去戰鬥。

  這會不撤退都不行,因為準備不充分,齊軍在撤退的時候,毫無規章,這正給魯國乘勝追擊的好機會,長勺之戰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確是對齊國擴張的一次打擊,對魯國實力的一次證明,給魯莊公積極為民的肯定。

  長勺之戰兵力對比

  長勺之戰是一場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這一次戰役是在干時之戰後齊魯的另一次重要戰役,但對長勺之戰兵力對比之後,大家都表示比較震驚。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是著名的戰亂時代,諸侯兼併、大國爭霸,齊、魯兩國都是重要的諸侯國,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不免的會發生矛盾衝突,而長勺之戰就是這個特殊時期的產物。齊國經過簡化禮節而進行修改,又發展工商業,使得當地的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得其果成為當時的大國。

  在公元前685年,魯莊公為了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大戰於干時後大敗,齊國便隨後計劃再次攻魯。兩軍對戰時,齊國30萬,而魯國卻只有3萬,在這場戰役中,陸工獲勝,齊國軍隊被逐出魯國。在這一場戰役中,最有名的就是曹劌論戰“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就是這場戰戰爭中的真實寫照,曹劌是魯國的指揮官,他用指出用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勇氣,等到魯國將齊國軍隊的士氣耗盡,就可以一舉進攻,看到齊國的旌旗歪歪倒倒,這才大膽的建議魯莊公乘勝追擊。

  其實這場戰役的勝利,還離不開魯莊公任人以賢,重用無官職無名望的曹劌,還能定下心來面對干時之戰的失敗,對於一個君主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魯國方面兵力過少,但絲毫不影響作戰的最後結局,一場以少勝多、弱軍戰勝強軍的戰役。

  長勺之戰發生在哪兩個國家

  長勺之戰發生在齊國和魯國之間,交戰雙方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齊國是當時的大國,擁有絕對的實力,魯國自古以來就是周天子的領地,歷史淵源深,雖然比不上齊國,但是魯莊公取信於民,樹立威信,魯國實力也不弱。

  從古至今兩國淵源不斷,因為國土相鄰,紛爭時有發生,當年齊桓公公子小白即位的時候,魯莊公更是公開反對,他擁立公子糾,齊桓公從此和他結下怨氣。

  要知道這公子小白可差點命喪公子糾的謀士管仲之手,好在鮑叔牙機智營救,小白搶先回到首都臨淄,才讓公子糾的計劃沒有得逞,自己當了皇帝。

  即位後的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有名的齊桓公,對魯國更是痛狠,在魯莊公送公子糾返國的時候,狠狠教訓了他一頓,魯莊公將魯國的大旗插在將領車上,才撿回一條命。

  魯莊公回國後,認識到自己與齊國的差距,他開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加強自己的國力,樹立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長勺之戰中,齊國大軍壓制,手下曹劌冷靜判斷,準確的把握了戰機,在齊軍士氣低落的時候,吹響反攻的號角,在判斷齊軍沒有埋伏後,乘勝追擊,徹底摧垮齊軍的自信心,為魯莊公報仇,維護魯國的安危。

  這也是齊桓公當時為數不多的敗仗,不得不說魯國的確是有勇有謀的國家,魯莊公採取的一些措施確是起到了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