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紀曉嵐生平簡介

  紀曉嵐,本名紀昀,字春帆,清朝乾隆年間著名的學者。紀曉嵐年幼聰慧,有著“神童”之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紀曉嵐簡介

  紀曉嵐的本名叫做紀昀,是清朝的一名大臣。他出生於1724年,他的父親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還在京城做過官,所以紀曉嵐的家境還是可以的。從小時候開始,紀曉嵐就展示出了他的聰明智慧,甚至在當地還有“神童”的稱號。

  紀曉嵐24歲的時候在鄉試中得了第一名,七年之後他又中了進士,成為皇帝身邊的臣子。後來因為乾隆很欣賞紀曉嵐的才能,他的官職也在不斷地上升。不過在他45歲的時候,因為他疑似和鹽政虧空案有關,把他發往了伊犁。而在這一路上,紀曉嵐又顯示了他的才華,每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會和那裡的人交流,增長了不少的見識,因此他創作了蠻多的作品。這些作品在整理好之後都放到了他的《閱微草堂筆記》。

  遠發伊犁的紀曉嵐在兩年之後叫回了京城,因為劉統勳向皇帝建議說修書這件事情需要紀曉嵐的幫助。回到京城後的紀曉嵐專注於修書這一事情上面。而從嘉慶元年開始,紀曉嵐的官職再次有了上升。在1805年的時候,紀曉嵐在燕京去世了。

  和珅紀曉嵐

  說起和珅與紀曉嵐,可能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最先浮現出《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人物形象,裡面張國立老師塑造的紀曉嵐能言善辯、學識豐富,是貪婪狡猾的和珅的大剋星。然而,這部電視劇雖然可以說是在影視界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被人們所牢記,但它是以紀曉嵐為主角的,內容上戲說了乾隆、紀曉嵐、和珅之間的故事,一定程度上醜化了和珅的形象,在史實上難免有些偏頗。

  紀曉嵐,原名紀昀,字曉嵐,他博覽群書,在文學上的造詣非常高。紀曉嵐於乾隆八年參加科試獲得第一名而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他先後擔任過提督學政、編修、左都御史、禮部侍郎等職務。

  在真正的歷史中,紀曉嵐的年紀要比和珅大二十多歲,他與和珅的關係不錯,官職比和珅低,實際上也是和珅的助手。他們的關係並不像傳統影視劇所表現出的針鋒相對,而更像是忘年交一般。乾隆帝曾說紀曉嵐是“讀書多而不明理”,其實就是說他在待人處事上還不夠圓滑。而比他年輕的和珅辦事果斷,處世潑辣,這時候,因年紀漸長而逐漸內斂的紀曉嵐就會善意地在人際關係上提醒他。和珅也會在工作與生活中對紀曉嵐多多照顧。另一方面,紀曉嵐是個文人,在政治、治國與理財方面都無法與和珅並肩而論,兩人的利益衝突並不大,因此並沒有太多的直接碰觸,也不會真像電視劇中表現的那樣,鬥得不可開交。

  紀曉嵐吃肉

  通過對歷史的瞭解,大家都知道紀曉嵐是一位歷經三朝的文學大佬,他窮盡一生編出的作品《四庫全書》和他寫的其他作品為現代中國對古代文學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與電視劇裡的他不同,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可以通過清朝的正史和野史來了解,正史中多記載著他的成就,野史中記載的是他的生活。生活中的紀曉嵐是極具風趣的人,其中典型的一幕就是紀曉嵐吃肉。

  對於紀曉嵐的形象,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他就是一個弱不禁風的文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可是還有一點是大家都驚奇的,那就是紀曉嵐吃肉啊。很多不瞭解他的人都認為吃肉很正常,但是事實是他一頓飯就能吃數斤,一天中最多的時候能吃幾十斤,而且吃相很狂野,幾乎只吃肉不吃飯。對於別人異樣的眼光,紀曉嵐也不會在意並且對這種吃肉的習慣相當固執,一直到他八十二歲去世。很多人在意的是紀曉嵐瘦瘦弱弱的一個人,怎麼能吃下那麼多肉,而且還吃了不長,根據史料中的記載,紀曉嵐本身就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又是文官,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腦力勞動的時候,如編書寫書等。但是他一天為何能吃那麼多肉,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確切的解釋。

  不管紀曉嵐吃肉有多厲害,他也有不吃的肉,那就是鴨肉。紀曉嵐認為鴨子的肉雖然也不錯,但他就是不喜歡吃,因為他受不了鴨子的腥味,這件事也成為了紀曉嵐一生中的趣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