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生平簡介

  吳趼人***1867-1910年***,原名寶震,又名沃堯, 清代譴責小說家,字小允,又字繭人,後改趼人。代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痛史》、《九命奇冤》等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吳趼人生平簡介

  1866年5月29日,即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中國晚清小說家吳趼人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其祖父的寓所。

  吳趼人***1866年-1910年***,原名沃堯,字小允,又字繭人,佛山人。筆名有偈、佛、繭叟、繭翁、野史氏、嶺南將叟、中國少年、我佛山人等,尤以“我佛山人”最為著名。

  吳趼人曾祖父吳榮光,曾任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祖父莘畲,官至工部員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補巡檢。吳趼人幼年喪父,十七八歲至上海謀生,常為報紙撰寫小品文,光緒二十九年始,在《新小說》雜誌上先後發表《電數奇談》、《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恨海》、《劫餘灰》、《情變》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恨海》轟動一時,影響深遠,1910年留下《情變》前八回未完而在上海逝世。

  吳趼人是17歲那年因為父親離世,生活無著而去上海闖蕩的,如此算來,他在佛山完整地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但是,高產的吳趼人一生留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舉凡小說、散文、戲曲、詩詞、寓言、政論甚至廣告文案等,卻獨獨很難找到有關童年及少年生活的回憶性文字,那段歲月成了一盤空白磁帶。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諱莫如深的祕密,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設想的是,父親長期在外,一個由小康而墜入困頓的孤兒寡母家庭,在當地免不了會承受這樣那樣的人際壓力。吳趼人在他具有強烈自傳色彩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專門寫了一回“恣瘋狂家庭現怪狀,避險惡母子議離鄉”,就暗示了吳氏家族的敗落及其一家人受到族中強勢者“凌夷”的經歷。

  1879年,13歲的吳趼人入讀有名的佛山書院,比康有為的兩大弟子梁啟超和陳千秋要早四五年,比後來做了北洋政府總理的樑士詒更是早了十年。尤其是光緒年間,有一年該書院曾一舉考取了15個舉人,名震四方,但吳趼人對自己“母校”的光輝歷史從不願提及,也許,家族的傾軋和社會的黑暗,使他早早地對隔膜現實的八股制藝,對科舉產生了本能的反感與憎惡,早早地埋下了日後運用小說加以“譴責”的種子。

  但是,嶺南佛山畢竟是他的祖輩繁衍生息之地,是容納了他的童年與少年的成長之地,早年辛酸的記憶與經歷,絲毫不影響他離鄉後的故園情深。儘管他是如此吝嗇有關佛山的文字,但一個“我佛山人”的筆名便足以證明一切——吳趼人擁有十數個筆名,但蜚聲海內外的還是發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時的署名“我佛山人”。

  吳趼人對於近代文學,最推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他的作品大都得到了《儒林外史》的神髓。清末民初寫社會小說的無不仿造《儒林外史》,這同吳趼人的倡導不無關係。

  吳趼人作品

  吳趼人,19世紀中國文學界的傳奇人物,他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因此,他從小受到的良好教育,這也為他以後成為著名的小說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那麼吳趼人作品有哪些呢?

  吳趼人早期開始接觸寫作是因為在他17歲那年,他的父親意外去世,家中生活非常拮据,他只能隻身一人去上海打拼。最初去上海,吳趼人只能進入社會最底層,在工廠當學徒,這對他後來的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正如他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主要就是他根據自己的體驗,還有自己所接觸的人群而書寫的。當吳趼人因為一本書而離開製造廠,開始進入報社這個行業,也就開啟他的成功之路。

  吳趼人早期在報社工作時,由於他先後主持過好幾個報社,因而他的作品也非常多,主要有《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九命奇冤》這些作品。這幾本書都是反映了社會現實問題,講述了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痛苦生活,還揭露出清王朝的腐敗無能。

  吳趼人由於他從17歲就開始離開家鄉來上海打拼,因而,他的一生可謂都是在為文學事業做貢獻,所以,吳趼人作品中留給後世的小說,繪畫,詩集可謂是非常多。其中他寫的小說中最著名的有《曾芳四傳奇》《俏皮話》《兩晉演義》《恨海》《近十年之怪現狀》《新石頭記》等等,不僅如此,吳趼人的作品風格,還有關注的人群都可謂是非常獨到。

  吳趼人辦報

  清末,報紙作為一種輿論工具興起,知識分子為發出自己的聲音,紛紛辦報或者為報紙投稿,吳研人也不例外。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冬,吳研人協助高太痴創辦最早的文藝性副刊《消閒報》。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獨立創辦上海《採風報》,任主筆。該報用彩色本紙印刷,並隨報附送石印繪畫《海上繁華夢》每天一頁,開小報附贈畫頁的先河。創刊不久,恰逢戊戌政變,該報以《捉康有為、梁啟超》為題,懸賞徵答。應徵方法笑話百出,藉以嘲諷清廷。在此期間,他先後主筆《字林滬報》副刊及《奇新報》、《寓言報》等報刊。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間又創辦《奇新報》。次年赴漢口任《漢口日報》編輯,第二年回上海開始創作小說,連續發表於梁啟超主編的《新小說》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再次到漢口,任英商《楚報》中文版編輯,因拒絕續訂華工禁約的反美愛國運動爆發,激於義憤,辭職回滬。次年與周桂笙、汪慶琪等合辦《月月小說》於上海,擔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