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水利工程家李冰簡介

  李冰,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蜀郡太守。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李冰人物簡介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詳***,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遵循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隨後,李冰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後病逝與此,葬於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後人尊為川主。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李冰人物生平

  李冰,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他也修築了一條連線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區派出所與雲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的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後放水***典禮。李冰現代已成為都江堰灌區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戶之間的聯絡。

  李冰父子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的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後放水***典禮.李冰現在已成為都江堰灌區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戶之間的聯絡。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李冰治水

  地形複雜,洪水氾濫

  都江堰是岷江中游的一項大工程。岷江從岷山發源,一路急流而下,到灌縣地域又進人了平川地界。這裡地形複雜,加之泥沙淤積,使得航行十分困難,而且江水在洪水季節常常氾濫。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西邊遭受洪水肆虐的時候,東邊卻因缺水而受旱災之苦。李冰到任以後,聽到了大量的民眾呼聲,親臨實地考察後不久就開始實施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近現代的人們所見到的都江堰工程,從上游數起,主要有百丈堤、都江魚嘴、內外金剛堤、飛沙堰、人字堤、寶瓶口,其中最重要的是都江魚嘴、飛沙堰與寶瓶口。現在可以肯定這3項主要工程都是李冰所主持修築的。

  分水魚嘴,外流內灌

  都江魚嘴,又名分水魚嘴,是人工築起的一條縱向的大堰,因為頭部像魚頭,所以稱為“魚嘴”。又因為它的作用在於把上游流下來的江水分為內、外兩股***堤左西面的為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堤右東面的為內江,是灌溉東面田地的總渠***,所以稱為“分水魚嘴”。在修築這條分水堤堰的時候,開始採用向江心拋擲石塊的辦法,但由於江流過急而始終沒有成功。後改用竹子編成的長10米、寬0.6米的特大竹籠裝滿大塊的卵石沉人江底,才終於築成了這條大堤堰。這條分水堤堰,也就是《華陽國志·蜀志》與《水經注·江水》所記載的“壅江作堋”的“堋”。這個分水魚嘴和靈渠上的鏵嘴、沱江官渠的平水樑很相似,它們之間究竟是否存在承繼或學習啟迪的關係,是許多專業學者們仍在繼續深入研究的。

  飛沙堰,防澇排沙

  分水魚嘴築成以後,使得岷江水得以分流,既可以使幹流外江的水量不致太大,從而大大降低了洪水季節氾濫成災的概率,同時又使東面內江能灌溉灌縣的田地,免除了灌縣旱災的產生。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佔4成,內江佔6成,為了避免洪水季節內江也產生澇災,又修築了飛沙堰。飛沙堰的修築方法與魚嘴分水堰相同,也是用特大竹箱裝滿卵石而堆築成功的。這條堰的難點與關鍵,在於它的高度必須正好適宜,才能使內江的水位在達到一定高度後,江水會漫過堤堰而流人外江。在內江水位過高、水量特大、水速過急時,更會把堤堰沖垮,內江的水直洩外江,更可以確保內江整個灌區的安全。這條堤堰所以取名為飛沙堰,還因為它與寶瓶口配合,能產生排沙作用。

  竹籠填石,簡單高效

  分水魚嘴與飛沙堰所採用的竹籠填石法,是一個既簡便又高效的創新,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費用低廉,實用高效。在建築學上,人們對此有十六字的高度評價——重而不陷、擊而不反、硬而不剛、散而不亂。如此高明的創造,是否為李冰首創,目前還未能肯定,但就目前所知在李冰之前還從沒發現,所以很可能是李冰發明並在如此大型的工程中予以使用的,但也很可能是他吸取了民間的或前人的經驗而加以發展的。

  寶瓶口工程,實際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李冰最先就是把阻礙江水東流的玉壘山劈開。這項工程開始也不怎麼順利,工程進度很慢。後來,李冰在富有經驗的民工們的建議下,採用了火燒山岩、讓巖山爆裂的方法,使得工程進度加快,最終把工壘山劈開了20米左右寬的大口。因為它的形狀像瓶口,就命名為寶瓶口。把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聯合起來,就使得岷江在這裡成功地實現了分流,也就實現了既消除西面水患、又消除東面旱災的缺陷,一舉兩得,功德無量。

  鎮水神獸,預知旱澇

  為了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還刻了3個石人,設定在“玉女房下白沙郵”***在都江堰工程區域中***。如果水位淺到石人的腳部,用於灌溉的水量就有可能不足,也就預示著會發生旱災;如果水位升到石人的肩部,就表示水量已經過多,也就預示著會發生洪災。這個以足、肩作為水量不足與過多的標誌,是在長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籍記載為“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1974年、1975年,在外江的金剛堤、安瀾索橋一帶出土了東漢時期刻鑿的二尊李冰石像。一尊題字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鎮***水萬世焉”;一尊題字已模糊而不可辨。這很可能是仿照李冰所立石人而制,既可紀念李冰,又可以作水位衡量的標誌。出土的李冰像高達2.9米,摺合古尺在一丈有餘,這個高度很可能是兼有水位標示作用的。

  深淘灘,低作堰

  相傳李冰還製作過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每年治理時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當時李冰所定的歲修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也就是說每年淘挖江底淤積的泥沙要深,可以使江水水量有適當的保證;飛沙堰的堤堰不能築得較高,以免影響內江江水的外溢與洩洪,可以保證內江不發生洪災。李冰所制定的這六字要訣,後人極為重視。在內江東岸修築的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石壁上,就赫然刻著六字要訣與解釋這六字要訣的治水三字經。

  在《華陽國志·蜀志》與《水經注·江水》等文獻典籍中,還記載著李冰父子治理過管江、汶井江、洛水、綿水,以及建索橋、穿鹽井等事蹟。這些傳說中難免有附會依託的成分,很難全部相信。但這些傳說的產生,也正是因為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而享有了極高的聲譽,後人才會把蜀地的諸多水利工程與善事都歸到李冰父子的名下,這也反映出了李冰父子在歷史上的地位與盛名。

  都江堰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巨集大,地點適宜,佈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鬥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李冰為蜀守的時間,沒有明文記載,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氾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李冰發現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李冰創築的都江堰,史籍記載甚為簡略。但以這些記載為基礎,結合現今都江堰工程結構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所組成。

  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築,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分水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魚嘴是在寶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堰,因堰的頂部形如魚嘴而得名。《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它將岷江分為內外江,起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後,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衝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佔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位。

  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這是見於記載最早的水則,說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闢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開鑿寶瓶口。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水的水門,對內江渠系起保護作用。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寶瓶口這一岩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衝擊下,並未被沖毀,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樹森“伏龍觀觀漲”一詩云:“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如雷。”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後,“又開二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為外江,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為內江”。這兩條主渠溝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佈的農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網。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築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洩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後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紮***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臺,平臺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蓆,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氾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