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的軍事才幹

  導讀: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諡趙雲,姜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提起趙雲,人們都知道他勇猛、武藝超群。其實,細檢史實,趙雲身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那傑出的軍事韜略和政治見解。

  ◎空營退敵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曹操馬上親率大軍來爭奪。趙雲奉命隨黃忠奪取曹軍糧草。兩人分工,黃忠率主力出擊,趙雲留少許兵力守營接應。可到了約定時間,卻不見黃忠歸營,趙雲出營探視,正巧遇上大批曹軍。

  趙雲隨身只帶了幾十個騎兵,眼見就要被曹軍淹沒,他沒逃,反而先發制人,主動向曹軍發起進攻。

  曹軍不知底細,竟略作退卻。趙雲穩住陣腳,邊打邊退,慢慢回到自己的營寨。守營將領見曹軍勢眾,慌欲關閉營門。趙雲進營後,卻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一看這架勢,聯想剛才趙雲的鎮靜之態,以為趙雲營中定有大軍埋伏,嚇得慌忙撤退。趙雲隨令營中擂響所有戰鼓,軍士一齊放箭,一時間鼓聲震天,亂箭齊發,曹軍轉身就逃,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有很多人湧進漢水中淹死了。

  第二天早晨,劉備趙雲大敗曹軍的地方,不禁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受了這次大挫,曹軍士氣一蹶不振,很多士兵開了小差。兩月之後,曹操終於自認與漢中無緣,在連呼“雞肋”的嘆息聲中,將漢中所有曹軍全部撤到了長安。

  正如劉備所贊,趙雲膽量超人,但他卻不是匹夫之勇。若一味傻大膽,面臨大敵時,不是先聲奪人的“前突其陣”後,便有計劃地“且鬥且卻”,令敵軍不敢輕舉妄動,而是繼續硬拼,那後果將很難想象。

  退至營寨後,趙雲若緊閉營門,以死相拒,以寡敵眾,不怯不懼,也可謂膽大氣壯,卻無異以卵擊石。趙雲此時冷靜運謀,先以勇懾敵之魂,繼以虛惑敵之心,然後加以利用,在不得不退卻時,卻展現出一種誘敵深入,成竹在胸的態勢,使敵人將信將疑,不敢放縱,因而保證了退卻的安全,在強敵壓境,孤營懸危之時,更展示出一種勝券在握,請君入甕的姿態,使強敵由半疑到全疑,進而徹底被恐懼籠罩,不得不逃。

  ◎箕谷撤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揚聲由斜谷道取郿”,派趙雲和鄧芝率少量部隊為疑兵,據褒斜道南端的箕谷,誘使曹魏派其大曹真督重兵駐郿縣與之相抗,而自率大軍偷出祁山。由於所用非人,竟被曹魏倉促所遣之軍於街亭大破,士卒離散,幾至全軍覆沒。

  諸葛亮慘敗後,曹操看趙雲兵少,遂趁勢進攻,趙雲和鄧芝只得撤退。但同祁山一路蜀兵敗後的潰不成軍相反,趙雲鎮靜若閒,指揮若定,一面派人燒燬相關棧道,以阻礙曹兵的追擊,一面親自墊後,讓部隊整齊撤退,以穩定軍心。

  諸葛亮問鄧芝道:“街亭失利,大軍敗退,兵將不再可收拾,箕谷戰敗部隊撤退,兵將依然齊整如初,是什麼原因呢?”鄧芝說:“趙雲親自在部隊後面拒敵,軍需物資,一點都沒有拋棄,兵將沒有什麼緣由可以散亂。”

  ◎從仁政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趙雲奉家鄉常山郡守之命,率兵支援幽州軍閥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正與袁紹相抗,他怕人們投依袁紹,見趙雲率兵來相助,又驚又喜,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問趙雲:聽說你們冀州那一帶的人都願投靠袁氏,怎麼唯獨您一人迷途知返?趙雲正色答道:“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而私明也。”

  公孫瓚本以為趙雲相投,乃是因了他得人心的緣故,趙雲卻指出他和袁紹實質一樣並不得人心。這樣,一則向公孫瓚進了諫,二則也表明了自己“從仁政所在”的政治理想和擇主標準。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趙雲隨劉備大軍圍攻成都,逼降劉璋,奪得益州。許多將士被勝利衝昏頭腦,向劉備建議,將成都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園地、桑田,通通分賜諸將。

  趙雲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當歸還,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採納了趙雲的建議,成都百姓才避免了一場家破人逃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