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的相關資料

  袁紹與曹操決戰官渡,袁軍約十萬人,曹軍約八千,兵力相當懸殊,最終曹操取得勝利,官渡之戰也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那麼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軍隊真的不足萬人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曹操真的“兵不滿萬”

  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因此,袁紹進攻官渡的兵力目前均以為是11萬人馬,這樣,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擊袁紹,也證明曹操在官渡的阻擊部隊大約萬人左右。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個記載的細節描述,再結合此時期曹操的實際兵力部署,就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了。

  首先,我們仔細分析那段記載: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這裡面實際上記載的曹操兵力,是跟隨曹操在官渡一線築壘據守的兵力,而不是指所有曹操的官渡之戰的參戰兵力。如果能清楚這一點,就能夠解開曹操兵不滿萬的謎團了。其實,曹操的兵力,除了直接在官渡築壘據守的部隊外,還有:兩翼的保護部隊:保護官渡主戰場兩側翼的安全。左翼孟津、敖倉一帶的夏侯惇軍;右翼陳留、己吾一帶的張繡軍。

  官渡到許都之間的戰役預備隊:位於官渡築壘地帶後方。曹仁軍、曹洪軍、徐晃軍、史渙軍;

  東線牽制部隊:牽制袁紹青州部隊。徐州的臧霸軍、孫觀軍等;

  東南的防備部隊:控制汝南袁紹老家一帶的局勢,防備江東孫氏集團。有滿寵軍、李通軍;

  南方的防備部隊:防備劉表集團可能的偷襲。蔡陽軍等;

  其他部隊:包括許都的留守部隊;夏侯淵的運輸護衛部隊、兗州留守部隊等等。

  由於曹操處於中心地帶,乃四面受敵之地,為了防備四周的敵人,勢必要分兵據守。比起袁紹所佔有的有利態勢,曹操確實是非常困難。

  實際上,直接面對曹操萬人築壘防禦的袁軍,也不會是全部的袁紹十萬大軍,袁紹直接攻打曹操的第一線兵力其實不過數萬而已:

  袁紹確實出動總兵力11萬人馬,但是在對峙官渡之前,實際上雙方已經連續發生了三次較大的交戰:白馬斬顏良之戰,延津南破文丑之戰,延津北破袁紹偏軍之戰。根據有關的歷史記載:破文丑之戰大致消滅袁軍6000人,延津北之戰也消滅5000以上,加上破顏良的戰果,則在官渡相持前,袁軍總兵已經只有大約9.7萬人了。

  還有就是袁紹派出去迂迴曹操後方的多支部隊,雖然每支部隊的兵力都不是太多,但是決不是隻有劉備、韓荀兩支,因為這兩支只是由於被曹軍消滅才得到記載,而其他那些成功襲擊曹軍後勤運輸的部隊並沒有被記載下來。因此這些分別迂迴曹操後方的部隊大致也在萬人左右。

  因此,這樣一來,實際上面對曹操在官渡第一線的袁軍,大體在6.7萬人。而曹操以萬人依託堅固的營壘抵抗6.7萬袁軍進攻,雖然依然是非常困難,但並不是以一當十了。

  所以,《三國志》記載曹操在官渡前線兵不滿萬,其實是正確可信的。當然,從巨集觀上看,曹操用官渡萬人確實迫使袁紹的10萬大軍不能前進,荀彧籠統地說曹操在官渡以只有敵人十分之一的兵力抗擊達數月之久,敵人已經沒有什麼辦法突破,從而堅定了曹操擊破敵人的決心,是完全正確的。只是後人在理解荀彧給曹操的信之時,理解發生了偏差,以為是指曹操以總兵力1萬抵抗袁紹的10萬大軍。

  曹操火燒烏巢的軍隊

  兩軍對持時,李典轉的了這個空子嗎?而且在李典正面就是張合,高覽軍團,這2位的謹慎性就不多說了。可以說李典從官渡出來火燒烏巢可能性,可行性極小.那麼那把火是誰去放的呢?答案是夏侯淵,曹操在官渡被監視是出不來的.有兩點可以說明,夏侯淵的部隊正好擺在曹軍的側翼,一直是監視淳于瓊軍團,防止淳于瓊偷襲許昌,二是,戰爭結束後夏侯淵的急速升官,就說明了夏侯淵在這場戰役裡面幹了什麼不得了的事情.因此我敢說肯定,偷襲烏巢的是夏侯淵,而不是曹操,更不是李典。

  官渡之戰簡介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淳于瓊因毀容受辱被曹操殺死

  建安五年***公元200***八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一帶***兩軍對壘,一時相持不下。相拒數月,戰局對曹操越發不利,不僅僅是兵員少,傷兵多,更因為糧食一時難以為繼。而袁紹的情況卻要比曹操好很多,他雖然被曹操燒了數千輛運糧車,但到了十月,他又派大將淳于瓊率領一萬多人運來了糧食。淳于瓊將糧食囤積在烏巢,此地在袁紹的大營以北,距離只有四十里遠。正當曹操無計可施之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因為內部矛盾前來投奔曹操,並勸說曹操攻擊淳于瓊的烏巢糧倉。曹操手下很多人懷疑許攸有詐,但謀士荀攸、賈詡勸曹操堅決實行此計。曹操於是留下曹洪守衛大寨,自己親率五千步騎兵連夜出擊,天明時正好趕到烏巢。淳于瓊見曹操兵少,就在營門外擺開陣列。曹操火速攻擊,淳于瓊退回到營寨內固守,曹操展開圍攻。這時候,袁紹派來了騎兵支援淳于瓊。曹操身邊的人對曹操說:“敵人的騎兵越來越近了,請您下令分兵迎敵。”曹操大聲說:“等到敵人的援兵到了背後再來報告。”由於曹操身先士卒,曹軍將士個個奮勇,人人都在殊死戰鬥,淳于瓊不能抵擋,營寨被攻破。

  為了打擊袁紹軍的士氣,曹操軍隊將殺死的淳于瓊部士兵一千多人的鼻子都割下來,然後拿到袁紹大營前去展示。淳于瓊雖然沒有戰死,但也被割掉了鼻子。曹軍將領樂進將淳于瓊擒獲,押解著來到曹操大營。曹操問淳于瓊:“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淳于瓊說:“勝負都是由天決定的,還有什麼好問的!”曹操想饒了淳于瓊,不打算殺他,可是許攸卻對曹操說:“明旦鑑於鏡,此宜不忘人。”那意思是說,日後每天早晨淳于瓊起來照鏡子,看到自己毀了容,就不會忘記今天的恥辱。言外之意,他這樣心存恥辱之人,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發作,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於是,曹操殺了淳于瓊。

  淳于瓊被俘虜的時候,官渡之戰還沒有結束,這時候如果淳于瓊投降,這對於曹操是非常有利的。即便是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只是失敗,並不是滅亡,假如能夠勸降淳于瓊,這對於曹操徹底把袁紹集團消滅乾淨也是有好處的。三國時期是個特殊時代,武將投降一般不殺,像曹操陣營的大將張遼、徐晃以及龐德等人都是歸降之人。就是在這一時期,袁紹部投降過來的張郃,曹操不但不殺,還馬上予以重用,後來官至徵西車騎。由此可見,曹操最初不殺淳于瓊是一種真實想法。

  淳于瓊會投降嗎?從淳于瓊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並沒有表現出仇恨和憤怒,如果好言撫慰,投降是有可能的。再有就是許攸,他和淳于瓊原本都屬於袁紹,是不是許攸為了增加自己對袁紹集團事務的發言權,從而讓曹操殺了淳于瓊?對於這個問題還是不做過多設想,以免讓人說是過於解讀,只是說,不管許攸是為了曹操還是為了自己,他建議殺掉淳于瓊,說出來的那個理由必須是能夠令曹操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