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新野是怎麼回事

  火燒新野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火燒新野概括

  劉備退居新野城時,正值曹操大破袁紹之際,曹軍的士氣可謂是是勢不可擋,於是曹操便派了十萬精兵給夏侯惇,命他領兵收復劉備的新野。

  此時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此人被徐庶譽為有經天緯地之才,然初出茅廬,在劉備的軍中並無建樹,雖被劉備禮賢下士、奉為軍師,受到諸多推崇,但仍然無法讓劉備的結義兄弟關、張二人心悅誠服,,這讓劉備時分的頭痛。

  但聽得夏侯惇要來攻打新野,劉備前去與他二人商議如何應敵不想卻被這二人抓住由頭狠狠挖苦了一番,惹得劉備大怒將二人批評了一番,又將自己的劍印交與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藉此可以好好地建立起自己軍師的威望。

  諸葛亮熟知這夏侯惇的品性,早早的佈下陷阱,待到夏侯惇領兵前來就被趙雲引進了博望坡的峽谷內,關、張二人埋伏其後,見到夏侯惇中計立即點起大火,將曹軍燒的是人仰馬翻,夏侯惇拼死才從小路逃走。

  博望坡一戰後關、張二人立即改變了對諸葛亮的態度,稱讚其神神機妙算。夏侯惇大敗而歸無顏見曹操,便將自己捆了起來前去負荊請罪,曹操並沒有怪罪於他,隨後又親率大軍,揚言要踏平江南。

  劉表死後,其子在蔡夫人的攛掇下向曹操呈遞降書,劉備便棄新野已投樊城。待曹仁領兵到新野時,城中已無一人一馬,他便命眾將士相繼進城,然諸葛亮早已算計於此,等待夜深時分,命人在各城門放火,城內曹軍一時大亂,趙雲率小隊人馬混戰,逼得曹仁又是倉皇逃竄。

  諸葛亮火燒新野

  劉備聽從徐庶的建議拜諸葛亮為軍師,那是實實在在、誠心誠意,可是他麾下有兩員猛將,便是他那桃園結義的關羽、張飛二人,這兩人出身草莽,一身好武藝,膽識過人,沒少立下軍功,對劉備那也是肝腦塗地、在所不辭,偏偏這二人的心氣高,細數天下英雄豪傑沒幾個能讓他們臣服的,對於劉備把諸葛亮奉若上賓之舉不但不屑一顧還頗有微詞,劉備也是無可奈何。

  此時正值曹操派夏侯惇攻取新野,劉備便想著要諸葛亮由此立下軍威讓那二人甘心臣服便應諸葛亮要求將手中劍印交給了孔明,關羽、張飛二人無奈只得聽從排程。

  再說那夏侯惇雖勇猛無敵但卻衝動好鬥,孔明命關、張二人埋伏於博望坡峽谷內,又命趙雲前去引敵,他料定這夏侯惇一定會中計。果不其然,夏侯惇輕敵冒進隨趙雲進入了峽谷,還未反應過來就見到背後燃起了大火,不多時四周也燃燒了起來,一時之間軍中大亂,人仰馬翻,夏侯惇本人也不得不倉皇逃竄,狼狽不已。

  關、張二人大敗曹軍,率軍回營,一見到孔明便下馬跪拜,贊孔明神機妙算,不費吹灰之力就敗了那夏侯惇10萬精兵,佩服的五體投地。

  夏侯惇大敗而歸,曹操親率大軍50萬,勢要踏平江南,孔明早已料到曹操會有此舉,早已安排眾將士和城中百姓退出新野,又安排人埋伏於城外待到曹軍進城,夜半時分在各城門處燃起大火,逼得曹軍退至東門,士兵們慌張逃命,現場混亂不堪。

  火燒新野簡介

  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的《三國演義》由羅貫中所寫,講的是我國古代三國鼎立時期的政治軍事事件,它的故事主要是依據當時的史實,再加以自身的感情和一些虛構情節加工而成的故事。書中描寫的戰役非常的多,“火燒新野”就是其中之一。

  “火燒新野”講的是劉備在軍師諸葛亮的幫助下,大敗曹仁軍隊的故事。劉表辭世前,曾留下遺言,希望劉備能接任荊州,管理好它。劉備因為大義並未答應,一直帶領軍隊在荊州城外,並未進城。而劉表的兒子劉琮為了自己的私利,與母親蔡氏謀劃,奪取了荊州。並決定投靠曹操,將荊州雙手捧上送他表示誠意,曹操高興的許了劉琮官職,卻在劉琮和其母趕路時派人祕密殺害,並率領大軍決定取下新野。此時駐紮在新野的劉備已十分危險了,為了能全身而退,劉備決定到樊城避難。卻不想諸葛亮有妙計,諸葛亮深謀遠慮,認為樊城不可守,於是用謀略火燒了曹操之子曹仁的軍隊。這把火包圍了曹仁的軍隊,燒得曹操的軍隊驚慌失措,無法衝出,那時正值秋冬,天乾物燥,無法滅火。劉備的軍隊乘機殺出,大獲全勝。

  “火燒新野”奠定了諸葛亮在劉備軍隊的地位,也是凸顯諸葛亮聰明才智,刻畫人物的重要情節。“火燒新野”是一場軍事戰役,也是一場心理戰役,諸葛亮正是因為對曹仁的性格十分了解,才能獲此大勝,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