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收復河西之戰是怎樣的

  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張合縱抗秦,但是又曾經在秦國出仕做官。而且公孫衍收復河西之戰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公孫衍收復河西之戰

  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張合縱抗秦,但是又曾經在秦國出仕做官。而且公孫衍收復河西之戰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

  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強大起來,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收復河西的願望謹記在心,於是積極謀劃,向魏國發起攻擊。當時的魏國剛和齊國進行了大戰,損失了10萬大軍,且近期的戰役都是屢戰屢敗,魏國的國力不及以前。此時的魏國既缺精兵,又缺良將,面對公孫衍率領的秦兵,魏國根本抵擋不住,只好割地求和。他們所割讓的陰晉,位於魏國與秦國的交界之處,是一個要地,正巧也是公孫衍的家鄉。50多年前,魏國名將吳起就是在陰晉以區區7萬的兵力戰勝了秦國的50萬大軍,創造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河西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門戶,當時魏國佔領河西后便決定轉戰中原,秦國也千方百計的要奪回河西,只因它是戰略要地,連線著中原。中原是當時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著各國的糧食命脈。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擁有充足的糧食補給,士兵們有足夠的糧食補給,軍隊才能在戰略上處於主動。對於秦國來說,只有佔據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收復陰晉後,公孫衍再次帥兵進攻河西要塞,魏王不敵,割讓河西地區求和,至此公孫衍收復河西之戰以勝利告終。

  秦魏河西之戰簡介

  魏攻秦河西之戰是在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時期,是魏國攻取秦國河西地區的大規模作戰。

  魏國位於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陝西省東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的那片地區,是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建都安邑。自從魏文侯魏斯開始執政魏國以來,在政治上重用賢臣、名將,來致力於在國家與軍隊方面的改革,來共同使國家逐漸富強起來。在軍事上面魏國採取聯合韓國、趙國來共同西擊秦國,東擊齊國,南擊楚國,並創立了由魏國領導、韓趙輔佐的中原霸權。

  對此,魏國並不滿足,想要向西擴張自己的國土,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要奪取秦國東部的河西地區。當時秦國是西部諸侯大國,建都涇陽。自秦朝以來,國內就頻繁的更換君主,不能夠強有力的形成完善的集權統治,因此就沒有完成社會變革。秦國雖有東進攻的意思,但他的軍事實力明顯要弱於魏國。

  在公元前413年,魏軍就開始了向河西地區的傾國軍隊發出進攻的訊號,與此同時還深入到至秦縱深的鄭地附近,一場戰爭較量下,將秦軍打敗了。後來在接下來的幾次戰爭中,秦軍則節節敗退,並在洛水附近的地方修築防禦,來防止魏軍的進攻。

  後來在魏國佔領河西地區後,成為了秦國東進的一大心腹大患。雖然此後秦國多次進攻該地區,但大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公元前329年才完全收復該地區

  第二次河西之戰簡介

  第二次河西大戰的背景是在有了第一次河西大戰的基礎上,秦國河西之地被佔,魏國有了攻打秦國甚至是滅掉秦國的資本,嚴重威脅著秦國的安全。魏文侯去世後,新的魏王決定轉戰中原,所以將主力軍都調往了中原。於是第二次河西之戰爆發。

  第一次河西之戰是魏國先發起的,意在奪取秦國的河西地區,而第二次河西之戰是秦國發起的,意在收復河西地區。秦國失去河西戰略要地後,秦軍退守洛水一帶,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經過數年的準備,魏國又轉戰中原,主力軍不在河西,秦軍便決定反擊。秦國就在公元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王得知訊息後發動軍隊全力對抗,秦國沒有成功。

  公元3***,秦國再次集結50萬大軍,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希望收復河西要地。魏國雖然主力部隊不在河西,但是河西有一隻由吳起率領的精銳部隊,這些士兵都是第一次河西戰役留下的,和吳起都是經歷過生死的兄弟。而且吳起向魏王建議半慶功宴,

  對於座位的安排按照士兵立下的軍功來指定,這個法施行了三年,極大的鼓勵著士兵的士氣,所以雖然魏國沒有秦國的50萬大軍,在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這些士兵個個都受到極大的鼓勵,可以以一當十,吳起率領這一隻精銳部隊,打敗秦國50萬大軍。

  第二次河西之戰吳起率領的魏軍以少勝多,打敗秦軍,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