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戰的意義是什麼

  成皋之戰是發生在距今兩千多年前楚漢爭霸時期的一場歷時兩年之久的戰役。最終以劉邦的漢軍大獲全勝而告終,而被譽為一代梟雄的西楚霸王項羽,在遭受了這次戰略上的重創之後,似乎提前預見了其爭霸天下的敗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成皋之戰的意義

  古往今來,許多軍事愛好者對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成皋之戰有著濃厚的探索興趣。的確,成皋之戰規模巨大,持續時間達兩年之久,為古代軍事史上所罕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那麼成皋之戰的意義究竟為何呢?

  首先,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疲敵制勝、後發制人的經典戰例。在交戰雙方都投入重大兵力的前提下,劉邦充分運用政治手腕和軍事韜略,技高一籌,大敗楚軍,贏得了此戰的最終勝利,如此寶貴的戰鬥經驗,當為後人所效仿學習。

  大戰之初,在遭遇彭城慘敗的情況下,劉邦率部出逃,而後重整旗鼓,採用正面相持、兩翼進攻的戰術對楚軍實行多次襲擾,分散敵人主力,以達到遲滯敵軍的目的。同時,在戰略上爭取主動,積極爭取敵方將領為己方所用,最終變被動為主動,對楚軍形成三面合圍之勢。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漢高祖劉邦不拘一格,後發制人,採用政治與軍事相結合的軍事謀略,為後世兵家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參考史料,這不得不說是成皋之戰的重要意義之一。

  除此之外,成皋之戰的意義還在於,它是楚漢戰爭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仗。經此一戰,楚漢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逆轉,項羽的敗局已無可挽回。

  不久之後,漢軍在垓下合圍楚軍。四面楚歌中,項羽眼看大勢已去,悲憤自刎於烏江水畔。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中原大地重新得到了統一,中國歷史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成皋之戰漢軍取勝的原因

  今人論成皋之戰漢軍取勝的原因,多半會直指項羽的剛愎自用和曹咎的輕率魯莽,然而更深層次地分析成皋之戰漢軍取勝的原因,則更應看到劉邦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指揮家所具備的個人魅力。

  交戰之初,漢軍無論在兵員數量還是戰鬥力方面,都遠非楚軍的對手,因而項羽先佔成皋,後取彭城,打得劉邦的三萬精兵丟盔棄甲,更令劉邦遭受了老父、老婆淪為項羽階下囚的奇恥大辱。

  然而劉邦並未因一時的戰爭失利而受挫,富有政治遠見的他在重整旗鼓之後,立刻採納張良等謀士的正確建議,在爭取民心的同時,廣招軍政人才,重用韓信、彭越等悍將,同時利用楚軍內部矛盾遊說項羽麾下大將英布倒戈,因此可以說,在政治上佔據主動地位,是成皋之戰漢軍取勝的原因之一。

  待劉邦重建舊部,再戰成皋之時,雙方兵力已旗鼓相當,而此時,楚軍的後勤補給已現空虛。由於彭越切斷了楚軍糧草供給的生命線,逼得項羽不得不選擇速戰速決,於是,任用性格魯莽的曹咎為主將,終在汜水一戰中惜敗於漢軍。所以,劉邦揚長避短,出奇制勝的軍事韜略,成為了成皋之戰漢軍取勝的另一重要原因。

  成皋之戰的評價

  成皋之戰是發生在距今兩千多年前,楚漢爭霸時期的一場歷時兩年之久的大規模城防爭奪戰,戰爭雙方為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人皆為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也是在那個戰亂時代中叱吒風雲的人物。

  有關成皋之戰的評價,在後世文獻中鮮有記載,然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能從這場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戰役中解讀出許多深遠的歷史意義,從而以今人的理解和判斷,給予成皋之戰更為客觀公正的評價。

  戰爭之初,楚漢之間實力對比懸殊。項羽手握數十萬雄兵,率先奪取戰略要地成皋,繼而在彭城一戰中大破漢軍,使得劉邦初次嚐到了敗北的滋味,甚至在一路潰逃的過程中,連自己的父親妻子也淪為項羽的階下囚。因此,歷史對成皋之戰的評價,普遍是,最初劉邦以弱小的軍事力量抗衡項羽的一場戰鬥。

  可戰爭的結果,為什麼是漢軍大獲全勝,從而完全扭轉楚漢之間的強弱形式呢?這就要從劉邦兵敗彭城後,重新制定了戰略方針說起。武功蓋世的項羽無疑是當世英雄,然而他也有其致命的弱點,即缺乏政治謀略,難以駕馭麾下有才的干將,比如英布就是其一。

  工於心計的劉邦一邊聯絡韓信、張耳所部,擴充軍力,準備捲土重來,另一邊積極遊說楚將英布倒戈,使得項羽未經交戰便先失一員大將。所以,從劉邦站前所做的諸多準備工作來看,成皋之戰之所以最終會以楚軍的全面潰敗而告終,其罪或許並不在曹咎的指揮無能,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項羽的政治遠見不如劉邦,這或許才是最正確的對成皋之戰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