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書法作品圖片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4

  5

  茶禪一味:茶與禪的結合

  唐朝茶業的興盛與佛教興盛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佛教的禪宗影響茶業的發展特別大。根據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所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根據陸羽《茶經·七之事》引釋道悅《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又摘引《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縣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從此可看出,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我國的僧道在江淮以南的寺廟中,已經有尚茶的風氣了。

  茶和佛教的關係,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係,在現實的生活上,佛教特別是禪宗需要茶葉來協助修行的功能,而這種嗜茶葉的風尚,又促進了茶業的發展。而精神境界上,禪是講求清淨、修心、靜慮,以求得智慧,開悟生命的道理;茶是被作為藥用的特殊作物,有別於一般的農作物,它的性狀與禪的追求境界預為相似。於是“禪茶一味”、“茶意禪味”,茶與禪形成一體,飲茶成為平靜、和諧、專心、敬意、清明、整潔,至高寧靜的心靈境界。飲茶即是禪的一部分,或者說:茶是“簡單的禪”、“生活的禪”。

  佛教禪宗的主要修為方法是坐禪,而坐禪除了選擇寂靜的地方外,還要求注意“五調”: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這五調,特別是調睡眠,都與飲茶有一定的關係。就是佛教其他的各宗各派的修行,對於五調也多少需要注意到,茶葉不但受到佛教禪宗的重視,同樣的,也受到其他各宗各派的重視,以致於所有名寺大廟,不但設有專門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就是法器,或者是一些法會活動也都與茶有關,例如:普茶、施茶等等。而在佛殿、法堂的鐘、鼓,一般都設在南面,左鍾右鼓,若是設有兩鼓,就將兩鼓分設在北面的牆角;設在東北角的,叫“法鼓”,設在西北角的,就稱“茶鼓”。這些與茶有關的作為和稱呼,無疑的也是佛教對茶的一種重視的表徵。

  關於茶禪一味的概述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唸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

  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碧巖泉已有上千年曆史,現在依舊誦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極有價值的礦泉水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夾山是"茶禪"、"茶道"的正宗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