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版畫大師

  德國的版畫有著極強的個性特徵。它通過獨樹一幟的藝術語言,以及誇張、變形或隱沒物象的藝術手法,打破了傳統的對客觀事物的摹寫方式,同時也使物象在飽和的形式要素下形成新的含義。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

  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出生於阿沙芬堡,1901年在德累斯登技術大學學習建築。1905年時在巴黎以亨利·馬蒂斯和安德烈·德蘭為中心的野獸派產生的同時,他與德累斯登的兩個年輕大學生:卡爾·施密特·羅特盧夫以及埃裡希·黑克爾組成了“橋”,他是這個組織的發起人。第二年,埃米爾·諾爾特、馬克思·佩歇施泰因加入,1910年奧托·米勒也參加了這一團體。而他們想要的便是“直接地、不加歪曲地”表達他們的藝術,把一切革命的和正在醞釀著的因素吸引到自己這一邊來。

  最初,他們似乎也強調一種“抒情自然主義”。其作品線條流暢、寬馳、柔和,到1907-1908年間開始變得曲斜、緊湊,往後則更加硬朗,粗放,逐漸形成橋派的獨特風格。對這些風格和內容上的轉變與程序,凡高與保爾·高金,以及其精神領袖蒙克所帶給他們的影響非常之大,正是這些人作品中強烈的生命熱情讓他們認識到:畫家既需要內在的激情也需要壓抑這種激情的理性。

  基希納留下了一種充滿緊張、令人激動的精彩作品。藝術家強調感情上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表達要達到創造性的統一,並以為這是最易受到損傷的地方。他對風景和城市的印象與他對自己心靈範圍的觀察同樣深刻熟悉。節奏性和幾乎不協調性的對照,使他的作品在主觀和客觀存在之間的相互干擾方面達到了矛盾的高潮。基希納的作品在黑白色調的運用上以及用短線排列暗部受蒙克的影響很大。《費馬恩島的姑娘》。可以看出線條表現上的一種激情。《上山收割的人們》畫面中的線條富有緊奏交錯而又粗放的美感,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作品。他一生留下了兩千餘幅作品。1938年,在納粹分子的逼迫下自殺身亡。

  卡爾•施米特•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 1884-1976***生於克姆尼茨,同埃裡希·黑克爾是好友。1905年隨他到德累斯頓學習建築學。他們自學成為畫家。後遇到基希納,三人共同建立了“橋社”。1911年“橋社”全體人員遷居柏林。羅特盧夫是“橋社”藝術家中畫風最嚴謹的一個。他創作的木版畫輪廓簡練,常使人聯想到野蠻的原始社會《考諾的姑娘》。表現了他對當時重新興起的非洲“原始藝術”的理解和表現主義的“革新精神” 《收穫乾草》。這位藝術家還用催人覺醒的宗教題材的木版畫來反映戰爭。1927年,當他意識自己的“狂飆突進時期”即將過去時,創作了最後一批木版畫。在後來的艱難歲月裡,他夏天常到波羅的海海濱進行創作,主要創作一些水彩畫和水墨畫。卡爾•施米特•羅特盧夫一直留在柏林直到去世。

  馬克斯·佩歇施泰因 ***Max Pechstein 1881-1955***。生於薩克森的茨維考附近的埃克爾斯巴哈。1906年在德累斯登美術學院學習時加入“橋社”。1909年第一次來到東普魯士的庫裡什岬。1910年與另外幾個流亡者建立了“新分離派”,並創立了現代繪畫教學學院。1922年被選為普魯士藝術學院院士。1945年以後在柏林造型藝術大學擔任教授。1955年在柏林去世。

  在“橋社”藝術家當中,佩歇施泰因受過完整的大學教育,並於早年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在藝術上,他吸取的多於創造的。佩歇施泰因對客觀現實中的事物,比他的同道更具有生動的敏感性,一都分作品有較多的生活氣息,他曾同南太平洋的土著人和波羅的海的漁民建立了關係。20年代後,在他的帶有均衡而又有冷靜感的作品中開始增加了一些表現主義的激進色彩。

  佩歇施泰因常以一種使人感到舒適的造型方式著稱《含著菸斗的自畫像》,這和他所具有的手工藝才能適應性十分吻合,對於人物和風景在平面和立體上給以豐滿鮮明的造型《阿爾費萊德 · 赫斯畫像》。他的作品在表達風格和具有幻想性的表現形式時,往往顯示出古典和學院派的特徵。在他的木刻作品中直角線條的造型以及大膽的黑白色塊處理,始終帶有均衡感。

  埃裡希·黑克爾 ***Erich Heckel 1883-1970年***出生在德國的薩克森郡的杜勃恩。21歲入德累斯頓技術學院學習建築是“橋社”的創立人之一。早期作品色彩強烈。25歲赴義大利旅行後改變了畫面的色調,漸漸趨於和諧。 在黑克爾的藝術創作中,他善於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描繪人物的思索、焦慮和病態的精神面貌《躺著的夫蘭齊》,他似乎在壓抑自己的內心的激情而使得畫面趨於和諧與穩定。在主題方面,特別具有特色的是他表現生病的、思索著的、安靜的和閱讀著的人和憂鬱、惆悵、焦慮的人物肖像《男人畫像》。他的木刻風景最具“橋社”的面貌,所表現的天空與水都以黑色塊及粗的線條來表現,具有剛勁簡潔的視覺衝擊力。

  華西里 ·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生於莫斯科。1885年在莫斯科學習法律學和國民經濟學。1903年曾去荷蘭、突尼西亞、義大利和法國旅行。1911創立“藍色騎士”藝術家小組,是該組織的靈魂人物。1918年在莫斯科從事教學。1924年成為“藍色的四個藝術家團體”建立人。1928年入德國國籍。他從富有民間色彩普遍意義的造型世界轉向純粹的形式和色彩世界。他以一種自發的高度自由手法,直接地表達心理的過程。他的思想表達通過繪畫的節奏和色彩而表現得具備各種美的元素。幾何形的運用和各種線條的組織成為畫面中的符號《小小的世界VIII》,他將人們能夠看到的一個現實世界,通過這些符號成為了另一種藝術,他是將真實的世界完全抽象化表現作品的發起人。從而也在繪畫史上翻開了革命的一頁。由此,也成為現代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在版畫上表達一種情調來說,他的作品可以依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評論標準加以詳細的描述和探討《偉大的復活 偉大的末日審判》。康定斯基是無物件繪畫的開路先鋒,他發現了一種心靈藝術的豐富的、創造性的語言。他的世界是伴隨著一種可以共同感受到的理論:藝術是一種倫理的範疇,因此可以導致認識一個世界的另一個空間。

  法朗茲·馬爾克***Franz Marc 1880—1916***生於慕尼黑。1900年在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同年曾去義大利希臘和法國旅行。1911年與康定斯基一起成為“藍色騎士”藝術家小組的成員,是創辦人之一。動物是他繪畫的主要題材,他通過對動物的觀摩積累了對客觀存在的經驗,對他來說,只有動物才能和周圍世界統一和諧《馬和刺蝟》,在動物身上比單純的繪畫動機存在著更多的內容;他直覺地深入瞭解生物的本性。他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僅是再現看得見的現實,而是在現實後面起到作用的種種內在力量;在形式和色彩的豐富多樣的關係中,體現出精神上的願望和形象上象徵性表現的一致性《創造史II》。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弧線和交叉線分隔出黑白空間,刻畫出有趣而美麗的動物世界。他的作品相對具有理性的表現力。馬爾克常常以宗教的精神追求事物的奧祕。他於1915應徵入伍,翌年在法國凡爾登陣亡。短暫的生命使他只留下五十餘幅作品。

  埃米爾·諾爾特***Emil Nolde 1867—1956***生於德國北部的石勒蘇益格農家。1884年在弗倫斯堡紹爾曼雕刻學校學習。18***在卡爾斯魯厄工藝美術學院學習。1906年在柏林成為藝術家小組“橋”的成員。他是“橋”社中最年長的一位。諾爾特能把自然的、原始的和心靈上的因素和力量,通過簡明的形式和充滿熱情的色彩和諧地表現出來。通過精神世界的表現方式,有效地把奇特的、美的特徵加以提高並體現在作品裡《金髮女郎》。他的木刻肖像傳神而生動,彷彿能在黑白世界裡傳達著豐富的色彩。無論是對他故鄉的靜物和風景,也無論是人物造型和聖經上的主題,他都能賦予同樣熱烈的氣息。他的藝術具有神祕、深邃的特點。在他的作品裡在不斷地強化著原始的感情,粗曠的線條充實了每一個空間,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放過每一處美的細節《蠟燭舞女》。他在木刻表現形式裡,不斷地追求刀痕中的美感。1941年他在納粹的逼迫下停止舉辦一切畫展。

  海因裡希 · 坎彭東克***Heinrich Campendonk 1889—1957***出生於克雷費爾德。1957年在克雷費爾德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911年成為“藍色騎士”藝術家小組成員。1935年在阿姆斯特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擔任教授。他的許多作品人和動物融洽相處,是作品的中心主題。他給象徵性的抒情幻想的內容配上了具有節奏感的造型。坎彭東克發揮了他想象力,也曾傾向於浪漫色彩的沉思默想《屋內的兩個裸體像畫》。他的作品以類似農民傳說故事的既有單純樸素又有魔幻特徵。他在富有裝飾味的畫面裡似乎遊戲在點線面的無常變化中。時引時現的陰刻線條和明亮的白色塊,讓人們感到了他對作品的刻意經營《躺著的婦女像伴有牛和羊》。

  利翁納爾 · 法寧格***Lyonel Feininger 1871—1956***出生於美國紐約。1887年在漢堡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913年成為“藍色騎士”藝術家小組成員。1924年與康定斯基共同建立“四青騎士”藝術小組。法寧格在繪畫方法上趨於理性,在造型形式上單純洗練,他沉迷在建築、海濱海洋等創作題材中。他的作品主題是隨著形式的變換和提煉為晶體的形狀而進展的,往往出現多層次的既有幾何形節奏感的平面,又有立體主義的表現形式趨向並以此來反映動態和空間《艦隊》。用直線條與色塊、具象與抽象交織著變換空間《散步者》。是他作品所具備的內在的特徵。法寧格的作品有一種充滿神祕的特別情調。

  克里斯蒂安 · 羅爾夫斯***Christian Rohlfs 1849—1938***出生於德國的荷爾斯泰因的尼恩多夫。1931年成為普魯士藝術學院院士。羅爾夫斯是表現主義的藝術家中最年長的,也是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晚年作品顯示了既抒情又凝練沉著的成熟《三個頭像》。他始終沒有加入“橋”社,但他的繪畫卻與表現主義是一致的。羅爾夫斯在製作木版畫中融入了德國早期民間木刻的精神,在樸實與直接的表現中尋找著原始的藝術趣味《女舞蹈家》。對聖經主題的表現包含了深切的人道之情。他作品中的城市面貌、風景和靜物都顯得生機勃勃。正如他的藝術滲透著宗教上的感情那樣,在他的藝術中閃爍著非物質的精神境界。

  版畫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木版畫起源於中國;現存年代最久的木版畫創作於公元9世紀;然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還要長得多。木刻的前身是用石料· 金屬和木料刻制的官方和私人印章,即圖章。歐洲木版畫的前身是所謂的織物印花,即把刻好的圖形***也叫“模板”***印在織物上;這種方法古埃及早已有之。在德國這種織物印花是從13世紀開始興起的,首先它可取代昂貴的東方紡織品。

  以前在織物或紙張上進行拓印的方法都是彩凸版印刷的原理,即在木板上凸刻出圖樣,將無用部分去掉,然後***通經常使用油墨滾筒***在留下的凸出部分上著色。這種原理的印刷術統稱為凸版印刷術***如麻膠版畫也是如此***。後來發明的用於銅版畫和蝕刻畫的凹版印刷與此正相反。

  如果沒有造紙的發明和傳播,木版畫***以大約1400年起***的發明和傳播是不可想象的。從此紙張和印畫以及由谷登堡在1450年前後發明的活字印刷開始取代昂貴的獸皮紙以及手工插圖和手抄藝術。這個過程標誌著文化史上從中世紀向近代的邁進過程,而且由於版畫新技法的產生也標誌著民主的藝術鑑賞的開端。隨著木版畫的出現,也就開始了印畫技術,就是把圖畫複製數份。首先用於宗教方面繪畫的複製***如聖像和朝聖畫***,也包括遊戲牌。最初的木版畫作者都是一些無名的手藝人。第一個出了名的,同時也是最著名的木版畫作家是阿爾布雷希特·丟勒。他在木版畫藝術上獨樹一幟,創立和完善了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和他同時期的重要人物有盧卡斯·克拉納赫和漢斯·布格邁爾,他們發明了套色木刻,並很快創立並保持了自己的特有風格。

  16世紀初是德國藝術天才輩出的階段。此後版畫開始普及。它不僅被運用在書籍插圖上,而且還以迅速有效的傳單形式被宗教改革者和反改革者們用作宣傳工具。因此,木刻的藝術質量受到了損害,並在17世紀和18世紀受到了銅版畫腐蝕技術的衝擊。

  在19世紀初,木版畫因採用了新的技法而重新復甦,併為人喜愛。這種立異是由英國人托馬斯·畢維克***1753-1840***開始的;他一反以往用小刀在縱剖木板上刻畫的傳統作法,而是使用能夠刻出最精細條紋的專門刻刀在硬質橫斷板面上刻畫。這種新技法叫木口木刻。由於它色調層次多,亦稱“色調木刻”。它也可用於書籍和報插圖的影印。首先採用這種更加完美的新技術法的人當中有卡斯帕爾·達維德·弗里德里希***1774-1840***。他的兄弟是格賴夫斯瓦爾德的一位木匠,在他幫助下卡斯帕爾掌握了這一技法。路德維希·裡希特***1803-1884***和阿道夫·馮·門採爾***1815-1905***則是先把他們設計的書籍插圖反貼或描繪在刻版上***後來採用照相術複製在刻版上***然後交給專職雕琢師雕琢。這種分工從丟勒時期起就已十分普遍。但是,隨著工藝程式機械化的提高,它影響著線條的直接性及其原有的表現力。

1.國外版畫大師作品欣賞

2.大師版畫作品欣賞

3.版畫大師作品欣賞

4.世界著名版畫大師作品

5.國外版畫圖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