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基本精神核心思想是什麼

  茶道精神是茶道的一個重要分類,那麼茶道精神有什麼核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精神核心,一起來看看。

  茶道精神核心

  怡

  1.首先茶具有保健作用,常飲茶能強身健體。“身心健康”,首先強調的是“身”,身體健康,是“怡情養性”的前提。其次,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養性,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得到人生境界的昇華,提高生活的質量。

  2.與儒學,道家的主題一致。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融”“性”“倫”“樂”“美”相通。 清為道家的代名詞。

  清

  1.清苦,清心,清寂,清淨,茶清如露。

  2.為人清廉,清正,清心寡慾,清心健體。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靜,理,廉,儉等相通。但“清”與傳統文化“道家”一脈相通,讓人一目瞭然。

  和

  儒家思想的主要體現。

  1.禮,義,仁,忠,孝,以“和”為核心,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和”為貴。

  2.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是茶人,茶事活動中儒家思想“和”的體現。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美”,“敬”“圓”等相通。

  真

  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

  1.返璞歸真,寧靜致遠,道法自然,守真養真的哲學思想。

  2.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誠守信,不虛假,應是茶道和茶人精神。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廉”“理”“融”“性”“美”“靜”“正”“敬”等相通,但“真”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所以從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來說,中國的茶道精神是“怡,清,和,真”。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我們應該根據茶道精神來從事茶文化活動,一切有悖於茶道精神的行為,都要加以糾正客服,使中國茶文化事業,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茶道基本精神

  茶道精神亦稱茶德,在中國的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中都有體現。

  王玲教授說:“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坦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茶之藝術。我們所說的茶道”,是指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無道,則無精無神。

  老子說:“藝者,道之形也。”藝是道的表現形式。茶道是在整個茶藝過程中所體現的精神、追求的道德風尚。一些茶藝大師對此以精闢的語言加以概括、提出了茶藝的基本精神。早在唐代,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指出飲茶者應具有儉樸的美德。唐末的劉貞亮也在《茶十德》中說:“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當代茶聖吳覺農也提出:‘.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莊晚芳先生歸納總結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謙、美、性的手段。”莊晚芳先生歸納總結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謙、美、和、敬”‘,臺灣著名茶人范增平也談到茶德.他說,茶藝的根本精神在於“和、儉、靜、宜,真。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茶藝的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林治先生則認為“和、靜、怡、真..更準確一些。眾家之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

  有著3000多年飲茶史的中國.茶文化積澱很深,茶藝的華本精神,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的不斷演變.已融合了儒、佛、道、仙的各宗思想.成為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唐朝時.中國的飲茶習俗傳到日本。宋代時,日本傳教大師最澄把中國茶子帶回日本種植。形成了最早的日本茶園、明代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村田珠光結合禪茶宗法.改革當時流行的書院茶、門茶.將禪的思想引入茶文化,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將禪院清規、禪僧生活、態度與茶道文化結合建立了草菴茶風,明確提出“和、敬、清、寂”為日木茶道的瑟本精神,稱之為“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達到和睦相處,相互尊重、謙讓的目的;“清、寂”是指要以幽稚清靜的環境,造成一種空寂的意境。茶道是一種新型的宗教.產生之初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人們起早貪黑.通宵達旦地進行茶事活動,爭先恐後搶購茶葉、茶具。達官顯貴、平民布衣都熱情地迫隨著千利休。就連當時最有權力的人物—豐臣秀吉都成了他們的追隨者.後來豐臣秀吉蟠然醒悟將千利休賜死。

  中國儒家思想對韓國茶禮影響很大,建立“中正”精神的草衣禪師張意詢就是將中國的儒家思想引入茶禮.主張茶人凡事不可過或不及.不可偏激。也勸人正確評價自己,切勿不懂裝懂、炫援自己。

  茶禮是指陰曆初一‘十五、節日和祖先生口舉行的祭禮.也指 貢人、貢神、貢佛的禮儀,韓國茶IL源於中國的飲茶習俗.但決不是簡單的照搬。

  韓國茶禮以“和、靜“為根本精神.其含義是指”和、敬、儉、真”,“清、敬、和、樂’,‘和’是指和平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敬”是指尊重別人.以禮待人、‘儉’是指儉,樸、謙、正,提倡簡樸生活“真”是指真誠賓心,為人正直。以誠待入:韓國茶禮注重平禮儀,把禮貫穿於整個活動之中,強調茶的.‘親和、快樂、禮敬”。韓閏茶禮從迎客、環境、陳列書、畫、茶轉到投茶、注茶、茶點、吃茶,都有嚴格的規定,力求給人以清靜、悠閒、高稚、文明之感。 韓14茶#L折射出了韓國人的積極生活態度。悠閒而安靜.典雅而文明,在茶苑中別具風采

  日本茶道精神

  茶與禪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獨立性,是獨立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為修煉身心,其修煉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著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修煉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修煉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為開山,邵鷗為先導,千利休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