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鎮的優美散文欣賞

  走進古鎮,追隨著這條彎曲的老街彷彿回到了歷史的畫卷,頓然有進入另一個天地的感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閱。

  篇一:綻放魅力的古鎮

  上裡古鎮算不上中國最完美的古鎮,但她的魅力卻總讓人探究且陶醉。

  在沒了解古鎮之前,純粹是衝著古鎮原來是川藏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的驛站。無獨與偶,在盛夏的一個晴日,我終於來到了這座千年古鎮,展現在我眼前的是車水馬龍、人頭躦動,雲商遍佈的繁榮景象。古樸的建築展現了古代人的智理和聰慧。

  在查閱有關上裡古鎮的資料後,更深刻的被她的文化內涵所感染。上裡古鎮位於四川雅安,東接名山、邛崍,西接蘆山、雅安,是中國最古老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上里居於兩條小河相交的夾角內,民間為“財源”匯聚的寶地,古鎮最初名曰“羅繩”,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驛站關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界的關卡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商人們從四川雅安過上裡,經雲南的邵通、曲靖、大理、保山、騰衝,從德巨集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後到達印度和中東,是先人們開闢的一條最早的國際通道。上裡早期為民族聚集區,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為主。到了明末清初,古鎮的人們安居在這裡,人口不斷增多,經濟日益繁榮,便以居住在此的楊、韓、陳、許、張五大姓氏而更名為“五家口”。

  解放戰爭時期,1935年紅四軍長征途徑上裡,並在此駐紮了半年之久,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殊死搏鬥。

  解放後,依據隴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鄉鎮劃為上裡。上裡古鎮從此定格。

  回望歷史,上裡留給人類許多浮想,讓人感概世故,更多的是對我們祖先的膽略和智慧的折服。前有古人,後有來者,總會讓人陷入史海沉鉤之中。

  上裡古鎮更讓人敬慕的是她的自然環境和建築風格。古鎮依山旁水,東、北、西三面為丘陵環抱,東、南、西三面分別由河流小溪圍繞,最高山黑巖坪海拔1725米,最低處海拔905米,山上林木植被茂密。古有詩云“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這是古人對上裡古鎮的總體描繪。

  古鎮的建築格局以明清時代的風格,體現以民居為主的空間特色。所有房屋為木質結構,建築群體高低錯落有致。街道為石板鋪設,兩邊均為商鋪,由此可以想像古鎮當年的繁榮景象。居民的大院都是以“井”字形天井建築,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飛閣流丹,鏤空細刻,曲盡其妙。

  橋,永遠是上裡古鎮的主旋律。古時的上裡因為夾在兩條河之間,因此橋是必不可少的“路”。古鎮共有10多座石橋,一般以漫水橋為過河通道,可一旦漲大水,河水漫過橋面仍無法通行,於是就有了以“二仙橋”為代表的8座石拱橋,展示了祖先的偉大智慧。

  “二仙橋”位於古鎮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單孔石拱橋,長15m,寬5m,高12m,跨度19m,橋面用石板鋪成。史料記載:二仙橋最開始建於清乾隆初,前兩次剛建起就被洪水沖毀,於是,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次修建。傳說這次修建的時候得到高人指點,說是河裡居住的龍族肆意遊走而造成洪災,導致橋樑被沖毀,所以在這次修建的時候就在橋身兩側刻上龍頭、龍尾,取“鎮龍”之意,昭示將龍壓於橋墩之下,避免洪水氾濫發生洪災。相傳在橋竣工之日,附近州縣名仕前來祝賀,宴畢人們來到橋頭準備踩橋定名之時,卻有兩個乞丐坐在橋頭攔住了踩橋人,眾人要求乞丐讓開,可乞丐就是不讓,在推拉中乞丐跌入水中,瞬間水裡就顯出兩個大石包,眾人大悟,認定此人並非乞丐,而是兩位神仙,於是此橋定名為“二仙橋”。說來神奇,二仙橋第三次建起後歷經一個半世紀,再也沒有發生洪水毀橋的災害。

  高橋建於清乾隆14年***公元1749年***,橋兩端為上裡古鎮當年的米市,系古鎮陳家人為方便賣米而建。高橋為三卷石拱橋,橋下東、西兩端各設有人行通道,橋上、橋下都可以通行,於是被稱為清代的“立交橋”。

  無論是二仙橋,還是高橋,都是上裡古鎮先人們智慧的象徵。歷經千年的石拱橋見證著古鎮的繁榮,致使我們閒散在橋面感受這遺留下來的奇觀感概萬千。凝望著橋與周邊的山巒、田野、古建築群遙相輝映,橋上物影倒影在水中,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圖畫,讓你無端地站在無我的高度審視古鎮的建築文化。

  在上裡古鎮,最令人嚮往的怕要算是古鎮的塔和牌坊了。文峰塔、舍利塔;雙節孝牌坊,九世石牌坊;韓家大院和白馬泉。讓遊人永遠望物興嘆。這些儲存完好的古蹟彰顯的不僅僅是古鎮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記載古鎮上千年的人文和諧的佐證。

  舍利塔是相傳隋文帝楊堅為感謝尼姑智仙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詔令全國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以供奉恩人舍利子的寶塔。

  九世石牌坊記載清朝陳氏家庭九代周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歷史。被譽為漢族第一大家庭,兩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譜石坊,以昭示社會和諧。

  建於清道光十九年的雙節孝牌坊,記載了清朝上裡古鎮的韓代家族兩位女性忠孝守節的故事:韓氏家族中姑、媳兩人,在丈夫戰死沙場後,家裡的長輩們勸其改嫁,而這姑、媳兩位女性始終從善封建社會女性“從一而終”示訓,堅守在韓家孝敬長者,撫養後輩直到逝去,於是感動了朝廷,皇上下“聖旨”賜韓家修造“雙節孝”石牌坊,牌坊選址於昔日的茶馬古道旁,以告誡世人這才是人間楷模。

  雙節孝牌坊現今已成了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牌坊結構為四柱三間十二翼出簷多脊。石碑坊上圖飾花紋、匾額對聯,古樸自然,雕工精細,造型靈巧,栩栩如生。一隻只飛禽走獸楊威於石坊之上,一幅幅戲劇場景展現在畫壁之間,氣勢恢巨集,堪稱建築精品。

  關於白馬泉的傳說,凡是到過上裡鎮觀光過此景的人們不能不為此折服。白馬泉始建於唐貞觀元年,位於龍頭山麗的南方絲綢之路的古道旁邊,與天台山一脈相連。寺內現存的巨石雕刻的觀音、唐代鑿挖的古井儲存完好,寺內還有明代的鐘亭、照壁、雕刻獸。石刻香爐等。該泉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十大恆溫間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都能聽到馬蹄的聲音而得名,宋乾道元年詔封此泉為“淵澤候”。

  白馬泉終年不枯不竭,泉池內隨時都可見串串珍珠般的氣泡從池底噴出。因此到了清朝又稱“噴珠泉”,至今池邊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黃雲皓題寫的“噴珠泉”石碑。

  傳說白馬泉原來只是一灘水,唐僧西天取經時路過白馬泉,唐僧進廟膜拜,白龍馬等候於寺外,因口渴飲此泉水,此泉與東海相連,白龍馬見到龍王朝拜,於是此泉便朝漲夕落。唐僧一行離開後,當地僧人見狀感到很神奇,於是建廟將此泉圍住,並改名為“白馬泉”,現白馬寺的香爐上,以唐僧取經為內容的浮雕儲存完好。

  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川西南連續三年大旱,附近州縣的官民到白馬寺求雨,恰巧泉池漲潮,隨之風雲交加,天降甘露,拯救了一方百姓。於是州縣官員上奏朝廷,遂封此泉為“淵澤候”。傳說此次白馬泉漲潮是觀音菩薩正好路過此地,見百姓遭受大旱在此求雨,於是大發慈悲,傾倒淨瓶之水降甘露三日,其中一滴水落到了白馬泉,致使白馬泉漲潮。後人得知是菩薩顯聖,為感謝觀音菩薩,上里人們集資於唐代永樂年間依託此泉靠山修造了觀音殿,並在山岩上雕刻觀音像供奉,將此泉更名為“觀音泉”以示紀念。至今儲存完好的白馬寺,是中國佛教中大殿內有泉水的唯一建築。

  上裡古鎮的繁榮,從屹立於古鎮邊緣的水磨昉足以佐證。這座建於明代的水磨昉至今儲存完好,它是古鎮人民豐衣足食的象徵。水磨磨出的不單單是人們的吃食,更像是在打磨歲月,一段記載古鎮歷史的歲月!

  在上裡古鎮遊玩,你會被當地的民風民俗感染。熱情好客的上里人,總是希望為你提供最好的服務。上裡的牛肉豆鼓、麻辣豆鼓、五香豆鼓、水晶魚豆鼓、牛肉醬、野生菌、豆腐乳、上裡柴火烤鴨等等本地土特產讓你目不暇接,品嚐這些吃食會讓你感覺到生活的味道和甜蜜。

  各種佛珠,金絲楠木質雕刻的工藝品更是讓遊客傾情。古鎮也是金絲楠木產區。在一份資料上我瞭解到:金絲楠即楠木中有金絲,其木千年不腐,光下金光燦燦。自秦朝開始為皇家御用木材,號稱“國木”,金絲楠木質溼潤,冬不涼、夏不熱,有“軟木之王”的稱號。長期佩戴金絲楠飾物有舒筋活絡、靜心養神之功效,長居楠香之屋,可以延年益壽。

  無怪乎上裡古鎮幾千年屹立於南絲綢之路的主要幹道永不枯竭,上裡古鎮註定就是一個關隘,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近代的解放戰爭時期紅軍長征,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匯合在此駐紮屯軍,從而壯大了紅軍的力量,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上裡古鎮功不可沒。

  改革開放以後,上裡古鎮以嶄新的姿態汲納中外遊客,古鎮的旅遊資源得以開發,但古鎮的原跡原味依然保持良好,因為這是上裡先人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正是這份古樸才讓上裡古鎮更具魅力,帶給遊客更多的思考和愉悅;正是這份古樸,才致使上裡古鎮猶如一朵奇葩,在世人的欣賞中綻放……

  篇二:古鎮情懷記多少

  自從十幾年前去過了蘇州,遊過了園林,徜徉過山塘,集會於神仙街,就深深的迷戀了江南古鎮,戀小橋流水,戀老樹昏鴉,戀那種亦古亦今的迷失。

  於是,幾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鎮街間。從招嫁樓,到七寶,到南翔,到泗涇,到楓涇,金澤、練塘,朱家角,到千燈,錦溪,同裡,周莊,西塘,烏鎮,惠山。穿行於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鎮,常常忘記今夕何夕,久了,總覺得多了幾分複雜的情緒。

  古鎮,是可以讓人忘記時間的。流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歷史。歲月的腳步輕輕,歷史的印跡重重。

  喜歡古鎮,是為了體味那種不同時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舊的房屋裡陳列著冰箱,液晶電視,空調,桌上有電腦,電飯煲等電器裝置,窗前擺放著舒蕾,飄柔,門外有電信的寬頻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難以接受這種融合。仔細想想,我想體味古鎮那種昔日的繁華,所以我喜歡熱鬧的古鎮,人來人往,商業發達,而這些勢必融合了現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華中迷失了什麼;而那些安靜的古鎮,或依然有人生活著,或已經人去樓空,物是人非,卻也讓我於安靜中有了絲絲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藝術家,安靜給不了我靈感。於是,我覺得自己是在葉公好龍。

  記得在惠山古鎮,深宅大院,歲月滄桑,唯有牆上的字牌註解,讓遊客瞭解,僅是如是說,獨坐在靜謐的大院中,倚欄,仰視高簷殘塬,心靜如水,倏忽間依稀看到有古時裝扮的人從昏暗的深堂裡踱出,近了、近了,彷彿要握手、卻似靈魂被驚醒、似南柯一夢,後背有涼意,頭頂卻是暖暖的陽光,其實,誰都回不去誰的世界!現在,不敢獨自走進舊時的院落,不敢觸碰那牆,那門,不敢踏上咯吱咯吱的木梯,只為不想驚擾這些古老的歲月的魂。彼時的古鎮彼時的情懷,已是流年似水,今時的古鎮今時的人們,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一種美好的奢侈的願望!

  國慶長假,女兒說,她想要去看看古鎮,因為她也喜歡那種舊宅子的感覺。我挺感動,說明女兒長大了,可以看懂江南,或者想要看懂江南。於我而言,江南不是簡單的一水一橋,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進了濃濃的千古文人情懷的粥,粥裡有甜美,更多的是沉澱!帶著女兒,走過佈滿青苔的石板橋,穿過幽深斑駁的長廊,走進舊宅深院,透過天井望向那片天,用心體味那種“舊時王謝堂前燕”的浮華,留在心底的,或許有很多細膩的,無以言表的情愫。

  不過,真的很美!

  於是,總是情難自禁,在陰雨霏霏時,在春暖花開時,一定要去古鎮走一走,靜靜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語,只是要從青石板的路上踏過,從斑駁青苔的拱橋上走過,在扶風垂柳邊駐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

  情懷,就這樣,一次次的,沉澱!長亭外,古道邊!

  篇三:古鎮,故事,故鄉

  隨著闖門巷的硬化,小鎮僅存的石板路也成為歷史了。小鎮其實也不小,當然是和同級別***鄉鎮***相比,它在全國還是排得上前三名的,說它大也不大,鎮中心也只有五平方公里。但她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成為建制鎮今年剛好百年。

  鎮政府駐地青樹坪,自古為驛站要塞,距縣城永豐鎮19公里,早在清咸豐年間,這裡已商賈雲集、商業貿易十分活躍。1912年建鎮,歷史悠久,後雖幾經行政區域和機構變更,但青樹坪鎮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歷史名鎮”之稱。

  天天相處在一起,很難發覺彼此的變化。就像別人家的小孩,幾年不見就發現長高了許多,就驚歎歲月的神奇。故此,長年生活在小鎮的人,總是說小鎮沒有什麼變化。而對於一個過客來說,小鎮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出生於小鎮,成長於小鎮,五十年的時光***除去69—75年下放農村***,都是在小鎮渡過的。所以說,小鎮的變化到底怎樣?

  小鎮最先是一條東西走向、鋪滿著青石板的街道,彎曲有度,全長約一公里,聽老輩講,青樹坪確實是一個小小的坪,因為,是邵陽至湘鄉通道,有頭腦的商人率先建立驛站,慢慢的增加了各種生意人,尤其是錫福殿的修建,吸引了方圓幾十裡的香客,人氣帶來旺氣,於是各地的生意人在此安營紮寨了。

  至於街中的石板鋪於何時,以無據可查。反正我從小就是在石板中滾爬中長大的。對於幼年的記憶,已經格式化了。唯有“數石板”這點事情,儼然成為檔案。“街道的石板到底有多少塊?”這是一個常議的話題,但到底也沒有一個人能說出準確數字。為了探求一個正確的答案,有不少人***當然也包括我***從上街走到下街,一塊—塊的數,其實沒有哪個能堅持數完。想想看,石板有大有小,有寬有窄,中間那些大的還好數,邊上那些小的就傷腦筋的事情了。所以,得出結論又各有不同。所以大家只好認同大人們說了那個數字,“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九塊”。那時我們都認為是自己無能。稍大一點後得知,這是計算得來的,為了顯現其真實性,故意不為整數。

  那個時候,城鄉差別還很大,鎮上的青年讀完中學,在家等待招工。父母有工作單位的,待業的時間一般很短,而父母沒有單位的,或單位差的,待業的時間就長了,甚至一直沒進單位。大家管待業這段時間為“數石板”。“數石板”一度成為我們的口頭禪。

  古鎮的地形也很特殊。320國道和鎮南路***原來的潭寶路***在街的兩頭交叉,成為兩個人字口;人字口的中間道路縱橫交錯,東西走向的有老街和富厚商業步行街,而糧站路、車站路、工農坪***行政路***、牛婭力巷、南門巷、北門巷、闖門巷、甘***棠***花***門***公路貫徹南北。

  如果把320國道和鎮南路比作船沿,古鎮恰似一艘小船,而被道路分隔的建築,就是那船上的貨物。而那甘花公路就是古鎮的翅膀。

  古鎮的傳說很多,人才也很多,特產也很多,而方言也更具風格。

  古鎮的歷史名人由他人謳歌。作為草根一族,本篇只講講幾個小人物。說到小人物,不得不講配鎖大王——啞巴李立仁,剪紙大王——賢柺子金賢良,二胡大師——瞎子陳放生。

  啞巴李立仁,我的堂兄,長我十歲。先天性聾啞,長得五大三粗,讀過一年聾啞學校,於是,會寫很多字。雖然有些字缺臂短腿,但大家還是認得出來。從我記事始,他就在街上擺了一個配鎖攤,兼修雨傘,縫補雨鞋。不靠政府不靠兄弟姐妹,自勢其力。由於他技術好,待人好,方圓幾十裡,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可以肯定,全鎮知名度非他莫屬。還值得一提的是,下象棋也很有份量,他的攤子邊的棋盤每天沒有空閒,愛好象棋的老老少少都愛來鬥幾個回合。街坊四鄰都說:“我還真的很佩服。聰明、自強自立、手藝精湛,親情味挺濃。”

  剪紙大王金賢良呢是我的長輩份了,他的相貌和身材真的不好恭維。武大郎的個子,但還要精瘦,小而灰暗的眼睛,雙腿一長一短,所以外號"賢趴子"。自然界必定有它的法則,他雖然其醜無比,偏偏他有一門絕技——剪紙。剪出來的雞鴨牛羊馬,惟妙惟肖。那時候人百年後,總要佈置一下孝堂,擺上幾個花圈。那個年代沒有人做生意,所以,他的剪紙藝術大有用武之地。

  賢趴子讀書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好像有點文化的樣子,是我的圖書館裡的常客,他經常給我們這些小孩子講講故事,編一些順口溜。可惜的是他沒有啞巴那麼得人緣。原因是經常欺負人,尤其是小孩子。他喜歡放屁,常常在放屁前逗弄人,說他的屁股後面有些什麼什麼,引誘孩子們去看,結果他就放一個響屁。所以,人緣不怎麼好。卒於九十年代末期。

  我為什麼要說說二胡大師放瞎子呢?源於他超人記憶力和精彩的琴技。一條公里長的老街,放瞎子從上街走到下街,從下街走到上街,他都能準確無誤地找到他所熟悉的人家。

  他的二胡拉得極好,他會拉很多很多曲子,每天清早就在街頭拉著二胡,什麼《二泉映月》,《紅湖水,浪打浪》,拉得更是行雲流水,讓我們百聽不厭。大凡瞎子會算命,他也不例外,如果你多數幾個錢,他就邊拉邊唱,讓你在閒聊中得到享受。

  古鎮的特產,有句歌謠這麼說:“豆豉辣醬蘿蔔乾,有滋有味又好看。”八十年代前,小鎮的居民幾乎家家都要晒辣醬煮豆子,一條石板街兩旁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瓦罐,或罩蚊帳布,或罩塑料布,五顏六色,從南望到北,宛如一條開滿鮮花的林蔭道,更有情調的是,婦人們你嚐嚐我的,我嚐嚐你的,嘻嘻哈哈綜合論壇,就像那蜜蜂圍著花藤。可惜的是,隨著經濟發展的浪潮,有人偷懶了,有人更勤快了,偷懶的人花錢向勤快的人購買。閒情逸致的人少了,美麗的街景也被市場化了。

  再說說小鎮的語言文字,小鎮的口音一個字“土”,說話不帶一絲兒鼻音,也沒有一點捲舌音,全都是腔音。說的話除了本地人能聽懂,外地人一聽可是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了。比如:恩各—你的。帽治各—不是的。爬鍋—菜鍋。麻瓜子—青蛙。做馬咯—做什麼。花公子—蝦。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果想講講普通話,也是洋腔八調,有人說“哈哈,這是塑料普通話!”

  古鎮百年,翻天覆地。由一條石板街變成三條大街。十來條小街小巷。擁有喜洋洋、福臨門、步步高、新一家等十多家大型綜合超市。億客隆、一方、等數十家服裝超市,青樹五交化、新俊商場等電器商城。尤其是逢五逢十的墟場,吸引了數十公里外的人流,商業活躍,有詩為證:“廣招東西南北客,日進上下左右財。”

  夜幕下,月光中,古鎮像一艘載滿貨物的小船,在時代的浪潮中穩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