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連雲港旅遊攻略

  連雲港***Lianyungang***,古稱“海州”,因面向連島、背倚雲臺山,又因連雲港港口而起名連雲港。連雲港市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處江蘇省東北部,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東部瀕臨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宿遷毗鄰;南與淮安、鹽城相連;北與臨沂、日照接壤,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上海到連雲港的旅遊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連雲港簡介:

  連雲港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依山傍海,山海相擁,港城一體。擁有6個國家4A級景區、14個風景區和近210個風景點,包括孕育古典名著《西遊記》的花果山、浪漫神奇的連島海濱浴場***分別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全國健康型海水游泳場***因孔子登山而得名的孔望山、噴珠滴翠的漁灣和中國抗日第一山——贛榆抗日山。

  連雲港古蹟較為豐富,歷史久遠。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是全國49個重點旅遊城市和江蘇3大旅遊區之一。連雲港集名山***花果山***、名海***黃海***、名水***東海溫泉***、名竹***金鑲玉竹***、名石***水晶***、名書***《西遊記》、《鏡花緣》等***、名“氣”***連雲港空氣質量全國最好***、名井***亞洲第一井***於一地,構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旅遊景觀。

  1959年和1978年在錦屏山南麓二澗和東海縣山左口鄉大賢莊,均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係的舊石器時代遣址。錦屏山地帶新石器時代遣址有19處,二澗遣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區之一。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0米的“將軍崖巖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項難得的重大發現,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天書”。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中國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上海到連雲港旅遊景點介紹

  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

  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成立於1987年6月,原址位於新浦民主中路23號***原隴海公寓***,系二十世紀20年代初建造的高階公寓。1938年3月,中共中央長江局特派員張文海奉命到新海地區駐軍東北軍第五十七軍第一一二師建立中共地下工作委員會時就寓居於此。工委建立後,3月11日,由張文海和工委委員劉曼生***谷牧***介紹,發展第一一二師第六六七團團長、抗日名將萬毅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特別黨員,入黨宣誓就在隴海公寓。

  萬毅同志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曾任中顧委委員、總後勤部顧問等職。

  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地方,中共連雲港市委、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於1987年6月6日決定,將這裡闢為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

  1995年被中共連雲港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連雲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

  多年來,革命紀念館為了充分發揮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以館藏革命史料為主題,在全市範圍內進行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先後舉辦了:十六大成就展、地方革命史、兩個務必,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週年等全市性大型圖片展,受教育達10萬人次,除此之外,還把地方史製作成電視片,從而使全市近20萬黨員受到一次深刻的黨史教育。

  2009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新浦新區朝陽東路南、博物館東側新建市革命紀念館。

  2011年7月1日,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的革命紀念館新館正式建成開放。

  白虎山中共東海特支成立紀念亭

  海州南門外有座大山,因山體灰白,形似虎踞而名日“白虎山”。1927年,中共江蘇省委把位於黃海之濱的東海、灌雲、贛榆、沭陽四縣劃為“東海區”。1928年秋,省委調中共邳縣特別支部幹事會書記李振華***即李超時***到海州重新建立黨的組織。李振華、小葉、惠美琬***即惠浴宇***在一個星期天,約定以遊山為名,到白虎山翹石下開會,成立了中共東海特別支部幹事會,李振華任書記,小葉任組織幹事,惠美琬任宣傳幹事。特支幹事會建立後,抓緊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到10月共發展黨員48名,建立4個支部。此後海屬地區的黨組織發動工人農民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給予國民黨反動派以狠狠打擊。

  1997年,中共海州區委號召全體黨員繳納一次“特殊黨費”,在白虎山的山頂建了一座紀念亭,以紀念“東海特別支部”的誕生。白虎山東海特支成立紀念亭成為海州地區乃至全市進行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教育的一份珍貴的資源,每年的“五·四”、“六·一”、“七·一”等重大節日,都有成批的少年兒童、青年在此舉行入隊、入團、入黨儀式,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

  抗日山烈士陵園

  抗日山烈士陵園位於贛榆縣西北部的馬鞍山,是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抗日烈士陵園。1941年春,在抗日烽火中興建的,至1944年曾先後4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擴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冢和東西墓群為主體的大型烈士陵園。1992年,為紀念建園50週年,又撥款新建了碑牌、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的陵寢。1982年以來,陵園相繼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江蘇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連雲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連雲港市黨員幹部教育基地”,2003年又被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稱號。

  抗日山烈士陵園墓區建有751座墳墓,安葬著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著名抗日將領、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委、濱海軍區政委符竹庭、新四軍三師參謀長彭雄、八旅旅長田守堯的遺體都安葬在這裡,還建立了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的紀念碑。

  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園已成為廣大人民繼承革命傳統,祭奠先烈的重要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