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縣十大旅遊景區遊玩介紹

  好多去過古浪的外地人,都說古浪窮山惡水。沒有什麼可玩的,我總是笑笑,然後默默的拿出手機裡儲存的照片,好多人看到後,竟然聲稱這不是古浪,好吧,我原諒你們的孤陋寡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浪必去景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古浪十大景點介紹

  馬路灘沙漠生態旅遊區

  馬路灘沙漠生態旅遊區位於古浪縣境內,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馬路灘是河西荒漠區生態經濟圈模式試點,展示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的課堂,也是以色列滴灌設施、美國提子葡萄、日本理想大根蘿蔔等異域他鄉的高新技術和名優產品安家落戶的樂土。

  走進馬路灘,沙洲城堡、西域風情、古道駝鈴、大漠落日、瀚海奇觀、照子神樹、荒漠珍禽、千字百榆、休閒農宅、沙漠植物園等十大旅遊景點,映雲舒雲卷,蘊風情萬種,置身其中,每一處風景,都會讓你心醉神迷、流連忘返!沙灘排球、汽摩越野、野營野炊、沙海駝舟、射箭狩獵、沙浴沙雕、民族歌舞、篝火晚會、沙漠游泳、徒步探險等幾十個旅遊專案,體驗鄉情民風,品嚐綠色餐飲,四合院、蒙古包、休閒別墅、農家樂園是你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

  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位於古浪縣城西南角,佔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一期名錄***修訂版***”,屬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紅色文化弘揚”板塊紅西路軍“一綜十二專”紀念館之一,是甘肅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武威市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在紅軍西路軍西征過程中,紅9軍6000多人取道古浪南部山區西進,經乾柴窪、橫樑山、古浪三場艱苦鏖戰,24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軍參謀長陳伯稚、25師師長王海清、27師政委李德明、原教導師政委易漢文等20多名軍師團級幹部英勇獻身。

  為進一步發揮紀念館的宣傳教育作用,古浪縣在2012年底,爭取實施了總投資1607萬元的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遺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建成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的紀念館一座、佔地20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並配套完成硬化、綠化、亮化等附屬工程。

  2015年5月,古浪縣啟動實施總投資1470萬元的紀念館陳展布展專案,展廳分兩層,陳展面積2800平方米,設定“揮師進河西、組成西路軍、突圍乾柴窪、阻擊橫樑山、血戰古浪城、血染戰旗紅、丹心昭日月、浩氣永長存”等8個部分33個單元。紀念館以厚重的歷史、翔實的資料、新穎的形式展示了紅軍西路軍當年在河西景泰、古浪、永昌、高臺等地浴血奮戰的悲壯戰史。

  昌靈山景點

  昌靈山景區位於古浪縣城東75公里,騰格裡沙漠南緣。因山上舊有三清殿、文昌宮和靈隱寺而得名。***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它是青海雲杉生長最北的緯度區。山上鬆、柏、榆、楊、柳、刺等喬灌叢生其間,海拔2150一2800米、面積約為48平方公里。山上原有廟宇道觀18院,山門18座,房屋300多間,始建年代不詳。1909年重建玉皇0發現磚刻“敬德重建”,推測最早廟宇應建於唐朝以前,到解放前,山上有十多座廟殿,成了西北道教聖地,故又有“小武當”之稱,於1958年到1960年被毀。

  巍峨的山峰,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冽的泉水,歷史悠久的道觀廟宇,珍貴奇異的動植物種構成了昌靈山獨具特色的森林景觀。昌靈山系祁連山東麓北端的獨立山體,從東向西,依次有小龍溝、大龍溝、大油松溝、小油松溝,山脈走向一致,山勢東高西低,山形聚集挺拔,整個山體在平緩的沙漠邊緣拔地而起,主峰海拔2954米,更顯得高聳巍峨。登峰向西北方極目遠眺,百里之遙的沙洲民勤、古涼州城依稀可辨;鳥瞰山腳,古城大靖的財神閣、蜿蜒起伏的長城、引黃工程總乾渠、“幹武鐵”鐵路、浩瀚的“三北”防護林、移民新居嫋嫋的炊煙,清晰可見,俗有登山觀八景之說。昌靈山天然原始次生林,因北距沙漠僅8公里,南接高寒祁連山區,林木花草鬱鬱蔥蔥。色調斑駁豐富,原始神韻猶存,自然景觀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被譽為鑲嵌在荒漠邊上的一顆綠色珍珠。這種獨特的自然生態風景和植物區系,是西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種源庫和物種遺傳基因庫,在科研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早在唐宋時期,附近僧眾就在大溝和小泉溝間的山樑上設壇建廟,西夏王朝時闢為避暑行宮,每年農曆六月至八月,王公大臣在這裡設立行轅,搭建蓬帳,一邊避暑,一邊處理軍國大事。至清時,山上已建有三清殿、祖師殿、藥王殿、救苦樓、玉皇閣、七聖宮、娘娘殿等十多座廟殿,山麓廟宇鱗次櫛比,蔚為壯觀。山間香菸繚繞,晨昏之時剎鐘聲聲,迴盪山谷,吸引著遠近名人僧侶,不辭山高路遠,避暑遊覽,誦經談道,有“西北小武當”之美名。廟宇雖幾經戰火人為損毀,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多次修復,基本恢復了原貌。已建成玉皇殿、祖師殿、金花娘娘殿、三霄娘娘殿、磨針殿、文昌宮和百子洞,其他道觀尚在修建之中。每到盛夏酷暑,山間遊人絡繹不絕,六、七月避暑高峰時,遊人每天達2萬多人。林間三眼神泉、石棺臥路、六月凍冰、捨身石崖、梅鹿聽經、斷雪奇峰、天生澇池、百草神嶺、不老仙台、金雞報曉、壽柏參天、神仙古洞等昌靈十二景相映生輝,自成一景,渾然天成。小龍溝的泉流飛掛石崖成小瀑布,涓涓流淌;大龍溝、馬蓮溝、大溝的泉水晶瑩碧透,甘甜清冽,與周圍的山林、花草相映成趣。遊人每到此地,或斂足凝視,或掬水小飲,頓感神清氣爽,疲勞與炎暑皆消。昌靈山森林旅遊交通便利,省道308線與“幹武”鐵路在山腳穿過,通往林區的公路直達山腰,林間小道和石階小路或直或迂伸向山頂和景點。山腳下有幾處停車場供旅遊車輛方便出入,山間設有小木屋、蒙古包多處,住宿、飲食、服務和水、電、音響裝置一應俱全。紀念品出售、飲料、風味小吃攤點隨處可見。還有搭建的簡易涼亭和茶座,出租吊床、躺椅、木凳,供遊人小憩、-和野炊。森林區鬆杉挺拔,楊柳吐翠,花草遍地,靂、馬雞、岩羊,時隱時現,流泉塗塗,廟宇點綴,是天然的避暑遊覽好去處。

  古浪縣西路紅軍烈士陵園

  古浪縣西路紅軍烈士陵園位於古浪縣城西南角,西升窪南坡腳下,佔地面積20000m2。2002年7月被市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武威市國防教育基地”,同年11月被市委命名為“武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省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第二批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為了緬懷革命英烈,告慰犧牲在古浪的紅軍西路軍將士,1991年11月,古浪縣委、縣政府和原古浪駐軍84674部隊在烈士埋葬地修建了西路紅軍古浪烈士墓及簡易陵園,佔地15畝。經多年建設,現已目前87建成九軍烈士墓1座、西路紅軍烈士紀念碑1個、紀念館2座、雙擁展覽廳1座,並修建了烈士陵園大門、陵園小廣場、停車場、烈士陵園專用車道、西路軍緬懷廣場等附屬配套設施,烈士陵園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綠化率達到40%以上,成為當地駐軍、學生、周邊幹部群眾集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警示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緬懷先烈、傳承歷史、弘揚西路軍精神的重要場所。自2004年以來,共接待軍隊領導及各級幹部共3260餘人,接待當地群眾、駐軍和遊客12.9萬人***次***。

  目前,縣上積極搶抓國家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良好機遇,決定在現有烈士陵園建設的基礎上,著力發展紅色旅遊,向國家和省市積極申報紅色旅遊經典專案,對烈士陵園及其周邊戰場遺址範圍和鄰近龍泉公園及周邊地區統籌規劃, 著手編制紅色旅遊文化景區規劃,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該景區建設成為省內規模較大、設施完善、吸引力較強的紅色旅遊文化景區,進而提升縣域知名度,帶動縣城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龍泉公園

  龍泉公園原名巴家湖,是縣城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的理想旅遊勝景。這裡空氣清新,氣溫適宜,遊人如織,處處碧草茵茵,綠樹叢叢,湖廣水色,亭臺樓榭,酷似一幅流光溢彩的巨型畫卷。

  沿著公園路一直往西走,上插五色彩旗的龍泉公園大門迎面敞開。兩隻巨型青質石獅,分守大門左右兩側,虎視眺眺,威風凜凜。走進公園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二龍戲珠”的盤龍雕塑,兩條張牙舞爪的巨龍相互纏繞,騰空欲飛。雕塑下有一石刻,-“潤澤蒼松”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環繞雕塑有兩層園形水池,在彩色燈光映照下,外層池中12個噴頭噴射出12朵豔麗的“禮花”,放出五顏六色的光彩。裡層噴池中4個噴頭繞龍一週,噴出5米多高的水柱,水花濺落,形成亮麗的簾幕,兩條玉龍籠罩其中,猶如在雲裡霧裡不住飛騰。

  雕廊畫柱的仿古長廊與鴛鴦池之間,是一條青石鋪就的小路,沿著小路往前走,是一個亮如明鏡,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圓形人工湖。湖北建有東西向混凝土拱形橋一座,雕花扶欄,古樸典雅,沿用民國十六年大地震前縣城十字鼓樓下“通津橋”名。人工湖面上架有一曲折小橋,通向湖中央的圓形平臺。人工湖南岸是一個巨石堆砌的假山,假山之中有龍頭昂首突出,龍口大張,噴珠吐玉,氣象萬千。湛藍的湖水,清澈碧透,波光粼粼,幾葉片舟悠悠飄蕩湖面,掀起微微漣漪。湖的四周被細枝嫩葉、婷婷玉立的垂柳緊密合圍,綠柳與碧水相得益彰。

  人工湖畔平坦寬敞,離退休職工、中老年婦女,茶餘飯後,相聚在此,隨著悠揚的旋律,舞姿翩躍,悠然自得,別是一番韻味!廣場北面,是兒童遊樂場,玩具火車繞場賓士,升降轉椅,忽伏忽起,惹得頑皮孩童樂不知返。湖東的旱冰場上,流行音樂隨風飄蕩,俊男倩女,身影輕捷,如燕穿飛…

  人工湖南岸是一片蔥籠有致的樹林,古楊、雲杉、刺柏、垂柳等樹種鬱鬱蔥蔥,濃蔭無限。氣勢恢弘的城隆廟矗立在公園東南角,廟內經聲琅琅,煙霧繚繞,一派肅穆。幾個飛簷斗拱,造型別致的六角仿古亭,掩映於綠樹紅花之間,下面擺設了石凳、石桌,任由遊客憩息。

  大靖財神閣

  財神閣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七***1718***年,1987年依式進行了重建,依東南西北,閣上有我省著名書法家重寫的"節榮金管"、"恩施澤沛"、"永錫純嘏"、"峻極天市"四塊匾額。字型遒勁有力,風格各領千秋,現將匾文寓意淺釋如下,以饗讀者。

  匾文寓意

  節榮金管

  節:氣節,節操。榮:榮耀。金管:金制的筆管,是指金管筆。《太平廣記》卷二百引孫光憲《壯夢瑣言》:"梁元帝為湘東王時……筆有三品,或以金銀雕飾,或用斑竹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書之;德行清粹者,以銀管書之;文章贍麗者,以斑竹管書之。"

  此匾寓意是:大靖民風淳樸,人民敦厚,人才輩出,德行高遠,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有氣節或節操的 人物,這些人物的事蹟值得用金管之筆大書而特書。

  永錫純嘏

  永:長久,永遠。錫,又讀ci,通賜,賜給。仲長統《昌言》:"賞錫期於功勞,刑罰歸於罪惡。"純嘏:純,大;嘏,福。純嘏,就是大福的意思。《詩經·魯頌·閉宮》:"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逸周書·寶典》:"樂獲純嘏。"

  此匾的寓意為:大靖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人民勤勞樸實,商貿活動頻繁,文化教育發達,是因為大自然給大靖人民賜予了大的福氣。

  恩施澤沛

  恩施:也可作施恩,給予恩惠的意思。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敢自棄者也。"澤沛:又可作沛澤。水草茂盛的沼澤或湖泊。《管子·揆度》:焚沛澤,逐禽獸。《孟子·滕文公下》:"又作園圃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此匾用比喻的手法,說恩惠像雨露一樣滋潤得草木欣欣向榮,枝繁葉茂。大靖南部群山逶迤,草木蔥蘢。大靖峽水流奔湧,滋潤著下游肥沃的土地而使得大靖地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

  峻極天市

  峻:高而陡峭;高或大的樣子。《尚書·五子之歌》:"峻宇雕牆"。極:最盡頭或極點、頂點的意思。李賀《秦王飲酒》詩:"秦王騎虎遊八極"。八極:八方最遠的地方。天市:天上的街市。

  大靖青山寺

  青山寺位於古浪縣大靖鎮,騰格裡沙漠南緣,祁連山東尾北麓,北枕長城大漠孤煙,南臨青川越陌度阡,大靖歷史悠久富繞繁華,經濟繁榮人文薈萃,為古絲綢之路一顆璀璨明珠,甘肅四大名鎮之一,素有 “要想掙銀子,大靖土門子” 的佳譽。

  青山寺乃佛法東傳的初地,古代河西重要驛站。“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貫通歐亞大陸橋。

  青山寺始建於元代原名金山寺,當時西藏政教領袖薩迦班智達-駐錫涼州海藏寺,本地密教大興,據傳青山寺最盛時經堂有二百多喇嘛誦經,是遠近聞名的大寺,蒙古人入藏朝聖,青山寺為必由歇腳處,明清兩代數次擴建規模巨集大,坐北面南依山造勢,層層增高設計精巧,獨具一格。惜哉歲月滄桑,歷經地震兵燹和歷史原因變為廢墟僅存遺址。

  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落實,報政府批准劃撥佔地一百二十畝並關懷重建,由住持萬恆法師、王文顯會長等牽頭集資,鳩工庀材,緇素善信,地方民眾同心同德艱苦努力,歷時二十餘載重輝落成,現有樓式山門一座、陪鐘鼓樓各一座、中軸貫通,天王殿三間帶左右廂房、大雄寶殿五間、東陪地藏殿七間下帶講經堂、西陪觀音殿七間下帶唸佛堂,院中廂房東十一間中三間為藥師殿,西廂房十一間中三間為西方三聖殿,另有玉佛殿三間,院中聳立千佛塔一座。擬建石牌坊、九龍壁各一座,後山修建重簷萬佛殿,塔林、藏經樓、方丈樓、監院樓、羅漢堂、五觀堂、廂房等,寺院格局完整,是古浪縣佛教協會所在地。

  寺院蒼松翠柏清淨幽雅,前部修建文化廣場,乃邑地名勝觀瞻,民眾福祉也。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舉辦傳統廟會三天,凝聚人氣帶旺商氣,佛光普照誦經禮懺、祈福消災超薦先亡,為漢蒙藏各族人民文明和諧盛會,人次數萬盛大空前特為之序。

  窟窿山丹霞地貌

  窟窿山位於古浪縣橫粱鄉境內,其山體由下第三系桔紅色、紫紅色砂礫岩等組成,順砂石路面公路北側延利有數公里,直到大靖峽水庫大壩附近,整體呈“人”字型分佈,分佈範圍約80

  餘平方公里。窟窿山頂的“天生橋”比較引人注目,矗立在窟窿山以西的三道牆、石人溝等山谷中的丹霞地貌,更令人歎為觀止。山谷中岩石似人似物,造型各異,石人、石獅、大小猩猩惟妙惟肖,有的山石酷似天水“麥積山”,有的堪稱敦煌“千佛洞”,有的緊緊依偎類似“猩猩母子”、有的像守望家園的“狼狗”,有的像雍容華貴的“孔雀”,有的像天造地就的“元陽石”等等,這些山石神形兼備,使這人跡罕至的山野充滿了“雄、險、奇、秀、幽”的特色,構成了一幅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尤其在雨過天晴之際,窟窿山山體經過雨水的清洗與滋潤,燦爛若霞:一面是波光粼粼的水庫,一面是色丹若霞的山體,藍天麗日,碧水紅山,交相輝映,令人歎為觀止。

  寺窪臺林區

  寺窪臺林區位於古浪縣城西南約10公里,古豐鄉境內。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向林區前行,但見群山起伏,氣勢磅礴,樹木蔥籠疊翠,峻峰霧嵐繚繞。林區山澗佈滿茂密的金臘梅、野刺梅、沙棘、黃白刺、降龍木、野薔薇、野櫻桃等灌木。每年9月,灌木林中野果累累,主要有酸酒瓶、地飄兒、黑眼睛、紅珍珠等。登臨山頂,極目四眺,但見山連山,嶺疊嶺,密林遮天,縱橫交錯。山嶺陽面主要生長的樹種為山白楊、樺樹、雲杉等樹種,陰坡面主要生長著茂密的雲杉、針葉鬆、油松、落葉松等常綠樹種,還有檜柏、樺、楊、揪等。半山腰有一石崖突兀而出,石壁-“冰峽”兩字。即使在六七月份天氣最熱的時候,四面綠樹成陰,鮮花爛漫,石峽之中,仍有約1米多厚、約50平方米的凍冰,有清泉自凍冰之下汩汩流出,與一步之隔的綠樹紅花相對照,堪稱古浪南部山區一處奇特景觀。

  烽隧

  古浪段漢塞沿線殘存多處烽隧。烽隧也叫烽墩,在古代軍事上最主要的作用是報警。古時,古浪一帶,烽隧到處可見。古浪南北沿路烽隧14座,北自閻家腰墩起,連線張義堡訊界。南至新關灘墩連線黑松釋界,東從定寧起,連線土門訊界,西至旋麻灣止,連線張義堡訊界。西山墩5座:西山墩、紅嶺墩、紅現墩、跌土墩、滑坡墩,它們各距堡2.5公里。黑松釋南北沿路烽隧10座。北自界碑墩起,連線古浪訊界。南至龍溝堡墩止,接安遠訊界。土門北邊一道,東自土字一墩起連線大靖訊界,西至十八墩止,連線古涼州區治界,沿邊墩臺18座。土門東西沿路烽隧4座,東自黃沙墩起,連線大靖訊界,西至圓墩處,連線古浪訊界。大靖、裴家營東西大路沿途設烽墩共10座。東山華兒嶺設烽墩數座,南連黑松釋訊界,北接土門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