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地球上最大的傷疤在那裡嗎

  ,是在亞洲,還是在北美洲,還是在歐洲呢?小編就知道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東非大裂谷: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

  東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東非大裂谷衛星圖片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 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巨集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口一帶,向北經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分為東西兩支.

  東非大裂谷的整個形狀可畫成不規則三角形,該谷寬幾十至二百公里、深達一千至二千米,裂谷的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直達紅海北端,全長約五千八百公里;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託湖等,一直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谷,全長一千七百多公里,是世界最長的不連續谷,由探險家約翰·華特·古格里所命名。東非大裂谷的詳細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個點來描述的話,南點在莫三比克入海口,西北點則遠到蘇丹約旦河,北點則可進入死海。中間有相當多個湖泊、火山群。這條大裂谷帶是一座天然儲水庫,集中了非洲大部分湖泊,總共有三十多個。

  形成原因

  據地質學家考察研究認為,因為這裡處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兩個板塊 東非大裂谷示意圖 張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於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谷的谷底,總長6400千米。 東非大裂谷下陷開始於漸新世,主要斷裂運動發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從上新世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北段形成紅海,使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谷擴張作用下,也與非洲大陸分裂開。

  裂谷分支

  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經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分為東西兩支。

  東支裂谷帶

  東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穿越坦尚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經肯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繼續向北直抵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谷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裡的裂谷頻寬約幾十至200千米,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帶

  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附近,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全長1700多千米。東非裂谷帶兩側的高原上分佈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肯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谷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在肯亞境內,裂谷的輪廊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谷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牆,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牆”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只見裂谷底部松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谷右側的肯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劍麻等。在這裡,咖啡豆一年可以採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採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採摘一次,而劍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裡,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等。這些裂谷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裡棲息。坦尚尼亞、肯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闢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亞峽谷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亞重點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1-2] 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谷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裡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谷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連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蕩。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眾多火山

  在裂谷帶兩側排列著眾多火山,其中乞力馬扎羅山、肯亞山最為有名。乞力馬扎羅山現已闢為國家公園,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遺產錄》。 乞力馬扎羅山的神奇、壯美與海明威《乞力馬紮羅的雪》期待更多的人們來欣賞、品味。

  乞力馬扎羅山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鄰近肯亞。它由地下熔岩強烈湧動堆覆的三個圓錐形火山丘組成。主峰基博峰***“烏呼魯峰”***高5963米,是非洲最高山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山峰雪線在海拔5000米左右,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由於靠近赤道,氣候炎熱時,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又常在零下34℃。

  乞力馬扎羅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發生明顯的垂直變化。從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翠綠的身姿頂託著潔白的玉冠,遠在200千米就能映入人們的眼簾。極目望去,翠白相間,雲霧繚繞,無不使人心神幻動。

  裂谷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鹼,是肯亞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裡,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谷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區域性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僅次於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等圖爾卡納

  肯亞北部地區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沙漠,這裡由於乾旱荒涼,人煙稀少,幾乎不生長任何農作物,只是稀疏地分佈著一些荊棘和灌木叢,當地居民以遊牧或者半遊牧業為主。然而,當你乘飛機飛越這片土地時,憑窗俯視,眼下彷彿有一顆巨大而又美麗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躍著,這就是非洲著名的內陸湖泊——圖爾卡納湖,又名碧玉湖。圖爾卡納湖曾經被稱為“盧多爾湖”,盧多爾夫是奧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區西岸馬賽族的圖爾卡納部落的名字。

  圖爾卡納湖同樣是東非裂谷帶上許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區呈條帶狀,南北伸延256千米,向北一直抵達到衣索比亞邊界,東西寬50至60千米,面積6400多平方千米,湖南海拔375米,它不僅是肯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

  由於圖爾卡納湖處於乾旱地區,水源不足,湖盆周圍的侵蝕作用比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絕的狀態之中。由於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鹼水湖泊,湖水具有明顯的滑膩感,表現出較強的去汙能力。其實在那久遠的年代裡,圖爾卡納湖曾經同尼羅河是相通的,只是因為後來的地殼運動,相互之間才漸漸失去聯絡。今日的圖爾卡納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區,最深處可達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並列的3個小島,島上長滿了翠綠的草叢。圖爾卡納湖水碧綠,水性清涼,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鹽度高可以提取各種鹽類外,其他淺水區的湖水只是略帶鹹味,仍然可以***飲用。尤其是湖區內的水產異常豐富,魚的種類眾多,魚兒的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魚長約數米,重達百十來斤。特別是湖中盛產鯉魚,鯉魚的數量眾多,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長達10多米,發怒時能夠頂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於圖爾卡納湖是因斷層陷落形成的,湖區四周聳立著許多座火山。這些早已熄滅的“死火山”,形同一個個巨大的圓錐傲然挺立在東非高原上,顯得格外壯觀醒目。由於這些火山昔日多次噴發,火山風化物已經形成一層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質肥力非常強,加之氣候溼熱,非常適宜各種植物生長。火山山腰及湖濱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樹木和牧草,碧綠的香蕉、芭蕉叢,鮮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樹以及椰子樹、棕櫚樹等,滿山遍野,比比皆是。樹木、草叢中棲身著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馬、野鹿等動物。白天,湖區四周一片寂靜;黃昏,羚羊紛紛鑽出草叢,斑馬追逐嘶叫著來湖濱飲水,湖畔頓時變得熱鬧起來。圖爾卡納湖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從1967年以來,考古學家們在湖區東岸的庫彼福勒區不斷髮現大批古人類化石、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遠達200多萬年以前。圖爾卡納湖濱地區一直是非洲著名的遊牧民族--馬賽族人的活動區域,這個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頑強,待人憨厚朴實,而且迄今仍然保持著許多引人入勝的傳統風俗習慣。

  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位於兩大裂谷之間。該湖大部分在坦尚尼亞和烏干達境內,為兩國與肯亞界湖。面積69000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僅次於北美的蘇必利爾湖。它還是尼羅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國探險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羅河的源頭時,遂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命名該湖泊。維多利亞湖湖岸線曲折。常年有卡蓋拉河等眾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維多利亞尼羅河,在那裡形成了每秒達600立方米里本瀑布。著名的尼羅河支流白尼羅河就發源於此。維多利亞湖水產豐富,尤以非洲鯽魚、尼羅河鱸魚最為有名。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在班圖語中意為“匯合”或“聚集”,是指無數溪流在此匯合以及許多部落群居在沿湖。坦噶尼喀湖位於東非大裂谷區的西部裂谷部位。它屬於標準的裂谷型湖。斷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曲折的湖岸線長達1900千米。湖泊深1470米,是僅次於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積330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湖。為非洲的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四個國家共有。坦噶尼喀湖由於它豐富而潔淨的水源,使它成了魚與鳥的家鄉。湖中至少有300種以上屬麗魚科魚和150種非麗魚科的魚類。多數都生活在湖底。這裡的非洲鯽魚最為有名,鳥類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也很多,有白胸鴉、紅喉雀、斑鳩、白鷺、黃鶯、灰鸛、鸚鵡……等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紅鶴。坦噶尼喀湖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周圍植物生長繁茂,野生動物成群出現。湖中多鱷魚和河馬,周圍有大象、羚羊、獅子、長頸鹿等。

  馬拉維湖

  “馬拉維”在當地尼昂加語中是“火焰”的意思。湖面狹長,面積308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米,最深處達706米,其水量相當於300個鄱陽湖,屬世界第四深湖。大部分水域位於馬拉維共和國境內。馬拉維湖棲息著10個科的500多種魚類,其中屬於該地所特有的魚類超過90%。這裡的各種魚類在研究生物進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類之於加拉帕哥斯群島。馬拉維湖國家公園裡的哺乳動物包括河馬、豹、彎角羚、藪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潛水羚羊、大狒狒、綠長尾猴和大河豬等。公園裡的島嶼是成千上萬的白胸鸕鶿的重要棲息地,沿濱還生活著許多魚鷹。爬行動物則以灣鱷、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類為主。馬拉維湖湖岸俊俏,煙波浩渺。周圍山巒迭障,青翠遍野,雲蒸霧繞,勝似仙境。1984年馬拉維湖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