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清明節的時候,一些人會去掃墓,一些人也認為,對此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分享了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掃墓是承襲寒食的習俗

  民俗學家認為“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後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後”。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清明掃墓的由來

  清明節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專案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清明節掃墓的傳說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關於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民間還流傳著一個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的故事。朱元璋幼時家貧,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後來朱元璋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軍,東征西討打下江山當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遺骨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原來,當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許多墳塋,朱元璋沒辦法辨認出哪座墳墓是自己父母的,於是經常悶悶不樂。

  有個他家鄉來的太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於是獻了一條妙計。朱元璋聽後大喜,下令清明節這天,國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掃墓。暗地裡卻偷偷地派侍衛去窺探,發現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墳荒草茂盛,無人掃墓,於是朱元璋便了卻了一樁心願,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節的復興與朱元璋有關吧。

  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專案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所以,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清明節掃墓的禁忌

  1、忌穿大紅大紫

  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大紅大紫,而且衣著要整齊,神情須莊重肅穆。

  2、常規順序不可反

  掃墓祭祀是有個先後順序的,許多年紀大的老人都會相當注意這點。一般都是先把墓園或墓地打掃乾淨然後才是祭祀。由於祭祀是相當講究風水和禮節的,所以先後順序儘可能不要出現差錯。先後順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3、掃墓時不可邊吃東西邊祭拜

  古時傳下來的掃墓禮儀中,掃墓前應禁食,不過對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人們來說,空腹祭拜也不現實,實在要吃,飲食要清淡,忌大魚大肉,也不宜吃得過飽,假如因此在掃墓時體內排出汙濁之氣,也是不尊重逝者的表現;另外,無論多餓,掃墓進行時,嘴裡別咀嚼著食物,這隻會凸顯你吊兒郎當的無知。

  4、發不遮額忌買鞋

  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當然在髮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頭髮不能遮住額頭,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同時鞋子也不要在當天購買,因為鞋同邪,有點常識的朋友大多不會在這天購買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5、忌嬉罵和非議先人

  個別人在掃墓時,為放鬆心情,互相嘻哈打鬧,不僅是對逝者的大不敬,還會招致非議。路過他人的墓地,對逝者品頭論足即是褻瀆的行為,會惹來麻煩。

  6、未滿三歲的嬰兒不應帶去掃墓

  一方面,雖然掃墓現場不像以前那麼環境汙染,但不排除仍然有點香放炮的行為,這些氣味聲響容易讓孩子驚厥,不利身心健康;也有說法是此階段小兒容易瞧見大人看不見的陰間世界,當然,不論真假,墓地周圍的環境及設施等都不方便大人帶小孩前來。

  7、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

  清明的時候作為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氣運也不同,可能會造成氣場的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黴運。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8、悼念逝者應買白色菊花

  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不過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9、清明節掃墓時間有講究

  掃墓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即上午9時後到下午時前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此時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或身體弱的人,在陰氣重的傍晚祭祀,可能會影響運勢。在清明節前後五天,和清明節當天都可以,但寒食節這天不能掃墓,寒食節即清明節的頭一天。

  10、孕婦最好別去掃墓

  墓地大多都修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清明掃墓人多擁擠。其次,掃墓時很多人會燒錢紙、放鞭炮,弄得周圍的空氣不是很好,不利於孕婦的健康。再者掃墓的氣象和周邊的環境均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為此,建議孕婦最好避免參與掃墓。

  11、別在墓地拍照留念

  如今的年輕人走一路拍一路,但在掃墓時最好不要拍照,不管是掃墓者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這樣可能會引來他人的反感和非議。給親人掃墓時應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12、身體不佳,時運不濟者避免掃墓

  一個身體正處於生病狀態,或是虛弱狀態的,或者最近運氣不佳,諸事不順的人最好不要去參加掃墓活動,因為此類人正處於總體運勢低迷的狀態,極易招致晦氣,說的難聽點就是邪靈上身,因為陰晦之物最喜氣運低迷的人,這種人缺乏人氣,容易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