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史前魚類是什麼

  我們經常吃魚,但是魚有很多的種類,卻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是什麼。今天我們認識一下世界上最大的史前魚類。

  世界上最大的史前魚類:白鱘

  白鱘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它是體形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因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琴魚、朝劍魚,古名鮪。體長梭形。 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白鱘身體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後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特徵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於腹面。眼小,有細小須一對,位於吻的腹面。口裂大,弧形,具伸縮性,位於頭部腹面。頭每側有外鼻孔2個。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佈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體側線完整,歪型尾,上葉長、下葉短,上葉背面有棘狀鱗,體表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稜形鱗板,向後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後,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鱘與中華鱘和達氏鱘的主要區別是體上及頭部均裸露,沒有骨板被覆,上下頜上具有細牙齒。它的體形也很奇特,身體呈長梭形,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部的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吻部長而尖,像一把鋒利的長劍,伸出於頭的前端。吻的兩側有寬而柔軟的皮膜,腹面有一對短而細的吻須。口大,位於頭的腹面,呈馬蹄形,能伸縮。鰓孔也較大,沒有鰓蓋骨,但眼睛卻很小。眼睛後面有噴水孔。體表光滑無鱗,或僅有散佈身體各處的退化鱗片痕跡。尾鰭為歪形,上葉比下葉長。頭部,體背和尾鰭都為暗灰色,腹部白色。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佈著許多梅花斑狀的神經細胞組織。面板光滑柔軟,身體兩側的側線上有許多像小樹杈一樣的分枝。鰾大,具1室。

  白鱘的繁殖方式

  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千克以上。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產卵場所在長江上游重慶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底質多為岩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四川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四川省宜賓縣柏溪鎮對岸約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產卵場。

  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白鱘性成熟年齡雌魚為7齡,雄魚為5齡。1983-1986年,在繁殖群體中捕獲雌魚13尾,年齡為7-15齡,體長179-281釐米,體重25-102千克;雄魚22尾,年齡為5-10齡,體長156-214釐米,體重12.6-47.5千克。成熟卵粒灰黑色。體長174釐米,體重31千克雌魚懷卵20萬粒。

  白鱘的種群現狀

  由於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

  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佈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如今白鱘瀕危狀況已不亞於大熊貓,若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用不了幾年它可能永遠消失。

  白鱘的保護級別

  白鱘這一劫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為此,中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釋出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屬於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雖然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