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

  你是不是也對古代的建築十分神往呢?跟小編來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故宮吧。

  故宮

  故宮的基本知識:

  故宮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區,有一組紅牆、黃琉璃瓦的宮殿群,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北京故宮。故宮又叫紫禁城,是明、清兩朝代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6年***,先後經歷了24代帝王的朝政和居住,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現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宮殿。過去這座宮殿屬於封建帝王的宮殿,而今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博物院,稱為故宮博物院,是國內外遊人參觀、遊覽的著名名勝古蹟。 故宮從天安門和端門開始,一直沿筆直大道向裡去,不遠就是午門,這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也叫五鳳樓。紫禁城的城池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面就是午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北面是神武門。在紫禁城的城池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奇巧的角樓。整個皇城為一長方形城池,周圍宮牆長約3公里,牆外有寬達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森嚴壁壘的城堡。紫禁城內宮殿重重迭迭,佈局嚴謹,造型各異,各式宮殿約有890座,房屋187萬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過了午門,經過太和門就是紫禁城的中心,這裡就是著名的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兩米多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分為三層,每層邊緣都有漢白玉欄杆圍著,欄杆上面刻著龍鳳流雲,臺基四角下面伸出許多白玉石龍頭,是臺基的排水處,每當下雨時,積水便從龍頭口中流出,就好像千百條龍頭在噴水一樣,景觀奇美,是我國古代建築科學與藝術完美的結合。全部宮殿可分為兩大建築群,前面為“外朝”,後面為“內廷”。外朝則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體,兩邊有文華、英武兩殿,是皇帝主持朝政、召見大臣的主要場所。內廷是以乾清宮、交泰宮和坤寧宮為主體,以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后妃、皇子居住與遊玩的地方。 外朝的太和殿處於故宮的中心部位,建築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殿堂寬達28米,長63米,面積約2370平方米,是故宮中最大的宮殿,也是全國最大的木結構的大殿。在蔚藍色天空下,陽光普照金黃色的琉璃瓦頂,顯得格外輝煌。 太和殿的正面有12根紅色圓柱,殿內有瀝粉金漆的木柱和殿頂金漆蟠龍戲球大藻井;殿內正中央有一座兩米高的朱漆木臺,臺上是金縷、金漆雕花寶座,背後是雕龍圍屏;皇帝坐在寶座上,顯出天子的威嚴與“金鑾寶殿”的華貴。太和殿的金鎖窗、朱漆門,同漢白玉臺基相互輝映,色彩絢麗,雄偉壯觀,令人讚歎。太和殿後為中和殿,是一個鎏金寶頂亭子形方殿,殿內有兩乘八人抬的雲龍肩於輿,是皇帝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接受司禮官員朝拜的地方,有時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中和殿後即是保和殿,這是皇帝賜宴和科舉殿試的處所;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大宴群臣時也在這裡舉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宮殿巨集傳,巍然屹立,顯示出帝王皇權的威嚴。 內廷的前面為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活動的地方。殿內也設金鑾寶座,皇帝可在此舉行內廷典禮、批閱奏章和引見官員。寶座上方高懸“正大光明”金字牌匾。清代從雍正開始,為了緩和皇子之間對皇位之爭,將傳位的詔書事先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等皇帝死後再把它取出開啟,宣佈傳位給誰。乾清宮後面為交泰宮,是皇帝過生日、接受群臣賀禮的地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將代表封建皇權的25顆寶璽也收藏於此處。交泰宮後為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室;到了清代時改為皇帝結婚的洞房或祭神的地方。內廷的乾清、交泰、坤寧三宮為“後三宮”,其佈局與前三殿基本一樣,只是嚴肅氣氛減少了些,建築上的彩畫圖案也有些變化;前三殿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圖案增加,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鳳凰牡丹等。東西六宮則是皇帝嬪妃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之處。現在這裡已成為古代藝術品的陳列館,集中展出了宮內收藏的珍貴繪畫、陶瓷、青銅、工藝品等等。 故宮除了是巨集偉壯麗的古代宮殿建築以外,還是一個古代文物的寶庫。現在故宮即為故宮博物院,院內收藏各類文物就90多萬件,主要有繪畫、書法、雕塑、銅器、陶瓷、刺繡、織錦等;還有明清兩代的原物900多萬件,這些都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寶貴財富、無價之寶。例如,繪畫館內就有大量的古代名畫。從隋、唐宋、元到明清歷代的宮廷和民間畫家的作品中,有許多都是稀世珍寶。陶瓷館中五顏六色,美不勝收,有許多各代出土的陶瓷珍品近千件,如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漢代的陶器,唐代的三彩陶馬、駱駝,宋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元、明、清各代的各色彩瓷等,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我國陶瓷發展的歷史。珍寶館真像是一座寶庫,有各色寶石,閃閃發光的金銀器皿,珍珠翡翠,還有金絲鳳冠、象牙玉雕,各類珍寶舉世無雙;最為突出的是有一座鎬多塔,重達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世界罕見,是無價之寶。

  故宮的歷史沿革:  

         紫禁城自明初永樂五年***1407年***始建,明清兩代不斷改建、添建,尤其是明代嘉靖時期的改制和清代乾隆年間的改建,使紫禁城最終形成今日之建築規模。紫禁城的建築集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從中可領略到中華五千年建築文化的豐厚積澱。  明代營建北京的四個時期--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年***詔建北京皇宮,此後營建工程一直陸續不斷地進行,直至明朝末年。除一般維修外,以工程量計算,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永樂開創時期。這一時期,結合都城營建,將元大都故城整體向南推移,並完成了北京城牆的修建,從而確定了宮城的位置和規模。由於紫禁城是吸取明初鳳陽、南京兩地宮殿營建的經驗而施工的,其佈局更為完整。宮城南北分為前朝後寢,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三路縱列,東西六宮環列,呈眾星拱月之勢,基本按《周禮》等傳統文獻中的王城規制進行規劃。現存的故宮基本保持了永樂時期奠定的這一平面格局。  二、正統完成時期。這一時期包括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明代開國以後初步穩定和興盛的時期,國家的財力、物力相對充裕,相繼完成了北京各大壇廟和御苑的營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兩宮的修繕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鎮登基後,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從正統元年***1436年***開始,到正統十年***1446年***完成。  三、嘉靖擴建時期。明朝此時日漸昌盛,商業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北京前三門外逐漸形成繁華的商業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築南部外羅城以資防衛。這一時期的重點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此朝火災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導致“三殿十五門俱災”,不得不陸續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其間因重建萬壽宮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滯。  四、明末衰落時期。萬曆至明末,衰亡跡象日益明顯,政府已無力進行大規模的興建。萬曆朝三大殿又發生火災,但此次擱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歷時12年,持續到天啟年間才修繕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