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文化共築美好家園作文

  讓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共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燦爛輝煌。翻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卷,我不禁被眼前的波瀾壯闊所深深震撼。從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到唐詩宋詞走上文學巔峰的輝煌;從書香醉人的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到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到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從氣勢恢巨集的兵馬俑,到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勤勞與智慧的象徵。中華文化的可貴,不僅在於輝煌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其高尚的品格。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捨生取義,“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經過五千年的傳承與積澱,已成為每個中華兒女的血脈與靈魂,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成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根本。

  歷代以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傳承不息。精忠報國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以筆為刀、喚醒民眾的魯迅,像一座座豐碑,挺起了著中華民族的不屈的傲骨。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崇禮重德,尊師重道是傳統美德。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文明用語,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熱心公益。這樣國家就會長治久安,人民就能安居樂業。“百善孝為先”。生活中,我們要尊敬長輩,孝敬長輩,和長輩在一起時要講禮貌,遇見長輩要打招呼,說話要用敬語……這些雖然是小事,但點滴小事的背後包含的是你對長輩的孝心。

  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足以讓我們終身受用,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神聖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我們不僅要傳承這些優秀文化,更要從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和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們要讓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心中生根發芽,成為指導我們成長和前進的精神準則與動力。

  讓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共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篇二

  中國傳統文化,最具魅力的莫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並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著光輝的作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正確對待人與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善於區別真、善、美與假、醜、惡,並能作出正確評價與判斷;培養愛科學、愛勞動、守紀律、有禮貌、誠實、勇敢、尊師敬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勤勞節儉、見義勇為等優良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雖然歷史比中國早一些,但先後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早已在歷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斷。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源地,有三個都先後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許多國家,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綿延不斷,經久不衰,世代相襲,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延續力,這是什麼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國不僅有著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血統,而且有著共同的優秀文化和美德傳統。就是這血統與傳統,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就是這兩統影響著、凝聚著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的穩定執行,維繫了社會和諧;就是這兩統的凝聚性與延續性,使中華民族祖德與祖魂代代相傳。

  傳統美德教育是前人經過五千多年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結果。

  我國是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刻苦耐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人類。古往今來,湧現出多少勤勞向上的名人,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

  但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佔1/3,另外的2/3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有些孩子,懶得鋪床疊被,懶得洗襪子、洗手絹,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於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也懶得自己倒。過去的公子哥兒、嬌小姐什麼樣,他們也差不多了。

  事實上,家長重視對孩子從小培養熱愛勞動品質的並不多。 現在,我國幾千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小太陽”,凡事都圍著獨生子女轉。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處於幸福家庭,優越的生活環境,祖輩父輩們過多的照顧、寵愛、放任和袒護,致使獨生子女從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產生了父母寵愛自己是天經地義、本該如此的錯誤思想。而一些學校為了迎接科技挑戰,只顧傳授科技知識和能力,卻嚴重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與民族道德素質的培養。結果,智慧上去了,德能下來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質出現問題,見利忘義、騙財害人,不講人格、不顧國格;自私自利、損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講孝敬的非道德現象時有發生,民族形與民族魂,遭到嚴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這些社會的非文明、非道德現象,除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外,還必須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傳統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學校的教導以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

  二十一世紀,人類第三次站在了世紀的起跑線上,未來的中國面臨嚴重的挑戰,迎接跨世紀的挑戰,關鍵在於人的素質。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接班人連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說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所以,應當站在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理解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提高學生道德認識,使他們知道懂得什麼是美德,什麼是非美德,從中能正確分辨真與偽、善與惡和美與醜,知榮辱、明愛憎,讓學生實踐良好的道德行為,引導學生勇於實踐,著力實踐,真正按著道德準則,規範自己的行為。

  篇三

  這個國慶節假期,老師讓我們閱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裡面有許多勵志的小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其中的《司馬光的警枕》,對我觸動最大。

  司馬光是北宋時代的大文學家,他小時候的記憶力不太好,學習有些吃力。為了改掉“記憶差”這個壞毛病,每當先生講完課,其他人扔下書本去玩時,司馬光則關上門窗,聚精會神地高聲朗讀,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背得滾瓜爛熟,才肯合上書本,休息一小會。他這一生都在努力學習,做官之後,不但沒有放棄學習,反而更加刻苦地去學習。他用圓木來做枕頭,睡覺時,只要一個翻身,圓枕就會滾動,自己就立刻驚醒了,爬起來接著看書,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了。於是,司馬光把這個枕頭叫做“警枕”。

  這個故事給了我啟示,也讓我羞愧。因為我每次只要到了放假的日子,我都囑咐爸爸媽媽第二天早上不許打擾我,要讓我一覺“睡到自然醒”。記得寒假裡有一天,爸爸和我說,讓我第二天早點起床,和他去琅琊山南天門看日出。當時我答應得很爽快,可到了第二天清晨,爸爸喊我起床時,我卻怎麼也離不開那暖暖的被窩了,嚷嚷道: “看什麼日出啊,日出不就那樣啊,有什麼好看的啊!”說完把頭又朝被窩裡縮了縮,前一天那澎湃的激情早就被那群瞌睡蟲趕跑了,怎麼也睜不開眼。爸爸看著我,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只好自己出發了。

  “一天之計在於晨”,多少美好的晨光就在我們躲在溫暖的被窩時悄悄流失;而司馬光卻想盡一切辦法擠時間來學習知識;他睡覺不是追求舒服、享受,而是用圓木當枕頭,好時刻提醒自己:該起來看書了。這種像擠海綿一樣把時間擠出來看書學習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正是有了這種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他才可以歷時十九年編纂成了不朽的歷史鉅著《資治通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司馬光一樣,珍惜時間,做什麼事都會成功的。司馬光並不是天才,只是他下的功夫要比我們一般人更深。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司馬光用他的一生證明了這個道理。天道酬勤,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抓緊一切時間好好學習,將來為我們的祖國多做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