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最長多少米

  大家應該都跟小編一樣沒有看見過最長的中華鱘吧?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了解吧。

  中國最長的中華鱘

  湖北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長達3.3米的中華鱘。中華鱘在漁網中掙扎時,鼻子受了輕傷,且尾部有舊患,它身上有多處黑色斑點,應患有內傷。這是近20年來該區發現的最大一條中華鱘。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 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

  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迴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

  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中華鱘生命週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

  主要價值

  學術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由於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經濟

  為大型經濟魚類,肉和卵都可食用。脂肪蛋白含量均高。鰾和脊索可制膠,魚鰭和魚脣也多膠質。此外還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中國特有種,已被中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移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很可觀,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萬尾,使資源量逐漸增多。

  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其魚皮可製革,魚卵可制醬,魚膽可入藥,魚肉、魚腸、魚膘、魚骨等均是上等佳餚,鰾和脊索可製作魚膠。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2-20.41%,脂肪為3.05-4.32%;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10.31-16.26%,脂肪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4.90-29.70%,脂肪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測定的17種常見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除因酸水解被破壞的色氨基酸外,尚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半必需的氨基酸兩種***精氨酸及組氨酸,均為嬰兒必需***;非必需的氨基酸8種***丙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穀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絲氨酸、酩氨酸***。在肌肉中高含量的氨基酸有穀氨酸、天冬氨酸、賴氨酸、亮氨酸;低含量的氨基酸有組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其餘氨基酸含量的高低排列各有異同。雌性個體肌肉含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佔氨基酸含量的48.54%,卵粒佔48.80%;雄性肌肉佔49.105。

  《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