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家喻戶曉的故事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蘇代說穰侯

  後來,魏冉攻打韓趙魏三國,大敗敵軍,奪取了魏國和趙國的許多土地。但魏冉接著就把趙國的土地還給了趙國,還幫助趙國增加兵力,之後讓它去攻打齊國,自己好得漁翁之利。齊襄王十分害怕,就讓蘇代寫信給魏冉,勸說他道:“我聽說秦國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曾對我們的國君說:‘秦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一定不會這麼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韓、趙、魏三國結盟,就會成為秦國最大的敵人。它們三國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儘管之間有多次的背棄和相騙,但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團結一致的。現在要打敗齊國就會使趙國強盛起來,趙國強大顯然對秦國控制三晉不利。第二,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先打敗齊國,就會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後再各個擊破’。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的國家,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來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鈞強弩去衝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而其他的國家卻可以趁機發展起來,這樣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第三,秦國若出兵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是真心幫助;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會被秦國控制。齊國懼怕被伐,必定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一旦合縱再起,試問秦國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第四,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攻打齊國,如果三晉和楚國派兵佔據齊國的土地,再進行堅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第五,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為什麼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後好好治理。秦國佔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黨地區了。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盲目出兵比較起來,哪個更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於是穰侯不再進軍,領兵回國。

  :投靠強秦

  不久,秦昭王派遣謁者***奉君主的命令出使和傳令的官員***王稽出使齊國。范雎聞訊以後,心情只能用百感交集四個字來形容,認為自己的轉機到了。范雎委託鄭安平,喬裝打扮成兵卒,侍候王稽。有一次,王稽問鄭安平說:“你是魏國人,可否知道魏國有哪位賢者願意與我回秦國效力呢?”鄭安平趁機回答說:“在下有一位同鄉,名叫張祿,他一直想要求見您,與您談論天下的大事。但是,他有仇人,不敢在白天來見您。”於是,王稽就讓鄭安平在夜裡把張祿帶來。張祿見到了王稽,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張祿的話還沒有說完,王稽就已經知道他出眾的才能了,並且對他說:“請先生在某日某時在三亭的南邊等我,我一定會帶您到秦國去的。”

  :後悔莫及

  李斯被關押在監獄裡,受盡了趙高的嚴刑拷打。他仰天長嘆,自言自語道:“唉!可悲啊!無道的昏君,我怎麼能夠為這種人出謀劃策呢,這不是與虎謀皮嗎!從前,夏桀殺死了關龍逢,商紂殺死了比干,吳王夫差殺死了伍子胥。這三個臣子,難道不忠嗎?可是他們都不免一死。為忠心而送命,這可以說是侍奉錯了君主。如今,我的智慧不比這三人,而二世的昏庸又超過了那三個昏君。我因為盡忠而被殺死,真是活該了。二世啊,你現在治理天下的方法,簡直就是胡鬧,就像小孩過家家一樣。你殺害兄長而自立為皇帝,然後又殺害忠臣、尊崇下賤的宦官,大興土木,橫徵暴斂。我並不是沒有勸諫,只是你不肯聽從。古代的明君,凡事都有節制,損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就不做。而如今,你有諸多暴行,無盡無窮,天下人是不會服從你的。現在,造反的人已經佔據了半壁河山,可是你還是執迷不悟,繼續任用趙高。看來,我朝的命數就要盡了,先王啊,我有負您的囑託啊!”

  當時,二世命令趙高負責李斯案件的審理工作,為他定好罪名,名正言順地處理他。趙高責問李斯和他的兒子李由有關聯絡暴民謀反的情況,李斯大呼冤枉,結果趙高採用老辦法,將李斯的宗族、賓客全部逮捕審問,牽連援引。趙高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忍受不了痛苦,只好委屈地承認罪行。他之所以沒有選擇自盡,是因為他自負能言善辯,為國家立有大功,而確實沒有謀反的動機,因此,希望得到機會上書辯解,最終被赦免。於是,李斯在監獄中上書二世,他在書中歷數了自己對秦國做出的貢獻,希望通過這種曉之以禮、動之以情的辦法挽救自己和家人、朋友。但是,有一點是李斯所意料不到的,那就是,趙高在暗中操縱著一切,他一定會置自己於死地。果然,趙高命令監獄官把李斯的上書找個旮旯扔了,說道:“一個囚犯有什麼上書天子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