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處暑具有什麼樣的由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希望能夠給大家以啟發。

  處暑由來介紹

  公曆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24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申月是秋季的第一個月份,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養生食物

  一、秋梨

  被譽為“百果之宗”。用秋梨和一些中藥製成的秋梨膏具有潤肺清痰、降火除熱、鎮靜養神、降低血壓、消炎去痛的作用。

  推薦吃法:秋梨膏,梨香芬芳、甜潤可口、潤肺化痰。也可以把梨切成小塊和蜂蜜一起攪拌後食用。或是把秋梨洗淨後掏心加入冰糖蒸煮食用,甘甜可口。

  二、百合

  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經,為清補之品,有養陰潤肺、養心安神、解熱利尿、止咳平喘、理胃健脾的功效。

  推薦吃法:糯米100克、百合30克、甜杏仁20克,洗淨後同煮,即為糯米百合杏仁粥;或是用百合和青菜同炒,百合和青菜的清香能增進食慾。

  三、蓮子

  有補腎、健脾、養心、安神、抗衰老的作用。用蓮子配白茯苓、懷山藥、糯米、白砂糖等蒸煮成糕,每日服用,有益壽之效。

  推薦吃法:最簡單的是到點心鋪買些蓮子糕、蓮蓉夾心糕和鮮奶椰絲蓮子餅來吃,也可以用蓮子做餡蒸饅頭吃,或是和紅棗一起煮湯喝。

  四、銀耳

  可以潤肺止咳、生津養陰,還具有消除肌肉疲勞、健腦防衰的作用。

  推薦吃法:先將銀耳洗淨後放入砂鍋中熬至濃稠酥軟,再將西紅柿洗淨後去皮搗爛,放入銀耳羹中煮開,加入冰糖適量調味;也可以將銀耳和黑木耳一起洗淨後,蘸芥末醬油吃,味道很鮮美。

  五、蘋果

  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適合在貼秋膘的季節食用。

  推薦吃法:可以將蘋果切片後烤了吃,乾乾的蘋果片,吃起來別有風味;也可以將蘋果和山藥去皮後均勻地切成小塊,放入果汁機攪拌成汁,最後用蜂蜜調味。

  處暑習俗

  出遊迎秋

  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至今,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06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