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的典故

  典故詞語在構成成分、構成方式、意義結構、意義形成等許多方面與其他型別的詞語有所不同。小編這裡為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金匱之盟,俗作金櫃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在司馬光《涑水記聞》、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歷史故事來源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此即金匱之盟的來歷。《宋史》——《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直至今世,懷疑和相信兩派學人爭論不休,尚無定論。

  真實的“金匱之盟”出現在這一刻,除了諂媚外,更多的已具有了要挾的意味。試想,如果趙普孤注一擲獨自公開“三傳約”,那趙光義就會陷入完全被動的境地,無論如何都要把皇位傳給趙廷美。趙普當然不會做出這種兩敗俱傷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於他沒有這麼做的資本。所以,當趙光義開啟金匱後赫然發現對他極為不利的“三傳約”時,其驚駭是可以想象的。這時候,他甚至會感激趙普,因為趙普一直替他保守著這個驚天的祕密。所以,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皇帝的趙光義才會主動向這個宿敵丟擲橄欖枝,並且誠懇地道歉,隨後又將他擢升。

  “金匱之盟”並不是徹頭徹尾的謊言,而是經過改造的政治贗品。該盟約訂於建隆二年,原始內容是“三傳約”,目的是既保證國有長君,最後帝位又傳回趙匡胤一系。而太平興國六年公佈的“金匱之盟”,則經過了趙光義和趙普的篡改,最重大的改動就是把“三傳約”改成“獨傳約”,目的是既維護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潛在的皇位繼承人,保證趙光義帝位的一脈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