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毛遂自薦

  毛遂自薦這個典故我們早已不陌生。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秦國大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國雖然竭力抵抗,但因為在長平遭到慘敗後,力量不足。趙孝成王要平原君趙勝想辦法向楚國求救。平原君是趙國的相國,又是趙王的叔叔。他決心親自上楚國去跟楚王談判聯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他手下有三千個門客,可是真要找文武雙全的人才,卻並不容易。挑來挑去,只挑中十九個人,其餘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著急的時候,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了起來,自我推薦說:“我能不能來湊個數呢?”

  平原君有點驚異,說:“您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來有多少日子了?”

  那個門客說:“我叫毛遂,到這兒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搖搖頭,說:“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裡,它的尖兒很快就冒出來了。可是您來到這兒三年,我沒有聽說您有什麼才能啊。”

  毛遂說:“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這把錐子。要是您早點把它放在袋裡,它早就戳出來了,難道光露出個尖兒就算了嗎?”

  旁邊十九個門客認為毛遂在說大話,都帶著輕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賞識毛遂的膽量和口才,就決定讓毛遂湊上二十人的數,當天辭別趙王,上楚國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談判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臺階下等著。從早晨談起,一直談到中午,平原君為了說服楚王,把嘴脣皮都說幹了,可是楚王說什麼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臺階下的門客等得實在不耐煩,可是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想起毛遂在趙國說的一番豪言壯語,就悄悄地對他說:“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著寶劍,上了臺階,高聲嚷著說:“合縱不合縱,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了。怎麼從早晨說到現在,太陽都直了,還沒說停當呢?”

  楚王很不高興,問平原君:“這是什麼人?”

  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一聽是個門客,更加生氣,罵毛遂說:“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家大事,輪到你來多嘴?還不趕快下去!”

  毛遂按著寶劍跨前一步,說:“你用不到仗勢欺人。我主人在這裡,你破口罵人算什麼?”

  楚王看他身邊帶著劍,又聽他說話那股狠勁兒,有點害怕起來,就換了和氣的臉色對他說:“那您有什麼高見,請說吧。”

  毛遂說:“楚國有五千多裡土地,一百萬兵士,原來是個稱霸的大國。沒有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連打敗仗,甚至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 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秦國的白起,不過是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小子,帶了幾萬人,一戰就把楚國的國都——郢都奪了去,逼得大王只好遷都。這種恥辱,就連我們 趙國人也替你們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恥呢。老實說,今天我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主要是為了楚國,也不是單為我們趙國啊。”

  毛遂這一番話,真像一把錐子一樣,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臉紅了,接連說:“說的是,說的是。”

  毛遂緊緊釘了一句:“那麼合縱的事就定了嗎?”

  楚王說:“決定了。”

  毛遂回過頭,叫楚王的侍從馬上拿雞、狗、馬的血來。他捧著銅盤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說:“大王是合縱的縱約長,請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塗在嘴上,表示誠意,是古代訂立盟約的時候的一種儀式。歃音shà***。”

  楚王歃血後,平原君和毛遂也當場歃了血。楚、趙結盟以後,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奔赴趙國。

  毛遂基本簡介

  毛遂,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毛遂自薦”後的第二年,燕國派大將慄腹大舉進犯趙國時,平原君力薦毛遂統率大軍前往禦敵,結果昌都一戰,大敗,毛遂滿腔羞憤,拔劍自刎。

  外界評價

  有一首詩評道:櫓檣空大隨人轉,稱錘雖小壓千斤。利錐不與囊中處,文武紛紛十九人。

  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隻露鋒芒的問題了。從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便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曹植: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

  周曇《春秋戰國門-毛遂》:不識囊中脫穎錐,功成方信有英奇。平原門下三千客,得力何曾是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