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民間故事傳說

  布依族是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布依族“六月六”的傳說

  布依族自古以來多居位於江河、溪流沿岸的平壩上,以種植水稻為業,素有“布依水鄉”和“水稻民族”之稱,農業生產在布依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六月六”布依語谷稱“庚香陸”、“敬盤古”。相傳在遠古時代,布依族祖先“盤古”發明了水稻種植技術,但是,他清苦貧寒,孑然一身,後來認識了海龍王的女兒並結為夫妻,一年後生一個兒子,名字叫新橫,新橫長大後因冒犯了母親,使母親不愉快而返回龍宮。其父“盤古”續絃。一年後的六月初六“盤古”命終謝世,新橫繼承父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年年獲得豐收,儘管這樣,其後母仍然對他橫加虐待,新橫不服,便託夢給已故父親並告到天庭,要毀掉水稻,絕其工技,以斷後母生路。新橫的後母只好認錯,表示每年的六月初六率子孫殺雞、包粽粑、染五色糯米飯,敬祭盤古。得到新橫諒解,才使水稻種植技術延續至今。布依後人為紀念盤古之恩,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盤古謝世日,以各種形式祭奠盤古,天長日久,便形成了傳統民族節日。

  “六月六”又稱“敬秧苗”、“敬青苗”、“敬穀神”。相傳穀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變而來,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老人一代接著一代的死去,而布依族供奉祖先的杯盞是一成不變的,“千人共杯,萬人共盞”,老祖先在家神中一代一代被取代,已無享受供品地位,只好讓到田邊地角給子孫守護田業,成了莊稼的守護神、豐收神,即“穀神”。還有傳說殺雞祭田,用雞血淋紙馬插於稻田出入水處或田中央,意為雄雞吃盡蝗蟲,糧食豐收,馬馱不盡。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會,舉行對歌比賽,同時還舉行其他一些樣式的民俗活動,也是人們交朋結友,更是青年男女浪哨的好機會。貞豐縣於1978年在巖魚舉辦全縣性的布依族歌節之後,每年參加歌節的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辦越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貞豐“六月六”布依族歌節移至省級風景名勝區三岔河,活動內容也由單一的布依山歌、古歌比賽發展為布依歌舞、器樂演奏、少數民族服飾、布依婚俗、地方土特產品集中展示***展銷***等的民族節日,也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隆重節日。2003年以來,歌節改為布依族風情節,僅2007年“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舉行的招商引資簽字儀式上,共簽約專案29個,簽約資金達23億元。“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促進了地方三個文明的建設和經濟的繁榮,此風情節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月六吃粽子的傳說***布依族***

  貴州白水河上游有個富饒的壩子,名叫坡五擔,漢名扁擔山。這裡四面環山,只有幾個山口通到外面,道路險峻,易守難攻。居住在這塊肥沃土地上的,都是布依族人民。從前,勤勞勇敢的布依族人,不願受統治者殘酷剝削,就組織起來,抵抗官家的壓迫。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橫徵暴斂,逼得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坡五擔的布依族人為了生存,男人們就日夜輪流去山口守關把口,防備兵匪盜賊進山來騷擾搶掠。田地裡的莊稼活路,全靠婦女們做。

  六月裡,太陽象火一樣晒著大地,白水河谷變成了一個大蒸籠。田壩上,秧苗和雜草一起風長,大地都晒得裂了縫。

  妹竹天不亮就起來,連頭也來不及認真梳理,連飯也顧不上吃,就用花背扇把娃娃背起,挑了桶就出門了,一邊走,還一邊給孩子餵奶。

  這時,各寨的布依族婦女,也都先後扛鋤挑擔上山了。好長時間不下雨,地裡的包穀都乾巴了,雜草叢生。妹竹挑水潑地,到太陽正頂了,才想起丈夫阿戎在南山守山,還沒有吃飯,她要回家做飯給男人送去。

  妹竹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好媳婦。她從地裡回來,一邊走一邊想,阿戎這時一定餓壞了,假若昨天多送一點飯過去,現在就不用餓肚子了。可是,這麼熱的天,頭一天煮的吃不完,第二天就餿了,送多了放不長。

  一想到阿戎餓肚子,妹竹忘記了自己從早晨開始就滴水未沾。她一路走,一路摘了許多竹葉,回來以後切了一大塊臘肉拌在一大鍋糯米飯裡,還放了許多佐料。用竹葉包了三包,送到南山。她把竹葉包的熟糯米飯交給阿戎,說:“田裡的活很忙,阿戎你守山又離不開。這些竹葉糯米飯你留著,等到餓了好充飢。”

  阿戎把竹葉包收下,把妻子的熱心熱腸收下,餓了,他把竹葉糯米飯拿出來和大家分著吃。

  妹竹留下的竹葉包糯米飯很香,人人誇獎妹竹的方法好。於是,第二天六月六,守山的男人們都叫家裡人學著妹竹的樣子,用竹葉包了糯米飯到山上去吃。從此,不論兵荒馬亂的歲月,還是太平盛世,扁擔山的布依族人都去摘了竹葉或者高梁葉,包上糯米飯臘肉、酥麻等,煮熟了帶到山上去吃。

  :仙女山的傳說***布依族***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不知哪年哪月,作惡多端的孽龍掙脫陰曹地府的束縛,帶著龍子、龍孫竄到下五屯大壩肆無忌憚地荼毒生靈,踐踏莊稼。

  居住在這裡的布依族人民無不痛心疾首,但戰勝不了孽龍。孽龍大施淫威,要人們每年送一對童男童女給它。善良的人民驚呆了。龍公又將它龐大的身軀盤旋在落水洞口,嚴嚴實實地堵住了河水。頃刻之間,平川變成一片汪洋。人們在洪水中掙扎逃生,大部份葬身龍腹,一些倖存者逃在高山之巔,躲災避難……

  人們燒起了香蠟紙燭,不斷向蒼天祈禱。一時間,香菸繚繞,驚動了天上的織女。她決心下凡去拯救受難的人們。玉帝與她約法三章:“必須在雞叫三遍前回轉天庭,違令則永遠打入下界,變成石頭。”織女欣然受命,告別眾姐妹,領旨下凡。

  織女來到山頂,孽龍欺她是一位弱女,突然惡狠狠地從口中射出支支毒箭。織女手持金梭,從容還擊。人們見此情景,不約而同地在四周山上燃起堆堆篝火,敲鑼打鼓,為織女助威。孽龍被這突如其來的篝火和響聲震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織女乘機丟擲金梭,孽龍身上連中幾梭,負痛逃跑。織女迅速調集水族奮力欄截,孽龍轉身往落水洞方向逃跑,織女連發七十二金梭,打得孽龍遍體鱗傷。

  這時,雞叫了兩遍,護靈神催著織女迴轉天庭。織女決心斬草除根,為布依族人民剷除禍害,把天庭的戒令置之度外。眼看孽龍快要鑽進落水洞逃命去了,織女奮不顧身,輕舒玉臂,抓住龍尾一拖,將孽龍拋到山上,反手對準龍頭就是一金梭,孽龍被牢牢地釘死在於龍洞前。

  這時,雄雞高唱三遍,忽然聽到哐啷一聲,天門緊緊地關上了。由於誤了時辰,織女站著不能動彈了。但她雙目注視幹龍洞口,慢慢地變成了石人山。織女永遠留在了人間。

  這座獨峰兀立的仙女山***又名美人山、人頭山、錦瓶山***,座落下五屯大壩南端的園田內,形象逼真,活靈活現。頭、頸、腹、足,歷歷可辨。她昂首挺胸,婷婷玉立。她高挽雲鬢,金釵玉綴,突出的乳峰,寬寬的腰帶,柔漫飄逸的輕紗裙上,百花爭豔,彩蝶紛飛……每年陰曆的七月七日,都有成群結隊的喜鵲飛到這裡,為牛郎、織女搭起一年一度相聚鵲橋。夜深人靜的時候,“浪哨”***談戀愛***的布依青年男女還隱約能聽見牛郎、織女的喁喁私語哩。居住在這裡的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都不忘記織女的大恩大德。他們有口皆碑,世代頌揚。把織女調集水族攔截孽龍的地方取名魚隴***即今貴州興義市魚隴***;把孽龍連中七十二金梭留下的坑叫梭坑***即今雙生,周圍有七十二個坑,坑坑相連***;把織女將孽龍拉回大壩的地方命名為拉回***即今納灰***;把織女伏龍的山叫拋魔山,為織女修廟宇,塑金身,享受人間的香火***即今泡沫山***;把金梭釘死孽龍的地方叫金梭塘***即今綠蔭塘***;把織女用金梭在龍屍上劃的那條溝叫龍背溝***即今龍背溝***,人們從此安居樂業,把聚居村寨取名樂業***即今貴州興義市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