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民間傳說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民族情感,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著永恆的藝術魅力。關於一些古代民間傳說你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栓寶家住在距松林小鎮五里遠的趙家灣,小夥子長得挺周正,要不是家裡窮,早娶上媳婦了。

  這天,老孃讓他挖菜窖。栓寶在村前窪地裡,扔掉袖口漏出棉花的破襖,只穿一件打了補丁的白色對襟單褂子,掄開钁頭,狠勁地刨開了。

  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說,腳下的這片地曾是漢王劉邦第十三子的封地,保不齊啥時候得個古物發個財也說不定,栓寶邊掄钁頭邊想。剛想抽袋煙歇歇,鐺的一聲響,钁頭碰到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他蹲下來,用手小心地摳,一個公雞模樣的東西顯了出來。

  吃過晚飯,娘倆翻來覆去地在燈下老半天,看得眼眶子生疼也沒看出個道道。娘吩咐栓寶說,你抱到當鋪找人看看,能不能當幾個銅錢咱好過年。

  這天,栓寶早早吃了飯,來到鎮子上。年底了的緣故,原本冷清了的鎮子熱鬧起來。遠遠地,望見了昌盛當鋪的牌子和旗杆,旗子上面紅布飄帶圍著一個斗大的“當”字迎風招搖。栓寶平生第一次進當鋪,顯得有些拘謹。他在夥計的引導下,爬上門前的花崗石臺階,轉過門內的大屏風,在古色古香的木質櫃檯前,忐忑地打開了自己的破包袱。

  一位戴眼鏡的清瘦中年人接過這個還糊有黃泥巴的鏽公雞,左看,右瞧,還放在耳朵上聽。約摸過了半個時辰,清瘦的中年人才漫不經心地問,客官,當多少?

  栓寶心裡沒準備,略一琢磨,至少要他五百個銅錢,就伸出右手,五個指頭挲著,又用左手拳頭代替揮了兩下。中年男人看明白了,他這是要五百現大洋啊。就來到坐在後面的一個老者面前,比畫著。按照當鋪行規,每家當鋪裡都有站櫃和坐櫃的兩個人,站櫃談生意,坐櫃主要是為了在站櫃與當戶發生爭執時好打圓場。

  老者站了起來,給外面的夥計遞了一個眼色,領栓寶來到靠裡的一個雅間,夥計沏上熱茶,小心地退了出去。穿長袍馬褂的老者,慢條斯理地拱了拱手,說,請用茶。栓寶端茶杯,吸溜了一口,水太燙,嗆得他咳了起來。是出土的還是祖傳啊?老者問。其實,作為當鋪,也怕惹麻煩吃官司,出土嘛就是盜墓者所為,有一定的風險,當的價錢自然會低一些,但這樣的幾乎沒有人贖回,就成了死當,利錢當然厚實了。還是祖傳的保險,但也有贖回的。栓寶哪懂得這些,他想,挖白菜窖子挖的,自然是出土了,就答,出土。老者思忖了一下,伸出一個指頭,攥緊拳頭比畫了兩下。栓寶心裡氣啊,真黑,我想當五百錢,他才給一百。老者不等他點頭,就吩咐夥計包一百塊大洋,說,客官要是同意,就填當票吧。

  栓寶的眼睛直了,他做夢也想不到這破銅能值這麼多錢。他有些後悔,要是把這鏽啊泥巴啊都擦乾淨,還指不定能當多少錢呢!他手腳麻利地收起鏽公雞,三下兩下重用破包袱包好,說了句我明日再來,就揚長而去。

  老孃見栓寶回來,就問當了多少錢。栓寶拿出鏽公雞,邊清洗邊說,娘,咱要發財了,您就等著享福吧。栓寶連洗帶擦,吭吭嘰嘰費了大半天工夫,把泥啊鏽啊的清理乾淨,一隻昂首引頸,尾羽豐滿的銅雞就展現在眼前了。

  晚上,栓寶睡得很不踏實,他怕賊人偷了寶物去,就用衣服包了好幾層,塞到孃的箱子裡,又覺不妥,索性掖到被窩裡,兩手抱著睡。翻來覆去,直到天快亮時才打了個盹。

  當栓寶將用一塊掉了色的紅綢子布包著的銅公雞重新放到櫃檯上的時候,那位中年站櫃搖了搖頭,惋惜地說,好好一個寶物就這麼糟蹋了。

  栓寶抱著銅公雞無精打采地往家走。他心裡悔啊,悔得腸子都綠了。

  走過旺福家的包子鋪,一陣包子的香味勾得他嚥了好幾口唾沫。包子還沒熟,蒸籠裡冒出騰騰的熱氣,旺福正坐在門口逗他三歲半的小兒玩,看見栓寶,就高聲招呼過來吃包子。栓寶和旺福早就認識,說哪有錢吃包子,遂將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說起來。旺福打量著這隻漂亮的銅公雞,說,兄弟要是願意,我願出五十個銅錢買下給小兒當個玩物。栓寶此時也怨恨起手裡的公雞來,什麼東西,害我白白歡喜了一場,現在聽說還能換五十個銅錢,就點頭同意了,臨走,旺福還免費送了他十來個包子。

  一年後,在昌盛當鋪的斜對面,另一家氣派的福升當鋪開張了,掌櫃是開包子鋪的旺福。

  於是,小鎮上就有了許多傳言。有人說,那鏽銅雞本身就是寶物,每天晚上三更天,它會引頸高歌;也有人說,那鏽銅雞本來不值錢,關鍵是雞肚子裡有兩顆冬珠,價值萬金;還有人說,旺福將鏽公雞賣給了京城的一位達官貴人,得了不少的大洋,還跟人家拜了把兄弟呢。

  但畢竟是傳言,誰也無法證實。倒是栓寶他娘常說,外財不發命窮的人,俺栓寶沒那麼大的福分,要是把個寶物放在家裡,還指不定招來什麼禍呢。

  這話倒是真的。解放後,旺福成了鎮子上頭號的資本家,被批來鬥去,後來變得瘋瘋癲癲的,神經不正常了。

  滿臉皺紋的栓寶經常把小孫子放到腿彎上,講鏽銅雞的故事給他聽。

  篇二

  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在長安城外的一間破茅屋裡,住著一戶人家,男的叫王興,女的叫麗娘。小兩口男耕女織,日子雖然清苦,倒也自得其樂。到了第二年麗娘就生下一個兒子,小夫妻倆更加高興了。

  轉眼兒子快半歲了。一天,麗娘燒熟飯菜,正要抱上兒子去給地裡的丈夫送飯去,卻發現兒子面色蒼白,牙關緊閉。她嚇得急忙跑到地裡喊丈夫。王興回家一看,知道兒子病了,急得掉頭衝出家門去請醫生,不料剛出家門,就被一群斜刺裡衝來的騎兵撞倒,當即被活活踏成了肉泥。麗娘一見這飛來橫禍,眼前一黑,抱著生病的兒子就暈了過去。

  麗娘安葬了丈夫,求神拜佛為兒子治好了病,為了保住王家這一點兒血脈,她起早貪黑,含辛茹苦一心撲在撫育幼子身上。兒子在母親的操勞下漸漸長大了,兒子到二十歲時,麗娘又給他娶了媳婦。

  看著兒子成了家,麗娘好不喜歡,心想自己辛辛苦苦,不就是為了兒子嗎?現在兒子大了,就這樣和兒子生活一輩子吧。

  時光匆匆……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一天,兒子突然對母親說:“娘,從出生到我成家,你養了我二十年,現在我也養了你二十年,我們兩不相欠,就算扯平了,你走吧。”兒子說到做到,馬上把娘趕出了家門。

  麗娘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辛苦一輩子,指望養兒防老,沒想到兒子竟把自己一腳踢出家門。如今自己年紀大了,做不動了,這可怎麼辦啊!她拿起衣物,步履蹣跚地走到一棵大樹下,不禁號啕大哭起來,越哭越傷心,想想與其到處乞討活受罪,不如干脆一死了之。這麼一想,便解了腰帶,掛到大樹杈上。

  麗娘正要上吊,遠遠奔來一位書生喊道:“老媽媽,請慢!”書生來到麗娘面前,問:“老媽媽,你這般年紀,為何還想不開呢?”麗娘見問,便將自己的苦處一股腦兒向書生訴說了一遍。書生聽完怒道:“豈有此理,這等逆子。真是天理不容!走。我幫你告狀去!”

  書生替麗娘寫了狀子告到了縣衙。縣官一聽,勃然大怒,天下竟有這等不孝之子,這還了得,當即下令,傳來了麗孃的兒子。

  縣官升堂問道:“你母可是養了你二十年?”麗孃的兒子說:“正是。”“你不念養育之恩,而今把你娘趕出家門,卻是為何?”“大人,小人母親養我二十年,我也養了她二十年。我們已兩相抵消,誰也不欠誰的了,她當然不能再住在我家。”

  縣官見麗孃兒子說得振振有詞,冷冷一笑,又問麗娘:“你生下他時,他有多重?”麗娘說:“有四斤二兩,是鄰居李家媳婦替我接生時稱的。”縣官立即派人火速傳來接生婆李老太太,問:“你替麗娘接生之時,可曾稱得重量?”老太太如實答道:“是四斤二兩。”

  縣官一拍驚堂木,對麗孃兒子喝道:“大膽逆子,你母生下你時是四斤二兩,現在證人在此,可見是實。你還清了你母養你的時間賬,卻還欠你母親四斤二兩肉!怎麼說兩相抵消?來人。在他身上割下四斤二兩肉來,還與其母,使他們兩不相欠!”

  麗孃兒子一聽,嚇得雙膝一軟,一下跪在公堂前,把頭磕得如雞啄米一般,連聲說:“大人饒命,大人饒命。我情願服侍我娘終身!”又爬到麗娘腳下,把頭磕得直冒血,“母親大人饒命,孩兒願服侍您老終身!”縣官喝道:“不孝之徒,好生服侍你娘,如有半點兒差錯,定叫你還肉與你母,使你們兩不相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