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有哪些?分享一些現代身殘志堅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最美人物”潘小蘭:身殘志堅 笑對人生

  8歲的她用乞討換來母親的手術費

  35年前,潘小蘭呱呱墜地,她的降臨,卻沒讓這個家庭充滿喜悅。因為一出生,她的整個右臂就異常粗大,且五個手指不同程度地粘連著,“肢體殘疾”成為一個標籤,伴隨著潘小蘭的一生。

  潘小蘭的父母都靠務農為生,家裡還有一個正在讀書的姐姐,儘管經濟拮据,父母對潘小蘭的愛卻沒有減少一分。為了看病,父母帶她跑過很多地方,醫生都勸他們等一等,等潘小蘭長大點,手臂的情況穩定後再做手術,父母這才打消了看病的念頭。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潘小蘭漸漸長大,也慢慢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但因為有家人的溫暖照顧,她從未感到自卑,就算有人問起,她也會大方地伸出右手,笑著回答:“我的右手肯定有我的用處。”

  其實生活中,潘小蘭並沒有覺得右手殘疾給自己造成什麼不便。“外婆從小就告訴我,右手不能用,還有左手,再不行,兩隻手夾著還能配合。”在外婆的鼓勵下,潘小蘭不僅能洗衣、做飯、寫字,甚至連難度頗高的針線活都不在話下。

  8歲時,潘小蘭和其他孩子一樣步入學堂,可才讀了一個學期,厄運再次降臨這個家庭——母親的骨質增生已嚴重到無法行走,不得不做手術。而在此前,為母親看病、求診,家裡已欠下親戚朋友18000多元。

  面對鉅額手術費,一家人愁眉不展,姐姐主動提出來輟學外出打工,不忍姐姐放棄學業的潘小蘭站了出來:“爸爸媽媽,我不讀書了,我可以去吃‘百家飯’,幫媽媽掙錢。”潘小蘭口中的“百家飯”,指的正是乞討。小小年紀的她,沒有文化,沒有力氣,乞討是她唯一能想到的掙錢方法。聽她這樣說,母親難過得哭了,潘小蘭卻安慰她:“媽媽,沒關係,我不覺得丟人。”

  於是,那三年,市區的人民廣場,成為潘小蘭常去的地方。“那時,父親每天會揹著母親,帶著我一起去人民廣場乞討,母親睡在廣場的椅子上,我和父親坐在一旁,地上放著老師寫的一塊紅布,上面寫著求助的內容。”回憶往昔,潘小蘭依舊記憶深刻,“特別感謝那些好心人,看到我小小年紀身患殘疾,母親又生了重病,願意慷慨解囊幫助我們。”

  潘小蘭說,那也是第一次,她覺得自己殘疾的右手生對了,“它就是我們一家的救命稻草。沒有它,母親的手術費,可能就沒辦法湊齊了。”

  【關鍵詞】

  付出

  是這個貧困家庭裡最大的精神財富

  11歲時,潘小蘭才回到學校繼續念二年級。彼時,靠著乞討,母親已做完手術在家休養,卸下重擔的父親也繼續回到田間勞作。

  重返學校的潘小蘭,終於能像普通孩子一樣生活,這讓她倍感珍惜。在學校,老師和同學都對她的懂事、樂觀十分欽佩,紛紛用愛溫暖著這個不幸的小女孩。

  初中畢業後,潘小蘭再次迎來命運的轉折。這一次,是姐姐為了她,攢夠了矯正右手畸形的手術費。“姐姐從小就很疼我,為了這個家,讀書很好的她考上湯溪中學沒去念,去了學費全免的雅畈中學。中學畢業後,她就出來打工掙錢。”提起姐姐,堅強的潘小蘭也忍不住抹起了眼淚,“當時知道這個訊息後,我的內心既喜又悲,喜的是自己終於有機會擺脫右手的不便,悲的是我不敢想象,在那個收入不高的年代,姐姐要如何節約,才能在兩三年的時間攢下三萬多元。”

  她心疼姐姐的付出,姐姐卻更心疼她殘缺的右手。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潘小蘭的右手也一同長大,甚至比大腿還粗。從小到大,潘小蘭都無法買到合身的衣服,她每一件衣服的袖子,都是母親重新拆掉補上去的,不然根本穿不進去。

  除了穿衣不便,由於右手臂太過沉重,她的兩肩也高低不平。這導致她做完手術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適應,“總感覺右邊輕飄飄的,身體老是習慣性的往左邊倒。”潘小蘭說,那次手術,醫生一共割掉了她右臂上16斤的多餘組織,還有三根粘連在一塊的手指。做完手術後,她最開心的事,是自己終於可以穿上任何一件衣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樣美美的。

  術後恢復一年,潘小蘭原本打算出去打工,減輕家裡的負擔。但姐姐希望她繼續學業,多掌握知識。於是,潘小蘭上了職高,讀了財會專業,並自學了電腦和函授。

  可惜畢業出來找工作時,她依舊不可避免地處處碰壁。“很多用人單位看到我的情況,都讓我回去等通知,這一等常常就沒了訊息。”之後,在區殘聯勞動就業處的幫助下,潘小蘭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後來又跳槽過幾次。

  29歲後,由於家中父母身體不好,姐姐又在外工作,潘小蘭毅然辭職回到農村,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那幾年,她常常帶著父母在醫院和家裡之間來回奔波,偶爾閒下來也不休息,而是趕緊回市區打散工補貼家用。

  提起這個女兒,潘小蘭的父母除了愧疚,還有道不盡的感動,在他們看來,女兒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但在潘小蘭看來,自己做的只是作為女兒,應該盡的義務和孝道而已。

  【關鍵詞】

  自強

  她用勤勞的雙手贏得幸福生活

  幾年前,潘小蘭的母親去世,父親又做了心臟換瓣手術,身邊更離不了人。於是,潘小蘭決定回到農村發展。當時,區殘聯經常在全區開展種養殖業培訓,通過技術下鄉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掌握了技術的潘小蘭躍躍欲試,村幹部見狀,也積極幫助她承包了村裡的魚塘。勤勞的潘小蘭還在自家的地裡種上了苗木,又買來蛋鴨和雞幹起了養殖業。

  養雞養鴨的日子算不上輕鬆。每天凌晨三四點鐘,潘小蘭就要起床摸黑趕去鴨棚撿蛋,撿完蛋已經早上五六點鐘,她回家燒早飯,侍奉父親吃下後,又得回鴨棚放水,把鴨子趕出去活動,給它們投食飼料。下午,潘小蘭要在鴨棚裡打掃、撒撒稻草,再把鴨子趕回來,四五點鐘又回家做晚飯……一天忙碌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但潘小蘭樂在其中,不怕苦也不怕累。

  潘小蘭的丈夫原先在表哥的店裡打工,心疼妻子創業艱辛,去年,丈夫回來幫著潘小蘭一起經營養殖場。提起丈夫,潘小蘭羞澀地笑了,“我們是在他表哥的店裡認識的,那時我在店裡負責記賬,他在店裡上班。”看到身殘志堅,卻樂觀開朗、積極面對生活的潘小蘭,這個男人一下子被潘小蘭吸引住了,後來兩個人交往,並於四年前結了婚。

  對於這段來之不易的婚姻,潘小蘭分外珍惜。提起丈夫的好,她更是如數家珍,“不管做什麼事,他都無條件支援我、幫助我。”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家裡的魚塘、苗木和雞鴨收成都不錯。因為她賣的東西品質佳,還成了村裡的暢銷貨,經常被客戶訂購,供不應求。夫妻倆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去年,畜牧業環境整治工作在全區如火如荼地開展,潘小蘭不顧個人得失,自覺擔當社會責任,主動賣掉自己飼養的三千多羽蛋鴨和一千多羽雞,配合長山鄉政府成為全鄉第一個簽約、第一個拆除的養殖戶。她說,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是社會的關愛讓她邁過了生活的一個個坎兒,是政府的培養讓她用自己的“雙手”致富過上了好日子。如今,雖然不能再養雞鴨了,但這些都是為了日後更美的環境,更好的生活,她一定無條件支援。

  鴨棚拆除後,長山鄉政府黨委積極幫助潘小蘭諮詢養蜂的相關技術和優惠政策,鄉殘聯理事長俞建其也特意聯絡過潘小蘭,向她推薦中草藥種植,希望可以幫助她二次創業。不過潘小蘭海還在考慮中,“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再找其他的活幹,總之不能閒著。”對於未來,潘小蘭依舊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劉家茂:身殘志堅勤創業

  在彌渡縣德苴鄉青豐村委會青豐大村,有這樣一個人,他雖然身有殘疾,卻對生活充滿信心,靠著勤勞的雙手,有了自己的一番小事業,他就是劉家茂。

  順著村民的指引,記者在青豐村委會小二街集市街角的一家超市裡見到了劉家茂。只見他身體微胖、坐在輪椅上忙前忙後地招呼著購物的客人,黝黑的臉上掛著憨厚的笑容。

  肯吃苦 起早貪黑14年

  今年40歲的劉家茂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痺,無法行走。18歲那年,為了減輕父母壓力,他讀完初中後,就坐著彌渡縣殘聯捐贈的輪椅,在小二街集市上賣冰棒。一天能收入兩三塊錢,雖然不多,但劉家茂仍感到很高興:“終於能養活自己”。

  冬天,冰棒賣不出去,沒有收入的劉家茂再次陷入苦惱中。他開始擺地攤,賣小玩意,一干就是14年。在這14裡,劉家茂每天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攢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萬元錢。

  愛拼搏 開超市發家致富

  有了一定的積蓄和市場經驗,2008年,劉家茂萌發了開一家超市的想法。說幹就幹,在家人的支援下,劉家茂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錢,在家附近租了三間小平房,定製了貨架和櫃檯,開起了超市。

  因為講誠信,堅持質量至上、薄利多銷的原則,鄉親們都喜歡到劉家茂的超市購物,就連毗鄰的祥雲縣群眾來趕小二街時,也要到他的超市看一看。這樣一來,劉家茂的超市生意越做越紅火,街天的營業額高達3000多元。

  會感恩 致富不忘鄉親們

  “有信念的人不會輕易服輸,不服輸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憑著這樣的信念和堅持,劉家茂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殘疾人就業不容易,像我這樣的重度殘疾人就業更加困難,但只要有不服輸的信念,總會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美好的生活等待著我們。”劉家茂說。

  如今,生活漸漸富裕起來的劉家茂,從未忘記父老鄉親。每年春節,他都請來花燈隊,在村裡熱鬧幾天,來表達對鄉親們的感激之情。“這既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他“身殘志堅有信念、致富不忘鄉親們、人生活得很精彩”。

  :身殘志堅!無臂少年為考研放棄遊戲 曾因雙腳打LOL成名

  還記得那個用雙腳打LOL的彭超麼,作為身殘志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學習拔尖,而且LOL打得也很6,讓許多正常玩家汗顏。當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為四川大學法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無臂少年彭超現在打算為考研放棄遊戲。

  聽說外婆和母親身體不好,10月3日,彭超趕回了攀枝花市米易縣的家,剩下的3天假期,他要陪伴在家人身邊。

  6歲時,彭超因觸電事故失去了雙臂,通過艱苦訓練,他學會了用雙腳代替雙手。2015年,他以603分的高考成績被四川大學錄取。華西都市報連續兩年報道彭超的故事,他成為了全國知名的勵志人物。在今年2月央視《中國詩詞大會》首期節目中,彭超又憑藉深厚的古詩文功底,擊敗其他挑戰者,獲得全國觀眾點贊。

  如今,彭超已是四川大學法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彭超說,一年的大學生活,他“更加獨立、更有思想。”現在,他正在為了實現考研的目標努力。

  牽掛家人 連夜趕回家中

  起初,彭超並未打算在國慶節回家,他計劃就呆在學校裡看看書。不過,聽說母親這段時間身體不好,瘦了10斤,外婆身體狀況也差,他趕忙買票準備回家。但前兩天的票都賣光了,好不容易才買到一張10月2日晚上的火車票。

  10月3日早上,彭超回到家中,放下揹包第一件事,就是纏著母親文天會問長問短。文天會告訴兒子,自己身體沒有大礙,倒是外婆的身體不是很好。於是,彭超和父母商定,下午就去看望外婆和外公。

  “整個暑假我都在忙著做三下鄉的活動。”彭超有些自責地說,8至9月,他和同學在米易縣新山村做社會實踐活動,到開學前,都沒能好好陪伴最疼他的外婆。到10月6日回校還有3天時間,這3天,他要一直陪在外婆身邊。

  大學一年 學會獨立生活

  去年9月12日,彭超正式成為了四川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在彭超的父親彭昌富看來,大學這一年,兒子進步很大,基本能夠脫離別人的幫助,獨立生活了。

  在四川大學的幫助下,彭昌富在學校找到了一份工作,可以方便就近照顧彭超。第一學期,彭昌富還經常去宿舍幫彭超洗澡、洗衣服。但現在,這些事情,兒子能自己搞定了,不再需要他人幫忙。就連乘地鐵,彭超也不需要別人幫忙買票了。彭超伸出腳比劃說,他現在可以用腳,從包裡掏錢購買地鐵票,再用腳持票進出站臺。

  對於兒子的進步,彭昌富很高興。他說,他和妻子最擔心的就是今後兒子獨立生活的問題,現在看來,這一點已經無需擔憂。

  計劃考研 很少再玩遊戲

  “目前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彭超主動和記者談起了這一年的大學生活,明顯感覺到,他比去年更加開朗和健談。

  “成績在班上排在中等吧。”彭超坦言,他是理科生,在法學專業上,思維比起文科生來,還是要差一些,“上課認真聽老師講,下來再複習,自己拓展,查閱一些相關書籍,不能掉隊。”

  用腳寫字慢,仍然是彭超面臨的最大難題。不過,考試時,老師會主動告訴彭超,如果到考試結束還沒有答完題,可以為他延長時間。

  “學校和老師對我非常照顧,但我不能老是享受特殊待遇啊。”彭超說,每次考試,他都儘可能快速地答完題。兩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只有英語、近代史綱要和中國法制史三個科目,因需要書寫的內容太多,才請老師延長了考試時間。

  彭超總結,大學這一年,他“更加獨立、更有思想。”獨立,是學會了獨立生活,而思想則是對於未來,有了更堅定的計劃。

  “沒有手,將來就業咋辦?”這個問題,彭超一直有些擔憂。為此,他給自己定的規劃目標是考研,“將來做律師也好,做其他法律工作者也可以。”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這一年,彭超連他最愛、也是最拿手的遊戲“英雄聯盟”,也很少玩了。此前,彭超用雙腳玩遊戲,熟練操作鍵盤和滑鼠,能輕鬆“虐”同學,被稱為“高手”。

  “‘遊戲高手’已經成為傳說。”彭超笑著說,課餘時間他基本都泡在圖書館,或者參加其他實踐活動,“不能碌碌無為荒廢了學業,既然心中有了夢想,那就一定要努力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