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間傳說故事

  在壯族文化中,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非常豐富,它如一幅斑斕的畫卷,形象地真實地展示了壯族社會的歷史發展。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壯族拋繡球傳說

  關於繡球,在壯鄉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縣舊州古鎮下的一個小村莊裡,居住著一戶貧窮人家。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麗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愛上了誠實、勤勞、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有錢有勢的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堅決不從。

  當惡少得知阿秀深深地愛上鄰村的阿弟時,為了讓阿秀死心,惡少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賄賂官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阿弟關進地牢,並判了死刑,等待秋後問斬。阿秀聽到這個訊息後,似晴天霹靂,整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在阿秀哭瞎了雙眼以後,阿秀開始為秋後就要被問斬的阿弟一針一線地縫製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被血浸染以後,繡球上的花更豔了,葉更綠了,鳥更鮮活了。經過九九八十一天,載滿阿秀對阿弟深深的愛戀,浸透了阿秀鮮血的繡球做好了。

  在阿秀變賣了自己的首飾,買通了獄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陰暗潮溼的地牢裡摸到日思夜想、卻已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阿弟時,阿秀絕望了,摸索著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飄然落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

  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繡球就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壯鄉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後來也就有了拋繡球、獅子滾繡球等民間活動。

  現在,拋繡球仍然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專案。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繡花布囊,即繡球。人們在茶餘飯後常互相拋接以娛樂,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

  現在已經演變成為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宋朱輔《溪巒叢笑》載:“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

  :敢壯山與五指山的傳說

  相傳佈洛陀與米洛甲是天帝派到凡間造人造物,創造凡人世界的始祖。位於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那貫屯的敢壯山,也是他創造的。這裡曾經是他棲身生息,繁衍子孫後代的聖地。下面的故事,便是關於布洛陀與敢壯山的傳說。

  布洛陀與米洛甲受天帝的派遣,於二月初一啟程。那天,布洛陀挑著一對大蘿筐,蘿筐的一頭裝著五個孩子,另一頭裝著被褥和衣物;米洛甲肩扛一把鋤頭,手拿一把開山鐮,乘著天帝宮殿前摘下的兩片樹葉,緩緩地飄流而下。……一天,二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米洛甲飄到了田陽上空。這時烏雲突變,大地上從沒有過的電閃雷鳴伴隨著大風大雨,震耳欲聾地炸響在大地上空。雷劈聲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擔斷了。霎時,兩隻籮筐飛奔著向大地墜落。布洛陀和米洛甲一見慌了神,他們立即甩掉手中的斷扁擔、鋤頭和鐮刀,沒命地撲向孩子。但是遲了。僅僅一眨眼的功夫,兩隻籮筐便分別落在東西相距十里的那貫和三今兩地。裝被褥的籮筐掉在東面的那貫,被褥落地的地方,突然間聳起了一堆土,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壯家第一山“敢壯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縫隙,後來成了山上的巖洞。

  布洛陀夫婦落在“敢壯山”上,雙雙搜尋了半天也不見了孩子的蹤影,他倆立即奔向敢壯山頂,站在西頭的最高處遙望四周,仍然不見那隻墜落的籮筐和五個孩子。於是又搬來石塊壘成一個臺子,這座臺子後人叫“望子臺”。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臺往南一看,只見鋤頭鐮刀墜落的地方挖開了一道彎彎的大縫溝,天上的雨水落下後都匯流進地溝裡,形成了右江河。布洛陀和米洛甲無心留覽河山,抬眼又朝西頭望去。只見十里開外的平川上,有五個孩子在蠕動著。米洛甲一見激動地喊了一聲“孩子”。喊聲剛落五個孩子立即一動不動地坐在地上,一袋煙的功夫便變成了五座小山,人們叫做“五子山”。因為“子”和“指”諧音,後人都叫“五指山”。

  突然間,活生生的五個兒子變成了五座山,再也聽不見父母的呼喚,布洛陀夫婦失聲地哭喊著,雙手瘋了似的刨起腳下的土塊,“嘩啦、嘩啦”地往敢壯山四周拋去。該知這些土塊所到之處,很快又成長了一座連著一座的山峰,與五子山連在一起,環繞在敢壯山的周圍。 從此,壯鄉的大地上便有了“敢壯山”為主山的敢壯山山脈。

  :壯族布洛陀取火傳說

  相傳遠古時期,由於沒有火,人們獵取得來的動物都像烏鴉一樣吃生肉,像水獺一樣吃生魚。每到寒冬臘月,人們穿著蓑衣或樹葉草皮瑟瑟發抖,許多人都被凍死在荒郊野外,慘不忍睹。突然有一天,烏雲密佈,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地動山搖。在離敢壯山不遠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樹在震耳欲聾的雷聲中被閃電攔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過後,轟然倒下的大樹頓時燃起沖天大火。傳說這是玉帝灶皇爺派雷公把煙火送到人間來了。可是,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火是怎麼回事,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嚇得魂飛膽破,都像避邪一樣慌不擇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來,對大火避而遠之,甚至連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個人鎮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燒著的大樹走去,仔細地觀看著這種奇怪的東西,這人就是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剝剝地燃燒著,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邊,他覺得這種奇怪的東西比太陽還熱,布洛陀靈機一動,人如果有了這東西,冬天來臨就再不怕冷了,人們就再也不會被凍死。

  於是,他就折根樹枝把火種夾著取回洞中,把一堆乾柴收攏成堆點著,然後漫不經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覺得很暖和,人們紛紛效仿著布洛陀圍在火旁烤火,漸漸地就不怕火了。訊息很快就傳開了。後來,方圓百里的壯族子孫們都聚集到敢壯山上,向布洛陀求賜火種,燒起火堆。自從有了火,人們在冬天時都圍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們又試著把上山打來的野獸、挖來的山薯、採摘來的野果和在河裡捕撈到的魚蝦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著吃,雖然當時還沒有油鹽醬料等,沒想到這樣烤著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

  於是,他們從此就改變了吃生肉的習性。由於人們白天打獵,晚上燒著火堆邊烤邊吃,吃飽後也就圍在火堆旁睡覺,那些虎豹之類凶猛的野獸見火就怕,不敢再來襲擊,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火對於他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甚至開始覺得人類離不開火了。

  有天夜裡,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滅了,一夜醒來他們就沒有了火,人們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們在不安中度過沒有火的一段時間之後再也坐不住了。人們都冒雨下山到處去尋火。他們尋遍了敢壯山周圍所有群居的巖洞,所到之處都尋不到一點星火。

  這時有人想到了會造天造地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並把尋火的事告訴這位壯民族的天神。布洛陀決定親自出門尋火,他腰掛大板神斧,站如鬆,行如風,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嶺和洞穴,走過九十九道河灣尋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後,還是失望而歸。

  在返回敢壯山的途中,布洛陀來到一樹大樹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樹賜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樹劈出火來,我布洛陀難道就不能?況且我手中還有神斧呢!這樣想著,他便擇一棵乾裂的老樹,運足氣力,舉起神斧,用力在兩個人都合不攏的樹盤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許多像螢火蟲一樣的火星不斷閃現。布洛陀又砍一斧,這回冒出來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麼大,並且上下舞動,四處亂竄。布洛陀立刻刮來乾草和樹葉擾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裡添上大把大把的乾草和枯柴,火堆越燒越旺,越燒越大,很快就引來四面八方尋找火種的人們。從此,人們又重擁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訓,這回人們再也不敢胡亂在野外燒火了,他們把火種拿到巖洞中養起來,從此不論風雨多大,火種仍然不熄。直到後來發展到用木頭搭架建房揉泥蓋瓦,人們又把火拿到屋子裡去燒水做飯和取暖。

  從此,火是能夠儲存沿續下來了,但也出現不少的問題。因為人們沒有把火管好,讓飛進屋裡的蝴蝶和飛蛾拿翅膀作扇子亂扇火,連雞、鴨、鵝也紛紛效仿,使得火星四處飛散, 那些成群結隊的螢火蟲也拿火到處遊玩。有的還讓小孩拿火到屋簷下燒著玩,結果一失火,整個村村寨寨都燒個精光,甚至還燒死一些來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們沒有想到火竟會給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災難。那些倖存者只好前去請教布洛陀怎樣才能安全用火。

  布洛陀二話不說,便叫人砍來木頭,在屋子中間架著一個四四方方的灶堂,裡面鋪上泥沙,規定各家各戶的火一定要在火灶裡燒,不許隨便玩火,這樣一來,失火的事便漸漸減少了。原先那些淘氣十足的螢火蟲也被趕到野外,逃走時還在屁股上偷偷地沾點火,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在夏夜還能看到螢火蟲屁股上的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