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歷史劇三個女人

  在郭沫若的作品裡,有3個著名的女人。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郭沫若歷史劇“三個***叛逆的***女人”是指:

  卓文君、王昭君、聶瑩

  

  在二十年代中期,郭就寫了《三個叛逆的女性》,已經寫了《卓文君》和《王昭君》,郭一直想寫《蔡文姬》,由於陰差陽錯沒有寫出來,就寫了一部《聶瑩》。也就是說,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一九二三年,郭沫若曾計劃寫蔡文姬,未果。三十六年後的一九五九年二月九日,郭沫若在廣州僅用了一週時間便完成了五幕歷史劇《蔡文姬》。四月八日至二十日,《羊城晚報》予以連載。這事立即在文化界、學術界蕩起陣陣漣漪。許多人不解其中之意:為什麼36年後郭沫若還要寫《蔡文姬》? 三十多年前是什麼緣故促使郭沫若要寫《蔡文姬》呢?郭沫若對此有過明確的表述。那時的郭沫若是憤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流對蔡文姬的人品的誹謗攻擊***朱熹稱蔡文姬“失身陷胡而不能死節”***,而且,自朱熹後的七百多年來,這種誹謗攻擊不絕如縷。因此,郭沫若覺得有必要站出來“替蔡文姬辯護”。於是他根據《胡笳十八拍》,認定蔡文姬同胡人結合“是沒有愛情”的。正是從這點出發,試圖通過文姬歸漢的故事,塑造出一個符合歷史真實,即符合《胡笳十八拍》所揭示的歷史真實的蔡文姬。她不應是一個哀怨的人物,而“完全是一個古代的‘諾拉’,一個易卜生筆下的娜拉式的人物。顯然,原來作家是把對愛情自由的追求,作為全劇的主旨的,這同《王昭君》、《卓文君》中反封建的個性解放思想是一致的。 那麼,三十多年後,郭沫若要寫《蔡文姬》的想法,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那還得從五九年初說起。有次,當郭沫若徜徉在南國明媚的早春陽光之下,徘徊在廣州花市那“金桔滿街春滿市,牡丹含豔桂含香”的氣象之中,開啟了具體構思劇本的思緒,他意識到:自已雖然在了卻多年來的一樁心願,塑造一個縈繞心頭三十多年的形象,但這三十多年來滄海人生的變化,與對人生的觀察和體味,卻是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的。質言之,此刻作家腦海裡這個劇本,必須直面眼前的社會現實,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這是歷史劇創作的一個主要動機。因而,郭沫若清楚地意識到:1959年的蔡文姬決不能再以三十多年前的“三不從”***“在家不必從父,出嫁不必從夫,夫死不必從子”***叛逆女性的面目出現於世了。 郭沫若很明白,《後漢書.董祀妻傳》等典籍記載得十分清楚:蔡文姬是曹操以金壁從匈奴贖還的,並且以後還將蔡文姬派以了重用:默寫乃父蔡邕所收資料四百餘篇,為以後文化事業的繁榮作出了貢獻。於是,一個歌頌曹操的文治武功、歌頌曹操的重視人才、重視文化建設的時代的主題便在郭沫若心中明朗起來。因而,在新史劇《蔡文姬》裡,郭沫若是把文姬當作被曹操拯救了的“一個典型”來塑造的,力圖通過文姬歸漢的故事來表現曹操的業績,表現曹操的時代,表現曹操時代的廣大知識分子的心路里程。所以,三十多年前反封建的個性解放的創作思想改變了,沒有“愛情的結合”的因素全然不見了。 在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逃難中的蔡文姬正處於走投無路之際,為南匈奴左賢王搭救,終於結為夫妻。文姬深得左賢王恩愛,生下一男一女,建立了美滿家庭。時隔十二年,漢匈和好,曹操正在廣羅人才,力修文治。他看中了蔡文姬的文才,要她回來參與《續漢書》的撰述,派人以重金贖回。如此,文姬歸漢的理由便是充分和高尚的了。同時,通過史劇劇情的具體展現,也表現了在中國歷史上類似蔡文姬一類的別子離夫***婦***的愛國知識分子“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崇高的思想境界。劇作家郭沫若就有如同蔡文姬一樣的生活經歷和磨難,只是所處時代不同罷了。難怪他這樣說過:“蔡文姬就是我!是照著我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