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中級職稱論文發表

  教師一詞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教師與愉快教學

  摘 要: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愉快與否,和教師有直接的關係。教師要從教學語言和非語言、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全方位進行改革,才能達到愉快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教師 語言 非語言 教學方式 教學態度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出了不斷更新的要求,也對教師的各方面素質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回想起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教訓。而這些失敗與當時課堂氣氛過於緊張或者過於隨便、處理過程不夠自然,方法上沒有體現學生為主體等有很大關係。可以說,要想課堂教學中的形式、內容都保持“自然、和諧”狀況,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是其中的關鍵。教師的儀表與教態、教師的教學語言和非語言以及不斷更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是否得當,是構成課堂愉快教學的主要因素,下面就這個方面談談營造愉快教學的方法。

  一、教師的教學語言和非語言

  ***一***教師的語言

  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離不開語言。有人說:“教師應該是語言大師。”這話並不過分。因為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體現著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為使課堂氣氛自然優雅,和諧協調,根據教學學科的特點,教師應從如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師的語言要清晰,簡煉。說話清晰是教師語言的起碼要求。教師講課時,要準確無誤地遣詞選句,邏輯嚴密地講清楚要傳授的知識、要表達的情感,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毫不含糊,使學生對教師講的意思心領神會。

  語言簡煉,就是指教學語言的“少而精”。教師在課堂上要控制講話量。一堂課中,教師應該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言簡意賅,有的放矢地講解。這樣才能騰出一半以上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發言,讓學生成為真正課堂的主體。也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部分作業,以減輕課外負擔。

  第二,教師的語言要生動、有趣味。教師的教育物件都是些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從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出發,不但要善於說理,而且要富於表情,要以語言的趣味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既動聽,又有親和力,才能吸引學生。當然,要反對無原則地逗人樂,把課堂變成“鬧劇場”。

  最後,教師的語言要有輕重緩急的節奏感。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聽”必須和諧、“合拍”,才能形成教學語言的最佳節奏,才能產生聽課的最佳思維狀態。教學語速過快,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趟,沒有琢磨消化的時間,就會感覺聽課吃力,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教學語速太慢,學生的思維活動不容易展開,容易分散精力。講課聲音太高,會使學生很快由“興奮”狀態轉入“抑制”狀態,影響注意力的保持,教師也會很快變得聲嘶力竭。講課聲音太低,有氣無力,聲淡音微,使學生聽起來十分吃力,容易疲勞。在講重點難點處應語速放慢,語音提高,增

  加停頓,以使學生再次“興奮”。

  ***二***教師的非語言

  要達到“此地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教師的非語言也很重要。

  第一,教師的目光語言、身體語言。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光語言就是教師對學生“以目傳意”,“以目傳情”。比如,對走神的學生,用目光提醒,暗示;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學生,用目光鼓勵。

  而身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勢、體態等。教師的面部表情要親切自然,多面帶微笑,切忌“橫眉冷對”,大發雷霆。教師的手勢應該像樂隊的指揮棒,指揮學生的同時,和學生間架起情感的橋樑。比如,用微笑點頭表示鼓勵贊同學生的回答;手心向下,輕輕上下移動,表示“請坐下”;食指放在緊閉的嘴脣中間表示“請安靜”

  第二,教師的服裝、髮式。服裝、髮式是整個儀表美的重要內容。教師在講臺上其儀表既要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務和服從於課堂教學這個特定的環境。其具體要求是:整潔大方,莊重樸素,整潔乾淨。一定要避免過於新潮或過於隨便。如果教師的服裝、髮式顏色過於新潮耀眼,與眾不同,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有不自然之感,自然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如果教師的服裝、髮式過於隨便,拉拉沓沓,甚至不愛乾淨,蓬頭垢面,也容易形成課堂氣氛懶散,甚至出現學生因為教師服裝而不尊重教師的現象。

  第三,教師的教態。教師要以精神飽滿,情緒高昂的姿態健步走上講臺,切不可在學生面前顯得有氣無力,或顯得心情不愉快。開始講課時,教師的表情要親切而不過分隨意,嚴肅而不過分緊張,使學生在一個寬鬆、舒適的氣氛中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顯得端莊大方,舉止從容,精神飽滿,雍容自然。在運用手勢和站立、行走上要處理得體。手勢的運用要根據教學內容,做到動作自然,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站著講,也可以邊走邊講,要給學生一種自然、生機勃勃的印象。

  好的非語言可以實現師生的互動,融洽師生關係。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

  第一,我主要採取由“先教後學”轉向“先學後教”。

  以前我只注重教師的教,一進課堂就獨霸講壇,滔滔不絕,滿堂灌,使學生昏昏欲睡。這種“先教後學”的模式,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極差。

  素質教育主張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課堂上要留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這樣才能不斷地開發潛能,促進主體性進一步發展。

  我先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出思考題,讓學生充分預習,在基本上掌握了有關知識點後,再實施教學。“先學後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可以有的放矢,重點講解學生難於理解的知識點。這就大大促進了學生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第二,多采用多媒體教學。

  使用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有聲有色的幻燈片、圖片、實況錄影、圖表進行教學,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很受學生的喜愛。比如,在講授文化及文化的多樣性時,我就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放映我國和世界文化的畫面,一下子把多樣性文化展示給了學生,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心。這樣輕鬆自然地把理論轉化為認知,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從而提高了課堂質量。

  第三,把課堂時間多給學生。

  新的課程標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地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作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師,我這幾年都擔任二個年級的課,班次也多。所有課上都從頭到尾地講,別說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不愛聽,教師自己也疲憊不堪,難於提高教學效果。為此,我每次備課的時候都圍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注意給學生安排活動的時間。學生有一半的時間活動,在這一半的時間裡,我注意靈活運用教材,為學生提供話題,利用電教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慾望,引導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得到交際能力的鍛鍊,最終達到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學生的情感也就在這一次次的體驗中得以昇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教師的注意力由“教書”為主,轉向“教人”為主

  只注重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現象,是導致“學困生”大量出現、教學質量不高的根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學?”***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怎樣學?”***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明確“學什麼?”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比如,在講“網路交往――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中,“網路的弊”時,先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麼要擺脫網癮?再討論用哪些方法擺脫網癮?即:先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學生應該有的人生理想、責任意識等,說明網癮必須擺脫。同時利用《半月談》中的真例項子,說明只要學生自己下決心網癮是可以擺脫的。同時,還給學生放《焦點訪談》中關於“擺脫網癮”部分的視訊資料,使學生擺脫網癮的意識“昇華”為自覺的行為以後,再和學生一起討論用哪些方法擺脫網癮?

  四、教師在態度上要尊重理解學生

  教師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觀察學生的言行,允許學生“嘗試”與“破壞”,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同時要將每一個學生看作是集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具有獨立的人格,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的機會,允許學生講錯、做錯。教師要有寬容的心態,鼓勵和挖掘他們言行中合理的部分,然後再從事實和道理上引導他們摒棄不正確的東西,切忌對學生的想法當頭棒喝,一看他們作法有問題,就立即堵回去,這一堵,很可能就堵住了學生開啟的心門、再創新的源泉。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既是挑戰又是一個新的機遇,課堂教學形式上的愉快和諧,內容上的舒展自如,與教師的儀表教態、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新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的運用有密切關係。我願意在實施愉快教學的途中,繼續努力,與學生一起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