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人文關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進入全面的轉型時期,在這重要轉型時期,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深入分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並據此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顯著地提升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夠有助於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立足於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積極地引入人文關懷的概念,要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為何”“生又為何”的人文教育真諦,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人文教育的內涵,鼓勵並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切實提高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

  據最新的調查研究表明,雖然我國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問題依然存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或有問題者呈上升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大半都有過心理問題,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心理偏執現象,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造成大學生輟學、自殺等這些不良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概率更為嚴重[1]。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儘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前景是不容樂觀的,造成當前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影響

  家長是每一個學生的啟蒙教師,為此,學生家長品質的優劣、文化水平層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當以及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無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縱觀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現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自身的條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不利,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極為粗暴,動輒打罵孩子,使得孩子從小就對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難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幫助,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難以得到家長的有效引導和鼓勵,致使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壓抑感”和“委屈感”。

  2.學校教育不當

  受制於整體的教育環境,我國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和弊端,片面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端在一定範圍內還將長期存在,高校教育雖不像中學教育那樣片面追求升學率,但這種應試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教育,將學生專業成績的優劣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這勢必會造成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單調,使得很多學生不得不面臨嚴重的升學和就業壓力,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眾多學生存在持續的心理壓力和一定的心理問題。

  3.社會不良影響的存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滲透到當前的大學生群體,而大學生群體由於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還不夠穩定,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形成和穩定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認,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視等內容的傳入,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有的學生對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這些來自社會上的負面影響,造成了當前大學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謂的“人文”包括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因此,人文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成是文化素質,即指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一般而言,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人文知識、人文態度和人文精神,在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個人文素質的最高形態[2]。人文教育對學生內在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過積極有效地傳播人類文化,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內化成人的穩定的基本品格。這些品格包括我們的人格、品質和修養。通過這種品格的內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會進步的標準。由此可見,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積極地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並非簡單意義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過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一個順應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凸顯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諧性,積極領悟其中的真諦所在,並用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矛盾,要積極鼓勵大學生更多地瞭解社會、參與社會,並據此有效探索個人成長髮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點,進一步明確並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用以滿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進一步協調好內心的和諧和均衡發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人文關懷的策略

  1.積極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誤區

  近年來,關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各院校及相關教育部門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有效地開展了眾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就當前我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現狀來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嚴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沒有產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重視並預以加強,更有甚者,片面地認為,大學生已經成年,其個人的心理品質業已定性。要想切實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積極地轉變觀念和認知,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事實求是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有效地融入相關的人文教育策略,積極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種誤區,並據此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發展。

  2.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

  高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機構,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對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點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把握,那麼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必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意義。建立大學生的心理檔案能夠更好地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的心理檔案一定要依據科學規定的量表,全面描述並反映學生的智力、個性及學習適應性,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未來的職業潛能有著準確的描述和預測,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分析學生心理的各個側面,對學生的評估要堅持從內到外的整體勾畫。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實施科學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也能為高校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關的心理依據。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升對自身的認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從而顯著地幫助他們預防和緩解種種心理問題。

  3.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衝突。這些壓力和衝突來自多方面,如學業上的不順,感情上的糾葛,人際關係的緊張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這些常常使得大學生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為此,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據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關懷,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和心理歸屬感。群體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夠進一步增強群體對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吸引力。正是因為群體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對群體活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4]。學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須要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通過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使得學生在群體之中建立更為融洽的同學關係。同學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愛,對於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心理氛圍有著積極的作用。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幫助,幫助學生積極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體生活中去,增強他們的群體凝聚力和群體歸屬感,對於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範文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策略

  大學校園內普遍流傳一句話:“就業難,難於上青天”,自己十幾年的拼搏刻苦,父母節衣縮食的供養,到頭來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莘莘學子在就業的關卡上顯得尤為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型別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更不知道在複雜的職場上如何應對自如。他們往往害怕競爭,逃避就業,認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嚴重缺乏自信,或將希望寄託於父母和老師,缺乏推薦自己的勇氣和決心。更有甚者,幾次求職失敗後,便產生抑鬱、厭世等情緒,甚至逐漸演化為心理障礙。

  1人際上的無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會關係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和他人交往與溝通的大環境。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沒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和老師的諄諄教導,他們渴望有人能夠給自己帶來溫暖和家的感覺,但有些大學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識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個人主義觀念,在與人溝通時感到無力。他們很難與他人進行很好的相處,身邊缺少知心朋友,對他人不信任,不願意讓別人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很羨慕人際關係良好的同學。長此以往,情感的糾結和孤獨會衍生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大學生脫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長老師的約束,他們都以自己對美的理解來裝飾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學身材略顯肥胖、面容不夠俊俏;有些男同學個子矮小、穿著落後土氣。他們往往會產生自卑的心理狀態,可能別人無心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他們都會認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議論自己的缺點,長時間用這樣的心態來思考問題如果不加以疏導就會變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學生健康心理對策

  大學生是新時代下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導力量,他們的心理素質如何不僅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更關乎國家未來發展的潛力和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學校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學校的教育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須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擺在工作重點之列。

  3.1發揮課堂教育主陣地

  我國大部分高校僅給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學知識教學,並未在全校內廣泛開展心理學大講堂,偶爾的選修課也不能使學生對心理學知識有實質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調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開展心理學課程對於現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統全面的學習心理學基本知識,使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動態,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調節不良情緒,促進自身健康心理素養的形成。

  3.2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

  大學生身處社會和校園之間,對社會上的負面現象不理解、不認同,對校園生活又感到無聊和懈怠,性格內向又不願與人訴說,積壓到一定程度,心理就會產生一些問題。醫院的心理諮詢科室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壓力,彷彿自己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醫生來解救和醫治。而高校內的心理諮詢師會給學生親切感,在自由地聊天過程中將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傾訴出來,達到釋放的作用。高校心理諮詢師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徵,有目的的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礙,強化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高校應聘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並按期組織培訓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諮詢室的利用價值。

  3.3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獨立的學科存在,但它與各個學科是融會貫通的。高校應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將其應用於其他學科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識,實現學科的雙贏和共惠。同時,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顯著、實施範圍廣、覆蓋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利用最為學生所接受的現代多媒體手段,通過校報、網站、論壇、板報欄以及頒發心理健康手冊等渠道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和基本的調適方法。

  3.4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一所學校的綜合實力不僅體現在教學效果、師資力量、知名度上,學校的文化實力更是一種無形資產,代表著學校的學風和辦學宗旨。高校應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定期舉辦學術文化節、大學生知識論壇、英語小品競賽等富有新時代氣息並能夠調動大學生積極性的課餘活動。大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既獲取了知識又鍛鍊了各項能力,在實踐中體驗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看到了前進路途中的希望與光明,緩解了焦慮、緊張、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狀態。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達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促進其健康心理的養成和完善。

  3.5強化教師心理健康意識

  教師的天職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並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高等院校總體建設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師大多並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他們經驗匱乏、知識面窄,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顯,因此,教師自身的學識和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對輔導員和授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在處理學生日常工作時,要明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困難以及心理狀態。輔導員在年級大會上不能只談學習,更要加大宣傳心理知識的力度,針對具體學生進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師心理出現問題和疾病,不僅會阻礙自身學術道路前進,也會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因此高校應大力培養一批專業知識硬、道德素質強、思想覺悟高的心理學教師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