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相關研究論文

  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才是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觀研究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髮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絡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路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於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物件———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於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瞭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援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範文二:高校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研究

  摘要:以高校心理諮詢室為主要場地,心理專家或醫生負責諮詢任務,通過網路、電話和現場諮詢,重點針對較為深層次的學生心理問題或疾病,對來訪學生進行幫扶和治療。

  關鍵詞:心理健康;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輔導工作中重要的一項,然而中國高校心理工作需要探究一條適合各自學校情況的工作模式。由於高校“心理輔導”在大多數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始終以“若有若無”的狀態存在著,即表面上學校都逐漸對其加以重視,各校也參差不齊的加大了對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投入,但是真正想要達到把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做到實處,卻又因為各種因素如:領導重視不足;資金缺乏;裝置不齊;專業人員緊缺等等因素心有餘而力不足,針對大多數存在的這些原因,我們需要構建一種“助人自助”的心理輔導模式。

  一、“助人自助”心理輔導工作模式的建構前提

  高校心理輔導工作個體性與全面發展性的關係:引用心理學家林孟平教授的話:“心理輔導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輔導員,致力於與當事人建立一個具有治療功能的關係,協助對方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以至可以克服成長的障礙,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可以比較明晰的是,心理輔導工作是一種比較專業的治療手段,它促使學生能以一種比較健康、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和成長。這就要求輔導工作者把心理輔導的物件更多的偏向存在心理健康或者人格障礙等問題的學生,也就是說高校心理輔導相對於一般輔導工作,更加具有其個體性特點。然而,隨著心理健康工作意識的清晰和深入,我們發現,大學生心理和行為表現從整體上看是健康的,即使表現出某些“問題”,其大部分還是伴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發展性問題。這就使得心理輔導工作不僅需要心理諮詢和治療等技術性要求,更多的是需要對高校更為廣大學生髮展方面引起重視,這種重視也對高校學生個人以及社會品格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對於大多數輔導工作者來說,問題學生的處理更多是從政治思想方面入手,認為學生出現危機的原因大多是其思想道德方面出現偏差,更有甚者認為,問題學生之所以讓輔導工作者頭疼,絕大因素是其從小就受到比較差的思想道德引導而產生的。然而,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政治思想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是心理方面出現不健康或者人格出現障礙等心理方面問題。這就讓我們不得不對高校輔導的工作方式或思路產生思考。心理健康輔導意識的重視與現存大多數高校心理輔導條件的關係: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思維的深化,越來越多的高校對學生心理輔導工作開始重視起來,不少高校也同程度的花費精力在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上,然而,較歐美、香港等地區的心理工作狀況,中國大陸大部分高校只是不痛不癢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部署,原因有很多,比如:心理專業輔導員隊伍的缺乏;學校經費投入的限制以及心理輔導裝置的嚴重不足等等,這就讓大部分高校在面對心理輔導工作時,常常望洋心嘆,搪塞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後只能點到則止。

  二、心理輔導“助人自助”模式的建構

  心理輔導“助人自助”模式,也就是形成教師、社團、學生三位一體的自我幫扶體系。主要分為橫、縱兩方面體系。

  ***一***橫向“助人自助”體系的建立

  第一,學生組織的制度化。心理輔導工作可以發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特色,在校範圍形成如同學生會一樣的學生機構。以海南大學儋州校區為例,該校區主要組建心理聯會,根據職責不同分為主席、管理部、策劃部、宣傳部、資訊部、辦公室等部門,由心理輔導老師指導。同時,形成較為緊密的合作制度,如管理部門主要是對全院每個班級心理委員的任免,組織各班心理委員開展學生心理狀況調查或心理主題班會及活動;資訊部主要收集全院學生微信、QQ、部落格等網路資訊方式,並每天開展網路宣傳和學生網路資訊收集,學生在網路上的留言、吐槽、心情表露等等資訊將作為資訊部的關注物件;宣傳部門負責對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方面週報的出版以及策劃部門對於心理健康活動的設計策劃和心理健康月刊的設計和出版。同時,辦公室在心理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建立較為有效的聘用制度、管理制度、獎懲制度、學生心理資訊保密制度等等條款制度。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組織機構。

  第二,專業培訓課程和諮詢相關專業知識講座的設立。在心理輔導教師的協助下,讓專業的心理學博士或者心理專家、醫生、教授定期對學生幹部進行較為專業的指導,講授的內容主要是學生心理保健,學生一般心理問題的諮詢和開導等,主要培養心理健康學生幹部一般諮詢技巧和與學生談話、溝通技巧,使得心理健康學生幹部能解決如學生交際矛盾,一般的學習問題、生活焦慮問題,戀愛心理問題等較為淺層次的一般心理問題。以心理諮詢和心理知識入手,讓學生幹部參與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問題之中,使得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小矛盾得到更有效的疏導,使得心理輔導工作達到廣泛性和發展性。

  第三,心理健康宣傳工作的開展。每學期設立心理健康宣傳月,在該月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方面活動,以班級為單位,以學生宿舍為主要核心,開展各種比賽,辯論賽,主題班會等,營造較為濃厚的校園氛圍。以海南大學儋州校區為例,在每年5月開展“5.25心理健康活動月”,每年11月開展“感恩社會、感恩生活活動月”,活動月中,以心理學生幹部為主要號召者,各班心理委員為主要組織者,讓全院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達到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宣傳效果。

  ***二***縱向“助人自助”體系的建立

  第一,預警機制的建立。每學期定期進行心理普查,利用***SCL—90***和***UPI***等心理調查量表對全院學生進行專業技術調查,形成較為完整的個人學生心理靜態資料庫,在絕對保密的前提下,對所調查學生進行關注等級的分類,形成一般關注,重點注意等層次分類,由分管輔導老師直接管理。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班級心理委員的作用,每個周定時向相關學生機構部門上交班級學生心理狀況表,由相關學生幹部進行整理並上報心理輔導老師,然後落實到各班班主任,對相關學生進行暗地的關注和幫扶,在整個過程中,都以保密的形態進行,並在每個的上報資料進行動態分析,促成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動態資料庫,結合學生靜態資料,形成個體學生心理狀況資料加以儲存。

  第二,干預機制的完善。以高校心理諮詢室為主要場地,心理專家或醫生負責諮詢任務,通過網路、電話和現場諮詢,重點針對較為深層次的學生心理問題或疾病,對來訪學生進行幫扶和治療。同時,心理健康學生幹部同樣負責諮詢任務,這些任務主要是對專業心理醫生或者心理老師輔導過的學生資料進行整理和反饋,通過後續的跟蹤關注,配合相關心理醫生或老師進行心理治療和幫扶。

  第三,輿論氛圍營造機制。主要通過心理健康保健知識宣傳和心理除錯知識技巧宣傳,達到學生“自我幫扶”能力的提高,辦理與心理健康相關的週報、月刊和校園電臺廣播,讓心理委員和心理健康學生組織主要參與編輯,廣泛收集學生心情文章和積極樂觀的學生自創作品,形成學生心理健康宣傳人人蔘與,人人受益的模式。通過“助人自助”模式橫向、縱向體系建立,形成學生幫扶學生的模式。切實針對學生心理髮展性,著重關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心理髮展狀況,以學生為“主角”,“通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量的資訊來促進學習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現高效心理輔導工作深入學生個體,達到心理輔導工作高效性和發展性。

  參考文獻

  1、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整合的探索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魏傑南京大學2013-05-19

  2、國內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述評郭成; 陽紅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