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論文

  通過歸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型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並提出應對建議,從而希望能夠為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

  摘 要:伴隨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諸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斷湧現出來。通過歸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型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並提出應對建議,從而希望能夠為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關鍵詞:高等教育;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25-02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隨著中國改革程序的不斷推進,中國的教育體制也在改革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精英化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經歷了蛻變的中國的高等教育,擴招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大學生數量的增加,使本來已經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更加白熱化,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隨著各種西方價值觀念的進入,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受到嚴重衝擊。中國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倫理道德、人際關係、求職就業等領域的心理衝突和壓力不斷增大,由此而引發的自殺、相互傷害等大學生心理問題時有發生,它對學校、社會及家庭都造成了慘痛的損失。因此,正確認識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型別,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積極有效地制定對策,對避免心理問題的惡化,減少校園問題事件、構建和諧校園具有重要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型別[1]

  1.自閉型心理問題

  大學生在考上大學後便開始了相對獨立的生活。其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環境的改變,包括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社交環境等的變化,使得很多學生不能很快地適應大學生活;二是現實和理想的反差,如學校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專業沒有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沒有想象中的輕鬆等等,這些使一些學生產生了失望感、自卑感或孤獨感,不想學與不得不學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學生情緒的波動和低落。他們往往為了保住自己在中學時的優勢,廢寢忘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下去,就會相繼出現神經緊張、失眠等多種焦慮併發症,甚至嚴重時表現為社會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難與周圍的人發生正常的溝通行為,產生了自閉的現象。

  2.焦慮型心理問題

  首先,大學生活中開始注重培養協調、處理社會關係的能力。學校有諸多學生社團,豐富的課外活動,一些大學生不能合理地處理學習和參加活動之間的關係,平時忽略了學習,以至於考試時熬夜突擊,內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這種情況下往往導致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如此反覆惡性迴圈導致學生逐漸對所學專業產生反感, 對上課開始厭惡,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再有,一些大學生對於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不適應。其進入大學後,一時不知如何安排學習,而且大學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也是其不適應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學生認為考入大學,即萬事俱備,只等畢業,放鬆自己,導致提不起努力學習的勁頭,造成多門掛科的現象。在這些情況下,大學生心中往往充滿困惑、憂鬱、痛苦,容易產生強迫、焦慮等心理疾病。

  3.幼稚型心理問題

  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情感方面和對待性問題方面。由於大學生基本上成年,渴望交友戀愛,憧憬美好的愛情。但由於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閱歷欠缺,對戀愛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許多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如經濟上尚未獨立、個人未來發展不確定,因此經常出現一些戀愛問題。戀愛問題處理不當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在戀愛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會涉及到對性問題的想法,往往很敏感也很朦朧。這也是大學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4.不平衡型心理問題

  當代高校普遍實行繳費上學,許多學生經過高考進入高校後,首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問題。較高的學習費用,不小的個人生活開支,使許多家庭的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這樣就使得他們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壓力。再加上一些同學間不正當的攀比之風,這些經濟上有困難的大學生心理上揹負更大的壓力,從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5.社交恐懼型心理問題

  在大學生剛入學時,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問題就顯的非常重要,因為他們重新來到一個新的環境,面臨著一個重新認識別人、確立新的人際關係的過程。與低年級學生相反的是,一些高年級學生,尤其是同一個寢室的同學,隨著彼此交往的加深,個人的各種生活習慣逐步暴露,常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矛盾,而彼此又不能找出妥善的方法加以解決,長此以往,一些學生由於寢室內部造成的心理壓力使得他們開始懼怕回到寢室,心理上拒絕回到集體,形成了人際交往障礙。

  6.煩躁型心理問題

  大學的逐年擴招,造成了畢業生的高速膨脹,使大學生對畢業之後的去向產生了困惑。無論是考研面臨的激烈競爭,還是找工作難的嚴峻形勢,都給高年級的學生帶來了壓力,由此使一些學生產生了迷茫、失落、壓抑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因得不到及時的調節,而產生了心理問題。這些都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常常出現煩躁、坐立不安等表現。

  7.網癮型心理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大學生與網際網路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它在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帶來很大便利的同時,也使一些大學生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際等而形成網癮症。學習成績不好的在校學生中,網癮比例較高,他們往往不喜歡學習,感覺精神空虛,只有在虛擬的遊戲世界中才能找到自信[2]。網路沉迷群體具有以下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喜歡獨處、不願主動與人交往、孤僻抑鬱、敏感警覺、不服從社會規範等。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

  1.環境改變後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差距。[3]對於所經歷的社會環境的改變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常常對大學生活富於幻想,對未來充滿憧憬,而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又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於是,一旦在現實中遇到一些挫折,他們就會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2.大學生自我認識體系不健全。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都與自我認識體系不健全有關。由於沒有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體系,認識事物能力較差等原因,一些大學生往往不能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獨立地整合各方面資訊等。當需要獨立處理各種問題時,這些缺陷就成為適應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也就必然會導致各種心理困擾。

  3.大學生的處事技巧策略欠缺,不夠成熟。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對生活事件的應變能力與生活對他們的要求很不相稱。當他們遇到某些事情難以處理時,雖然能夠對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內外原因進行一番分析,但是在解決問題時卻不知道該怎麼辦。這種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們不能有效地處理各種生活事件,不能積極地面對各種壓力,使自己經常處於一種緊張的應急狀態,從而導致心理障礙[4]。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建議

  1.開展入學教育和進行心理健康普查[5]。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要從大學生一進校就開始。在進行學前教育時,要對新環境下新生所要面臨的思想、生活、學習上的主要問題進行簡要說明,使他們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同時,要對新入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其目的是讓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有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進行重點輔導和監控,有助於防患於未然。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高等學校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課程計劃之中,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目標體系,編寫出適應大學生特點的大學生用書以及教師參考材料、指導綱要、實施要點和活動設計,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針對某一階段大學生普遍出現的心理現象要及時的總結並作出相應的處理方案,儘量做到早發現,早解決。

  3.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診所或者諮詢室。該機構要有專門的心理老師負責。心理老師要根據輔導物件問題的相似性, 通過集體活動的形式,解決大部分學生面臨的發展、適應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其本身也要加強對大學生特殊群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研究,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化發展,以提供高質量、高效的專業服務。

  4.積極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和適應社會, 提高其個性心理品質,進一步培養其頑強意志。還要使學生從中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學會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並總結教訓;學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要做到豁達大度、遇事冷靜, 並且能夠進行自我正確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對生活中的問題、困難、矛盾都能很好地處理,為實現理想處處能表現出進取精神[6]。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高等學校要建立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要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要善於結合傳統節日、重大事件和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學生能在廣闊的生活空間中盡情地施展天賦和才華,增強競爭意識,奮發進取。

  6.大學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要培養大學生形成自我調適心理支援系統,使其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素質拓展等活動方式,對學生進行耐挫折訓練,使他們認識到人生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培養他們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7.全社會共同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一個良好大環境。結合當前實際,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制定有利於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到中西部較貧困地區的就業政策,分流大學生就業去向,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後顧之憂。媒介輿論應更多地從積極角度報道畢業生當中自主創業、在平凡崗位上取得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導大學生拓寬就業思路,正確認識當前形勢。

  參考文獻:

  [1]楚嶺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對策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4***:126-127.

  [2]柯惠新,郝向巨集.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2009***[R].北京: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計研究所,2010.

  [3]胡珊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對策思考[J].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0,***2***:82.

  [4]段青青.高等專科學校“貧二代”學生的心理問題探析[J].考試周刊2010,***37***:201-202.

  [5]姜海燕.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透析與教育對策探討[J].教育學術月刊,2008:66-67.

  [6]海莉花,廉永傑.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應對[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71-7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