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論文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同時還應要求學生基於自身所有的歷史知識,合理且科學地分析與評判歷史,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強化,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自主且有意識地進行歷史的探究,真正讀懂和理解歷史,繼而進一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全文如下:

  【摘 要】我國的教育改革近年來不斷深化,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體意識,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本論文結合了實際的教學經驗,分析了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主體意識;培養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記住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更是要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和判斷歷史的能力,從歷史發展的興衰中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為社會建設服務。

  一、優化師生關係,突出學生主體

  新課程明確地要求在高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地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應該積極地轉變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激發者,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過程中真正的主人,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公平公正地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特點和性格獨特性,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質。教師應該積極地在課堂上組織一些教學活動,通過構建起新型的師生關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比如說,在“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現在的市場引導學生展開探討,然後延伸到商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讓學生能夠產生一種較為直觀的印象,在聯想的過程中更加生活化

  二、落實三維目標,發揮教育功能

  新課程明確要求教學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落實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三維目標”的推動下,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實現教學的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

  比如說在講到選修教材《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時,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介紹當時改革的背景、內容、意義,還應該鼓勵學生通過圖書、網路、報刊等途徑來了解當時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讓學生能夠通過一些歷史事件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及時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改革往往會推動歷史的向前發展,讓學生跟上時代的改革步伐,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三、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歷史現象,瞭解歷史事件,認識歷史人物,而是應該重視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不斷地深化歷史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避免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比如說在高中歷史必修二當中“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這一部分知識時,就可以採取情境創設的方式,通過學生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衰亡的再現、梳理與反思,在參與的過程中自己歸納出制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

  四、引導學生自學,促成終身學習

  社會的進步要求構建終身學習的成長模式,這樣才能夠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步伐,因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借鑑歷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吸取歷史的教訓,不斷學習完善自己,與時俱進,成為具有終身學習意識的新一代人才。

  五、結語

  總之,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對於高中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地改革與優化教學模式,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大力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才能培養出新一代的高水平、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