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和充滿正能量的經典文章

  那些總能給予我們每個人很多堅持奮鬥的動力,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堅持,是通往美好的最佳捷徑

  作者:閆曉雨

  十年後,我終於接受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俗到家的道理。

  還記得第一次在課堂上聽數學老師講到這裡,正在埋頭看小說的我,忍不住心底那絲小叛逆,低頭悄悄和同桌說,“不對!他說的不對”。一張白紙之上,躍然著無數種可能,兩點之間除了平淡乏味的直線總還有更多新奇冒險的捷徑,有待探索。何況,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未知的地方,奇妙的選項,別處的月光,我們為什麼非要死循著一片海的方向,去追逐那些看起來差不多模樣的潮浪。

  我不想過那樣的生活,不想日復一日,更不想在所謂的兩點之間遺失個性。

  比起抵達終點,我更想徹底享受過程。

  所以在青春期最寶貴的時間裡,我花費大量時間去讀散書,交朋友,四處晃悠,在各種愛好裡尋找安慰感。我學過跳舞,但只是驚鴻皮毛,用來回憶說笑。我學過畫畫,但總計沒超過三個月,最終畫出的懶洋洋常被人誤以為是灰太郎。我走過一些地方,但還沒能在旅行中重視自己,就一股腦被扔到生活的暴晒下苟延殘喘。我嘗試在每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裡播種自己的心願,可僅僅只是播種而已,之後的澆水、施肥、修剪都被我很快拋諸腦後,再不惦記。

  上大學那年,我開始在雜誌上寫稿,當時和同在作者QQ群裡的朋友L關係甚密。我們聊起夢想,談起對未來的規劃,我驚訝發現,她竟然連最近五年的人生目標都已註明:去美國做交換生、每兩年出一本書、在28歲之前爭取拿下屬於自己的電影版權。

  “你呢”

  “我……我還不知道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做「證實性偏見」,即過於關注支援自己決策的資訊,從而盲目認為,其他任何與之相悖的觀點都是不可取的。對我來說,“堅持”及“專心致志”這兩個詞就是那戴著虛偽面具的悖論。對於生活,我向來都是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沒有太大企圖心,就算把時間都浪費在覺得快樂的事物上都不覺得可惜,懶惰、拖延,朝三暮四開頭,亂七八糟結尾,這些是常有的事。雖然偶爾會覺得這樣做效率低進步慢,但轉眼想想,即使慢悠悠走曲線也能收穫其他空間裡不同的美好風景,也就繼而允許自己任性放肆了。

  L恰恰和我截然相反。

  這個浮躁時代,堅持是一種稀缺資源。在她的世界裡,沒有三天打漁兩天晒網的鬆散,沒有覺得艱難就輕易放棄的退縮,她對自己很嚴苛,下定決心要實現的目標,即便路途如何波折也勢必得到。我認識她的那年,她在臺灣讀大學,中文系,平日裡結課後還會到附近的咖啡館裡做義工,一邊端著盤子聽客人眉飛色舞侃大山,一面耐心記下那些橋段,等夜裡回去再加工成有血有肉的短篇故事。好多次,在她的文字裡,我都能感受到那些來自不同靈魂幻化出的情愫蝴蝶,撲通撲通,就飛進了人心裡。

  那些超出她實際年齡的巧妙構思,每一個角色,都跟有自己生命般,順勢而活,全然像披著文字袈裟的囚渡者。

  後來聽她說,那些有趣的,光憑著大腦想不出來的情節,都是源自她每天下課後的義工生活。除卻寒暑假,她大概堅持了八個月,文筆和腦洞在那段時間裡迅速拔高一個層次,由內而外生長的新鮮感,令她自己都覺得驚喜。

  胡適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2012年12月31日,她給我留言,過了今天,她就要開始新生活了。

  我才得知,原來在我渾渾噩噩窩在宿舍裡看韓劇、刷淘寶的間隙,L一心撲在雅思複習之上,最終以7.0的成績被學校保送過去做交換生。如今想來,如果2012真有世界末日,那我們的結局也不能同日而語,想必她會在欣喜中安然迎接輪迴,而我卻要因為充滿遺憾、不甘,和對那些未曾達到的夢想喊冤報屈而變成孤魂野鬼,黯然飄蕩於人世。

  L去美國之後,我們的聯絡就很少了。

  她在繼續忙著學習,我在繼續忙著刷劇。我們的日常慢慢只能通過微博或朋友圈的形式來關心對方,彼此之間唯一的共通點,只剩下寫字。不同的是,她日日都會在晚上休息前伏案首寫,無論字數多少,就算是以練筆為目的,她也會泡杯熱茶坐在那裡任憑手指在鍵盤上翩然起舞。而我呢,每日泡在零食堆裡,面對著空白的word瞬間退回到小學生做作業的拖延心理,恨不得矇頭睡下,有個神奇的哆啦A夢會幫我把腦中所想,直接以最華美的篇章鋪陳在電腦上。

  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斷以轉移視線來安慰自己,瞧,你也不是沒有努力呦。

  我去學化妝,在大家有模有樣跟著老師給對方描眉的時候,我在一旁偷吃桌上的馬卡龍。我去學播音,跟著舍友跑到教學樓下練習發聲,早起了幾天便發誓再也不背那討厭的繞口令了。我去學攝影,揹著相機終於找到片風景優美雜人又少的地方,卻開始抱怨相機太重,壓的我脖子痠痛。周而復始,惡性迴圈,從15歲到20歲中間,我像一個從來都沒有長大過的小孩,總是心血來潮,總是很快厭倦。

  好在,儘管有些慢,但在寫字這件事情上,我仍以最不爭氣的方式堅持了下來。

  而這種堅持,自然無法與L的節奏相比。

  不日前凌晨,她突然在微信上和我說:她的長篇小說終於要搬上大熒幕了。那一刻,我彷彿看到很多年前,一個表情倔強的女孩坐在咖啡廳裡,看著窗外人來人往,手指忽上忽下,敲出了關於未來的所有藍圖。

  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處事哲學,沒有對於錯,只有適合和不適合。

  我是真的替她開心,也替我自己慶幸。儘管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我也曾猶豫不決,但終究還是走回了堅持正軌。

  臺灣某品牌有句廣告文案說的很妙,人生的每一種不甘,都將成為回甘。我非常慶幸在這後青春時代裡,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用親身經歷證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含義,可能並不是年少時我所理解的固守死板,也不是老師們口中斬釘截鐵通往目的地的唯一方式,而是指出潛伏在時間裡的最佳捷徑——堅持。以最簡單的方式衝下去,就可以抵達。

  不怕你愛好豐富,就怕你總在挖坑,又填不滿。不怕你經歷波折,就怕你總走彎路,忘記初心。不怕你遲鈍不悟,就怕你總在說你曲線救國,最後,國也滅了,心也亡了。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在尋找所謂的逆襲寶典。

  其實,治癒迷茫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堅持走下去,直到觸開和自己靈魂相契的那扇門。

  :如何用3個月改變無聊空虛的生活

  作者:小易

  今天上完了我在一個公開課平臺報名的財務管理課,開始準備複習迎戰兩週後的期末考試。在AppKeep上報的一門減脂課也接近尾聲。

  這兩件善始善終的事情,像兩束光一樣讓我鏽跡斑斑的生活,有了一點自我感覺的光芒。

  事實上過去一年是我感覺非常糟糕的一年。離開學生身份之後,生活裡總被浮躁、莫名的焦慮、頻繁的空虛感侵佔。

  以前可以在圖書館從早上開館坐到晚上閉館,現在卻連一篇稍微長一點的文章都要分幾次看完。以前一個月一本書,追美劇,看新聞,練習畫畫,每天過得都興致勃勃。

  畢業後一年裡大部分時間我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書買了不想看,追到一半的美劇也沒了興致,新聞App被我關掉了通知,畫筆已經很少拿起。

  前段時間我終於鼓足勇氣,站在此刻回望過去的一年,尋根摸底試圖找到我把生活過糟的原因,想在坍塌的生活廢墟重新構建所謂的“更好的自己”。

  瘦不是唯一的審美

  但發胖讓我不快樂

  公司樓下有家麥當勞,不知道吃什麼時候就用麥當勞的套餐給打發了。下午上班困了,和同事一起去啃個雞翅買杯可樂cheerup一下。不開心了、壓力大了,好像也只有垃圾食品可以幫忙。

  剛剛工作的半年裡,麥當勞、漢堡王好像我的食堂,解決吃什麼的終極難題。下班後常和玩得要好的同事聚餐,燒烤、火鍋、麻辣香鍋,無肉不歡、無辣不歡,貪圖當下的恣意暢快。

  沒有意義的狂歡填補了大部分孤獨的時間,它避免了我和自己獨處,更不用說鍛鍊和學習。

  漸漸地,我發現牛仔褲釦上釦子後在我腰間擠出了一個游泳圈,以前的半身裙穿上感覺勒得慌,買衣服要在S和M之間徘徊。我經常在試衣間裡看著自己腰間的贅肉,購買慾望蕩然無存,留下的都是對自己的厭惡。

  好身材當然沒有單一的標準,好看的路徑也並非只有瘦這麼一條。只是對於我來說,擠出的游泳圈、變成M碼的衣服、腰間鬆垮的贅肉是我毫無節制、把生活過糟的提醒,時刻提醒著我在“剋制力”面前的失敗,它向我展示了一種變壞墮落的趨勢。

  這和我追求的人生完全不一樣,這種發胖讓我不快樂。

  我才明白,那些在朋友圈秀馬甲線、秀鍛鍊成果的人,實際上秀的不僅僅是好身材,他們惹我羨慕的也絕非是好身材而已。他們秀的是剋制力,是他們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在社交媒體裡

  用自己生命圍觀他人人生

  一到公司、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開啟微信點開朋友圈,美其名曰:"我有強迫症,看到小紅點就難受。"沒有工作的閒暇時光,好像都浪擲在微博裡,收藏了一堆再也沒有點開過的東西。

  我發現,越是空虛,就越願意一頭扎進社交媒體裡參觀別人的人生,似乎能把別人的詩和遠方嫁接到自己眼前的苟且中。

  時間管理的文章總說,要管理自己的時間,就首先要了解自己時間的去向。當我問向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就得面對一個血淋淋的事實:你曾經拿來讀有趣的書、看美劇學畫畫的時間,都淹沒在那個4.7英寸的螢幕裡。

  而向它投資的時間,回報給我的,除了覺得自己生活更不值得一過之外,好像再沒有其他。

  我變得注意力非常不集中,越來越沒有耐心,長篇的文章要是沒隔幾段就抖個機靈我根本就看不下去。微博上用數字和圖片構建的140字資訊,像槓桿一樣放大我的慾望,我一會兒被安利某品牌新出的口紅,一會兒又因為時尚博主推薦的某服裝牌子心動,彷佛只有簽收快遞的那一刻才能刷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對別人的生活了如指掌,誰誰誰小孩滿月了,誰誰誰520時老公發了個大紅包,誰誰誰出國旅行了,誰誰誰工作又加班了......那我自己呢?如果年末的時候給自己這一年寫總結,我總不能把別人的精彩寫進我的歷史裡吧。

  網上流傳,你的氣質藏著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的確啊,當我在《奇葩說》裡喜歡上永遠舉"王先生"例子的董婧時,我翻看她微博時發現她發得最多的是她的讀書筆記。

  我突然害怕——我總不能讓別人從我氣質裡看到的都是微博裡的搞笑段子吧?

  拯救自己的生活

  要自己哄哄自己

  當我下定決心要讓自己生活好轉、重新喜歡上自己時,我做了這麼幾件事:記手帳、運動、決心上完一門網課、規律的閱讀。

  買了自己心心念念很久hoboweekly的手帳本,每月的開始把自己本月想做成的事情列出來,每週日晚上把下週想要做成的事情列出來,再把這些目標細化到天,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寫出來。

  把自己要做的、想做的事情視覺化,會讓我每天有目標有規劃,明確知道自己有事情要做,就不會再像無頭蒼蠅一頭扎進手機裡無意義得閒逛。

  學習如何利用手帳進行時間、事務管理推薦日本佐藤惠的《神奇手帳》,裡面圖文結合,詳細得教你如何使用手帳管理時間。

  運動是調整狀態、治癒一切情緒上疑難雜症最好的良藥。

  在自己對自己厭惡到無法忍受時,我決定先跑跑步。鑑於自己之前跑步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行為,我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辦法來讓跑步成為自己的習慣。

  在決定跑步的最初,我給自己定下每週跑三次、每次兩公里的目標。兩公里一到,我就不跑了,跑完三天,我那周也不跑了。

  每週三天、每天兩公里對於那些習慣於運動的人來說簡直是無足掛齒的小兒科,但我要讓體內那個慣於放棄、不愛運動的自己一個熱身。

  我聽到計步應用裡目標達成的聲音,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它讓我體會到完成目標的心滿意足,比舒服躺著玩手機開心一百倍。每當我懶得出門不想運動時,我能寬慰自己:"不就兩公里嘛,很快就達到了。"

  就這樣從兩公里增加到三公里,從每週三次增加到每週五次,我看著自己一點點的進步,重新構建起對自己的認可感。

  之前也對各種公開課有過興趣,大多都無疾而終了。這次是我第一次完整得完成一門網路公開課,以致於我對即將到來的期末開始非常興奮。

  我把能把這次課程堅持下來是我把自己的愛好與它結合起來。我喜歡文具,愛好買各種筆、筆記本,但離開了校園這些筆和筆記本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於是我找了一門課,用自己喜歡的筆記本和筆做筆記,讓每天下班後的上課時光變成了一種放鬆,是我和自己喜歡事物相處的時光。

  記手帳也好,運動也好,上課也罷,都是我和自己私下的一場較量。這些自己對自己耍的小伎倆,說給別人聽甚至還有些可笑。

  但我知道自己的游泳圈會在這些運動中慢慢消失,我能攢下一本又一本上課筆記或讀書筆記,我的生活狀態將不是惡化而是恢復甚至變得更好,這種充滿希望的感覺能讓我忽視當下的處境,看得更遠不再焦慮。

  在現在多元價值觀的社會裡,積極進取的生活和刷刷微博吃吃喝喝安然長胖的生活很難去辯駁優劣。

  但你很難騙過自己,因為自己是最清楚答案的那個人。